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勤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蠡口中學 215031)
物理學科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物理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學生通過物理學習內化的帶有物理學科特性的品質,是學生科學素養的關鍵成分.課堂是師生的主陣地,師生間富有成效的互動可以很好的促進學科的學習和素養的提高.
本文以蘇科版《初識家用電器和電路》一課為例,談談如何提高課堂中師生間的互動.
我們教師大多是按照教科書或是教參中給出的教學環節設計一節課的內容,其實有時候我們可以根據學情重排教學環節,大膽變革,打破教科書中原有的教學套路,教師可以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對教學內容和環節進行重組,設計出更出彩的課,充分引導學生去探索、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使師生間的課堂互動達到更好的成效.
本節課先通過“電從哪里來”視頻,引入新課.然后讓學生利用桌上器材“讓一個小燈泡亮起來”探究實驗,動手試一試.這里的教學設計沒有根據教材順序先從學生熟悉的家用電器著手,而是讓學生親自體驗“讓一個小燈泡亮起來”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設計意圖:采用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實驗,學生的獨立思考過程是別人和小組合作無法替代的,奧蘇泊爾說過:“只有學生親身經歷、感受的東西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在這里做了大膽的重組教材,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相信學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加強課堂互動.
本原性問題是指能夠揭示某一學習主題中最為原始、樸素、本質的觀念、思想和方法的問題.通過上述實驗,有針對性的選出兩位學生拍下他們的連接圖如圖1.

圖1
首先鼓勵兩位同學的小燈泡都亮了,非常好!教師引導學生再比較一下哪位同學連的更好?同學們得出圖(b)更好,因為他有開關,可以控制燈泡亮和暗.從而讓大家歸納出圖(b)用了哪些器材:電池、小燈泡、導線、開關,然后順利的引入到電路的基本組成:電源、用電器、導線、開關.幫助學生攻克本節課的重點.
這部分知識的獲得不是照本宣科,而是采用自主學習,讓學生自己歸納出基本電路的組成部分和作用,讓他們在嘗試和對比中完善自己的實驗設計,在師生互動溝通過程中,充分暴露自己的不足,順利突破重點.通過學生自己設計尋找解決方案,欣賞自己的方法,學習他人的方法,來拓展自己的思維完善思路.在層層思考中,逐步突破重點.
設計意圖:課堂上的師生互動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參與,通過培養學生在趣味中學習,給學生一個平臺,肯定自我,體驗成功的機會.既培養了學生動腦動手能力,又增強了師生間的互動,不是一味地灌輸知識.教育追求的不應當僅僅是知識本身,還要更在乎在學習知識過程中沉積下來的東西.
隨后讓學生從尋找熟悉的家用電器入手,對各種家用電器進行觀察、分類,討論家用電器使生活發生的變化,并從能量轉化的角度深化討論,以突出能量主線,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從而了解什么是用電器.電源的教學分為直流電源和交流電源的教學,并以能量為主線學習化學電池、水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是將何種形式的能轉化為電能.簡單介紹一下構成簡單電路的其他元件和作用.
安排了學生“觀察手電筒”,需要哪些器材?如何安裝?請兩位學生比賽裝配并點亮,同學們在拆解手電筒過程中討論與交流,從而獲取知識,使學生深化認識電路結構、電路元件的作用.不到位之處教師再補充或糾正,帶動學生參與課堂互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多多做個有心人,發現生活中的物理,讓學生觀察、總結、深化認識基本電路的組成部分和作用,這些內容既是學生學習電學的準備知識,又是生活中的必備知識,它在整個電學部分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所以由學生親身經歷可以使學生更深刻理解.有人說,愛因斯坦曾說過:什么是素質,當你把學校學習的知識忘掉之后,剩下的就是素質.所以教師育人的價值在于給學生留下利于他們終身有益的東西.
通過觀察手電筒了解通路和斷路.從而讓學生自己總結出連接電路的第一個注意點:將導線接在接線柱上,旋緊螺帽,保證接觸良好.
然后通過實驗:錫紙電池取火,并結合視頻、圖片讓學生認識到短路是指不經過用電器,電源兩端被導線直接或間接相連,并對短路的危害有較強的意識,電源短路會損壞導線和電源!學生自然就會知道連電路還要注意什么?絕不允許將電池兩極用導線直接相連.所以避免電源短路破壞設備,也避免人體觸電,因此連電路時,開關必須斷開!如圖2(a)和(b).

圖2
拓展:短路除了電源短路,還有局部短路,通過實驗讓學生認識到某用電器被局部短路時,電流不流過該用電器,所以被短路的用電器無法正常工作.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讓學生深刻認識電路的三種狀態,關注社會和生活,知道如何讓電更好地服務于人類.
本堂課教學中,本人設計多個實驗讓學生情緒高漲,利用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條理清晰,步步攻克重難點.教學過程中氣氛活躍,充分吸引學生的視覺、聽覺、感覺參與課堂互動在輕松自如中完成教學目標,師生互動更富有成效.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深深體會到物理課堂的魅力.希望學生更加主動、更加健康、更可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