陳于藍

摘 要:學生進入初中后,在數學閱讀方面產生了一定的變化,在初小銜接的重要時期,教師要積極的探索閱讀銜接的有效方式,使學生的數學閱讀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鑒于此,本文進行了具體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閱讀水平;閱讀銜接;初小;閱讀材料
初中數學閱讀與小學有一定的差異,對學生閱讀的要求有所提高,注重閱讀過程的思考以及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相比較小學階段難度有所提升,因此在小學升初中的銜接時期,要做好閱讀指導,切實的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本文基于閱讀材料的開發從五個方面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1 幫助學生及時調整
學生從小學進入初中后,學習相應的會發生一定的變化,課程的增多以及知識的深入都會使學生產生不適應,而且班級中成績優異的學生更多了,面對這樣的情況變化,有些學生適應能力差的就會逐漸失去學習的自信。因此,在初小銜接的重要階段,教師要幫助學生及時的調整心態。進入初中后,數學的學習也要注重閱讀水平的提高,這樣才能夠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更好的把握。在幫助學生調整心態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數學課程在小學和初中的不同進行充分的認識,然后鼓勵其克服困難,可以用講座,研究性活動的方式,讓學生盡快明白中小之間的差距
2 指導學生進行預習閱讀——基于小學知識和初中知識的要點對比材料
初中數學知識相比較小學而言,量大而難以理解,同時課程較緊,教師在課堂上教學的進度就會比較快,這時課前預習閱讀就十分關鍵。
1)在指導學生進行預習閱讀時,教師要結合課程標準要求,引導學生首先粗讀教材內容,通過教材內容中的問題以及情景閱讀,獲得一些有用的信息,然后嘗試著解答課程內容中的問題,整體上讀懂課程內容,并圈劃出有疑惑的地方。另外,再細讀課程內容,注重對數學概念、公式等的理解,對教材中例題的解答方法閱讀理解,并將重要的知識點做標記。
2)教師可以提供一定的銜接性閱讀材料,起到預習的目的,例如直線,射線,線段這節,中小最大的區別就是到了初中細化出,特征,表達規范,共同點,這些歸納成文字是小學所沒有的。可以下發閱讀讓學生感受異同點。
3 課堂“對數學知識形成過程的理解”的閱讀——基于小學知識生成初中知識的銜接性材料
初中數學課程的學習與小學相比較,知識內容量更大,知識體系更加系統,而且教學的進度相應也快一些,在課堂上如果學生分散精力,就會容易跟不上進度,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有效的閱讀。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時,教師要注重指導學生對數學知識形成過程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解一元一次方程,小學用的一直是等式性質:1)等式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2)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不等于0的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到了初中,等式性質和移項是兩個課時,等式性質這部分銜接內容就可以讓孩子自主閱讀,既培養孩子閱讀自學能力,又能節約時間。
4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外拓展性閱讀——基于小學知識和初中知識的方法對比材料
為學生提供拓展性閱讀素材,素材應該具有銜接性,可以提供廣闊的思考空間,銜接初中內容。
例如在小學奧數例題中有這道題:有4箱水果,已知蘋果、梨、橘子平均每箱42個,梨、橘子、桃平均每箱36個,蘋果和桃平均每箱37個。一箱蘋果多少個?
解答:1)1箱蘋果+1箱梨+1箱橘子=42×3=136(個);
2)1箱桃+1箱梨+1箱橘子=36×3=108(個)
3)1箱蘋果+1箱桃=37×2=72(個)
由1)2)兩個等式可知:
1箱蘋果比1箱桃多126-108=18(個),再根據等式(3)就可以算出:1箱桃有(74-18)÷2=28(個),1箱蘋果有28+18=46(個)。
1箱蘋果和1箱桃共有多少個:37×2=74(個)
1箱蘋果比1箱桃多多少個:42×3-36=18(個)
1箱蘋果有多少個:28+18=46(個)
你可以用初中的方法解嗎?哪種方法更加的快捷?
教師在引導學生參與數學閱讀時,還要重視建立數學知識順序,從小學知識出發,比較所學的知識是否更好的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在閱讀過程中積極的思考,培養數學思維能力。
5 引導學生學會寫閱讀反思
數學閱讀水平的提高,離不開閱讀反思,思考在閱讀中還存在的疑惑以及在理解數學問題的過程中有沒有偏差,解題的思路是不是最簡便的,同一個問題有沒有更多的解答方法。
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一類問題中學會歸納總結,找出新舊知識中存在的規律,將閱讀理解進一步深化。從知識中進行聯想,學會舉一反三,對知識的學習形成系統,這樣就能夠強化數學閱讀的效果,從反思中提高數學閱讀能力。
6 結束語
總而言之,做好初小銜接,對初中生的數學閱讀水平的提高有非常關鍵的作用,在這個過渡階段,教師要對中小學的數學閱讀教學有充分的了解,開發閱讀材料是一件長期的工作,方能做到結合學生的學情進行教學,讓學生感受知識的連續性,避免出現畏難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