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桂芳
摘 ? 要: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群體由一群中考受挫折的學生組成,頻度較高的失敗體驗使這個群體的學生自尊水平普遍較低,習得性無助心理現象普遍。班級是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主要載體,是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的共同體。聚焦“核心素養”背景,融合積極心理學理論知識,重新探討班級團隊建設新模式,理想的班級應能讓人人享受愛、人人受尊敬、人人都有發展機會、人人都能體會成功和快樂,并能在此集體中鞏固文化基礎,培養自主發展能力及責任擔當意識,通過合作交往提高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研究從班主任的實踐經驗出發,探尋中職班級團隊建設的實施途徑,為同類中等職業學校班級學生團隊建設提供范例。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中職班級團隊;建設途徑
中等職業學校群體主要是中考受挫折的學生,頻度較高的失敗體驗使這個群體的學生自尊水平普遍較低,習得性無助心理現象普遍,具體表現為因生活缺乏目標而陷入迷茫、因自我認識不清而緊張焦慮、因無所事事而沉溺于虛擬世界、過度依賴手機。聚焦“核心素養”背景,融合積極心理學理論知識,筆者以為理想的班級能讓人人享受愛、人人受尊敬、人人都有發展機會、人人都能體會成功和快樂,真正促進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1]。
1 ? ?積極心理學的定義
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紀末西方心理學界興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這股思潮的創始人是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馬丁·塞里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與美德的科學”,積極心理學主張研究人類積極的品質,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促進個人和社會的發展,使人類走向幸福。
2 ? ?中職班級團隊建設應考慮的方面
優秀的團隊有利于促進學生身心的發展。因此,建設中職班級團隊時需要兼顧團隊的以下特征:
(1)靈活性。在互聯網發達的當今社會,中職生心理上普遍求新求變、敢于嘗試新事物。每個學生都渴望在有限的學校生活中,能夠在一個富于進取、與時俱進的團隊中獲取有益自身成長的力量,用班級、系部或者學校提供的平臺和資源發揮自己的優勢,獲取成功的體驗,實現自我的價值。因此,團隊任務應因地制宜、與時俱進、豐富多彩,團隊邊界隨任務的變化應時改變,團隊成員也可因任務性質變動而有所流動。總之,團隊組織越靈活,對外部變化所帶來的機遇捕捉就越迅速,為學生提供的機會也就越多,學生獲得的激勵就越強,團隊自身的影響力和聲譽也就越大。
(2)自主性。青春期的學生渴望思想、人格、行為上的獨立,希望通過一個個成功的經驗證明自己已經長大,最終活出“我自己”。良好的班級團隊為學生發展提供施展才華的空間,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學生發展提供平臺,鼓勵其看到自己的優勢,勇敢嘗試,積極向內探尋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如何做才能真正地活出自我。
(3)合作性。中職生交往注重志趣相投,重視平等,他們愿意與具有合作性和值得信賴的人交朋友。以1511班級為例,班級的日常活動均以小組形式開展,這種以任務為導向、利益為紐帶的管理模式,在成員目標一致和彼此互補的背景下,奠定了整個團隊相互合作的基礎。如果團隊內部成員的構成以及氛圍是成員自己選擇,而非班主任或其他外界力量強加的,那么他們之間的內在心理依賴程度較高,情感體驗和主觀評價將會較好,凝聚力則呈現更高的水平,班級學生自主管理的目標更容易實現[2]。
3 ? ?中職班級團隊建設途徑
3.1 ?關注學生,從“問題視角”到“優勢視角”
社會給中職生貼上了諸如“危險的”“違規的”“失常的”“混亂的”等不良的標簽,傳統的教育視角總是關注問題,努力糾錯,不僅效果不佳,且師生關系呈緊張甚至對立狀態。若能把目光聚焦到學生的優勢上,關注他們的“4C”,即勝任力(Competent)、愛心(Caring)、貢獻(Contributions)和樂群(Community)上,那么學生將被引向優勢一面,優勢越來越凸顯,問題反而淡化了。正如一句話所說,沒有人因為責怪而改變,他愿意改變是因為感受到了愛。實踐經驗證明,應該積極關注學生的優勢,鼓勵學生抓住機會鍛煉自己,發揮優勢后,“讓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不再是一句口號[3]。
3.2 ?規劃愿景,個人愿景和團隊愿景合流
實踐證明,有效和成功的工作團隊都有一個共同愿景,也就是團隊成員共同追求的目標。它是團隊成員發展方向之導航儀,為其提供精神動力,使團隊成員樂意為這個有意義的共同目標貢獻自己的力量。因此,推進組織中的學生個體建立個人愿景,并經過彼此交流與分享形成組織愿景,是班級團隊建設的一個重要步驟。以1511班級為例,該班級團隊規模適中,由39個成員組成;成員之間擁有互補的技能、才能,即具備某種特長溝通交際能力或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在綜合考慮社會需求和個人發展需求后,師生共商討論,最終確立了班級團隊的成長目標—成為自信、陽光、感恩、積極向上的高素質社會公民。共同的目標可以為成員提供指導和動力;可行的目標引導成員采取行動和充滿活力(守時、守則、守責);共同的手段或者方法達成目標的實現(班訓:抓住每分每秒,創造屬于自己的奇跡)。
3.3 ?分析個人優勢,優化團隊組成
班級團隊建設不是容易的事情,走過不少彎路后,學生之間已經有了較為深入的認識,對成員間的優勢劣勢、各人喜好、處理解決問題的風格、基本價值觀等有所了解,根據專業需要小組合作任務的特點,1511班委研究后與班主任商量,再把整個班級細分成了5個小組,各小組設組長,以后所有的班級活動均以小組為單位完成。
3.4 ?依托具體任務,評估團隊能力
在各類活動中,分析評估團隊的綜合能力,找出團隊目前的綜合能力與班級成長目標之間的差距,以明確團隊如何發揮優勢以及提高應對挑戰的能力。以團隊任務為導向,使團隊成員明確團隊的目標、行動計劃,小到上課紀律、各項常規評比,大到活動策劃、公開教學等,目標設立看得見、摸得著,班主任對過程及結果的反饋及時且積極,創造出令成員興奮的精神動力。
3.5 ?借助沖突危機,助力團隊融合
團隊合作過程中,因各人的立場角度不同、內在需求各異以及目光差距,成員之間難免產生分歧,團隊任務實施過程中遇到困難或障礙是對團隊成員分析、解決、協調問題能力的巨大考驗,如何緩解或消除內外部沖突,何時何地合宜地取得相應的支持等都需要班主任及時因勢利導、積極引領成員合作對話,以達成共贏。
4 ? ?結語
1511班級管理由“教師管”變為“學生管”“學生幫學生、學生檢查學生、學生影響學生、學生引導學生”,在此班級團隊中人人都有發展機會,人人都能體會成功和快樂,并能在此集體中鞏固文化基礎,培養自主發展能力,形成一定的責任擔當意識,通過合作交往提高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參考文獻]
[1]馬丁·塞利格曼.持續的幸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2]葛忠強,高琳琳,陳陽春,等.積極心理學指導下的班級學生團隊培養[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S1):219-220.
[3]田國秀.抗逆力研究:運用于學校與青少年社會工作[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Abstract: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 group is composed of a group of students who fail in the middle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and the students self-esteem level is generally low and the acquired helplessness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is dispersed because of the high frequency of failure experience. Class is the main carrier of students self-education, self-management and self-service, and is the community of students study and life in school. Focusing on the background of “core literacy”, integrating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re-exploring the new model of class team building, thinks that the ideal class can make everyone enjoy love, everyone be respected, everyone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develop, everyone experience success and happiness, and consolidate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in this collective. Cultivate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form the consciousness of responsibility,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problem-solving through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 head teacher, the implementation ways of class team construc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re explored, and an example for the team construction of class students in similar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s provided.
Key words:positive psychology; middle-grade class team; construction appro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