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冉
我國制漆工藝歷史久遠,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和河南堰師二里頭遺址均發現漆器遺痕,浙江余姚縣河姆渡原始社會遺址出土了漆碗。《韓非子·十過》中“堯禪天下,虞舜受之,作為食器……禹作為祭器,墨漆其外”是我國關于古代漆器較早的史料記載。巴蜀地區漆器尤其是制漆歷史悠久、傳播范圍廣。漢代是巴蜀漆器發展的高峰期,也是中國漆器史上的黃金時代。
巴蜀地區不僅是重要產漆區,也是早期漆器生產中心之一,有十分悠久的歷史。《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巴地盛產“丹、漆”,《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巴蜀亦沃野,地饒卮、姜、丹沙、石、銅、鐵、竹、木之器”,可見巴蜀地區不僅盛產大漆,也豐產漆器制作原料丹砂、紵麻、竹木和制作釦漆器的金、銀、銅。豐富的物質條件為巴蜀地區漆器手工業生產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巴蜀地區的漆器手工業生產大致可追溯到商周時期。三星堆遺址曾發現有雕花漆木器,以木為胎,外施土漆,木胎上鏤孔,器表雕有花紋,表明該時期的漆器已經脫離了單純地在器物上髹涂生漆的原始階段,熟練地掌握了割漆、生漆加工、制胎、上漆工藝技術。在金面罩與銅頭像粘貼較好的部位,“有一層極薄的呈棗紅色的硬殼”,是作為將金面罩粘貼到銅頭像上的“粘合劑”。現代的髹漆實踐證明,用水取代生漆來調制底灰,會使漆層的牢固程度受到影響,三星堆的這尊金面銅頭像粘接如此牢固,可見古蜀匠人已經充分掌握了生漆的特性。
春秋戰國時期巴蜀漆器的生產與經營已初具規模,漆工藝也趨于成熟,形成了漆器生產區域和獨立的漆工藝體系。多處墓葬出土的漆器相比較于商周時期,制作工藝有所提高,品類逐漸豐富。成都羊子山墓出土了一件帶銅扣的漆盒,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扣器,可見當時蜀地漆工藝己經趨于成熟。且這時期的漆器上出現標明產地及姓氏的銘文,為判斷漆器的產地與性質提供了重要依據。當時各地漆匠公推“蜀工”技藝為最。
漢代巴蜀漆器出土數量多、種類豐富。按照出土地區的不同,可分為川內地區和川外地區。
川內地區漢代巴蜀漆器出土遺址主要有:四川滎經古城坪秦漢墓葬M1、M2出土漆器27件;成都東北郊西漢墓葬發現漆器54件;成都洪家包西漢木槨墓出土漆器盤、陶胎漆器等;成都鳳凰山西漢木槨墓出土漆器有耳杯、陶胎漆器;四川西昌禮州遺址發現西漢后期鎏金銅釦耳杯殘痕、殘漆盤痕;成都風凰山西漢木槨墓出土35件漆器,包括針刻紋奩蓋、蛋形彩繪盒、素漆耳杯等以及大量殘漆片;重慶市臨江支路西漢墓發現殘漆片多處;綿陽市雙包山漢墓出土大量漆器共計611件;成都龍泉驛區北干道木槨墓群出土漆器有漆盂、木幾等9件;重慶云陽馬沱墓地漢墓出土漆器2件;四川渠縣城壩遺址M1出土漆器共有24件;成都東郊一座東漢殘磚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陶胎朱地彩繪漆缽。除此之外,還有零星漆器或漆器殘件出土的地方如成都站東鄉漢墓、什邡市城關戰國秦漢墓葬、大邑縣西漢土坑墓、成都洪家包西漢木槨墓、四川綿陽市發現西漢初期墓、成都石羊公社太平磚廠漢墓、成都羊西漢木槨墓等。
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漢代巴蜀地區出土漆器地主要集中在巴蜀成都、川東、川西南以及重慶部分地區,以蜀郡(今成都)和廣漢郡(今綿陽、廣漢等地)為中心。這與史料記載相符合,《漢書·地理志》載,西漢政府在廣漢郡、蜀郡等郡縣設有漆器工官,也與巴蜀地區漆器制造業是以成都、郫縣、雒縣三處為支撐點相符合。
川外地區亦有大量漢代巴蜀漆器出土:湖北省江陵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出土的漆器有圓盒、耳杯盒等,其中許多漆器上有“成市”、“成市飽”等銘文;荊州高臺秦漢墓群也有部分漆器是四川造;湖南馬王堆漢墓出土漆器種類多樣,有耳杯、具杯盒等,烙印文字有“成市草”、“成市口”等文字;湖南永州鷂子嶺泉陵侯家族墓地2號西漢墓的漆盤和漆耳杯,也系四川造;貴州清鎮平壩漢墓出土黑底紅彩漆盤,有“蜀郡”、“廣漢郡”等字樣;朝鮮樂浪地區西漢古墓石巖里第194號墓出土漆器有“蜀郡西工”、“廣漢郡工官”等;江蘇邗江姚莊102號漢墓出土的漆榼,江蘇邗江縣揚壽鄉寶女墩新莽墓等出土的漆盤,其銘文帶有“廣漢郡工”;河南杞縣徐崗村出土漆盤銘文中有“廣漢郡工官”等文字;安徽馬鞍山東吳朱然墓出土的漆盤上有“蜀郡作牢”、“蜀郡造作牢”等文字;蒙古諾顏烏拉M5黃耳杯,其銘文有“蜀郡西工造”字樣,均說明這些漆器為四川造。
根據川外的考古發現,漢代巴蜀漆器已流通至湖北、湖南、貴州、江蘇、河南、安徽、朝鮮、蒙古等地。這不僅與巴蜀盛產漆器相符,也與《漢書·貢禹傳》記載的“蜀、廣漢主金銀器”相符合。
《鹽鐵論·散不足篇》記載當時富貴人家喜用“金錯蜀杯”,說明巴蜀漆器已流通在外。《鹽鐵論·本議》有巴蜀漆器作為商品流通的記載,“隴蜀之丹漆旋羽,……待商而通,待工而成”。《史記·貨殖列傳》記載:“漢興,海內一統,開關梁、馳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可見便利暢通的交通是商品流通的重要條件之一。因此一個溝通巴蜀與其他地區的交通網絡必不可少。
溝通巴蜀與其他地區的交通網絡大致有兩個部分,一為巴蜀地區通往周邊地區的交通網絡,二為周邊地區的交通網絡。通過這樣的交通網絡,巴蜀漆器可流通至全國及海外各地。
巴蜀地區通往周邊地區的交通網絡主要是蜀道和蜀水。蜀道主要有陰平道、祁山道、故道、褒斜道、駱道、子午道、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清溪道、五尺道,它們連通了今四川與甘肅、陜西和云南,有利于漆器流通以及漆器文化交流。巴蜀地區受到四川盆地地理環境的制約,陸路交通不便,水上交通卻有天然之利。沿岷江而下,即可東入長江,經三峽,出夔門,可直達楚、吳。巴蜀地區通往長江水系的渠道,也打通了巴蜀通漢水,以及渭水等支流,從而溝通了巴蜀與長江中下游各地的漆器運輸,也溝通了巴蜀與長安漆器運輸渠道。所以漢代巴蜀漆器的運輸可以走水路運輸,相比較陸路交通更加方便快捷,湖南、湖北的漢代巴蜀漆器應是通過這一交通網絡。
巴蜀地區周邊地區的交通網絡十分通達,絲綢之路的開通又為巴蜀漆器運往海外提供了便利。古代“絲綢之路”有三條:
第一,從中國西安出發經中亞內陸干燥地區而抵達西亞、地中海的著名的北方“絲綢之路”。蜀道中有通往陜西等中原地區的線路,通過這一線路,有利于巴蜀漆器運往更遠的地區。就目前考古發現,青海出土的漢代漆器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應為青海本地人制造。但漢代青海無種植大漆的記載,不過周邊郡縣有,如巴蜀地區。隨著中原與青海的陸路交通與文化交流頻繁,巴蜀的大漆運往青海極有可能。
第二,從中國東南沿海出發經由南中國海、馬六甲海峽向西抵達亞洲的印度洋沿岸地區的東南“海上絲綢之路”。蜀水溝通了巴蜀地區與東南沿海,有利于漆器的傳播。此外,從中國東南沿海出發北上,即可到達日本、朝鮮等地,朝鮮樂浪出土的漆器有可能就是通過海路運輸。
第三,從中國成都出發經云南、緬甸而抵達印度以至中亞的“西南絲綢之路”。2001年,昆明羊甫頭古墓群出土大量漆木器,從漆跽鼓婦俑椎髻妝飾來看,有巴蜀人習俗。《史記·西南夷傳》載:“西南夷……此皆魋髻,耕田,有邑聚”,“魋髻”為高大的發髻。1977年3月,在四川西昌也出土了類似飾椎髻的陶俑。因此,漢代云南與巴蜀有密切的往來,其漆器文化相互借鑒與模仿是可能的。
綜上所述,蜀道、蜀水與古代絲綢之路在漢代巴蜀漆器的對外傳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除此之外,該交通網絡促進了巴蜀地區與其他地區的文化交流,有利于漆器手工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