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詩敏 李波
摘 要: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我國社會的養老壓力日漸增加,亟需多樣化、多層次的養老服務模式。基于此種情況,文化養老是應對新時代下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一種新型養老模式。本文通過探索社區文化養老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包括社會養老觀念落后、缺乏文化養老機制體制及文化養老內容形式單一等問題,從社會文化養老理念、文化養老相關機制體制及人才隊伍的建設等4個方面,提出發展社區文化養老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社區;文化養老;發展策略
伴隨人口老齡化速度的不斷加快,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程度也在持續加深。《2019年統計年鑒》中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超過2.4億,占總人口的17.9% ,65周歲及以上人口超過1.6億,占總人口的11.9%。當前,在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我們所要解決的社會主義矛盾也發生了轉變,矛盾的轉化體現了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長,也體現出了人民對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隨著老年人口數量的不斷上升,老年人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呈現出多元化、多層次的發展趨勢,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及社會環境的變化,使得社會的發展與我國傳統的養老模式不相適應,應對傳統養老模式進行變革和創新,探索出一種新型的養老模式。[1]文化養老作為一種新型養老模式,值得我們深入地分析和探討,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質量,更好地發揮其價值。
文化養老是指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物質生活需求的前提下,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多元化、多層次的精神交流內容,以延伸老年人的人生價值,這種以享受晚年生活為目的的積極健康的養老方式,是未來養老的一種發展趨勢。[2]文化養老的類型主要分為3種:第一種為家庭文化養老,即在家庭內部文化養老,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此種文化養老類型是我國主要養老模式,將文化與家庭養老相結合,更有益于家庭內部的溝通和理解,有利于滿足老人在情感和精神上的需求。第二種為社會文化養老,社會養老的模式是居住在敬老院、養老院等社會機構養老,這種養老模式在運行過程中,存在資金短缺、專業人員不足、機構設施缺乏等問題,社會機構之間的發展和運行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社會文化養老的作用并沒有得到有效的發揮。第三種是政府文化養老,由政府主導,落實并貫徹文化養老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為構建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另一種則是開發文化養老平臺,通過平臺的力量宣傳和樹立文化養老的理念。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文化養老的產品數量和質量存在供需差異。[3]
1 我國發展社區文化養老存在的問題
如今,在我國政府的不斷推動下,養老事業的發展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在新時代背景下,越來越多老年人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漸增長,文化養老的發展出現了不少的問題。基于此,本文探析阻礙我國文化養老服務發展的問題,為新時代的社區文化養老提供一個新的發展方向。[4]
1.1 社會養老觀念落后
社會養老觀念的落后給我國社區文化養老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阻礙,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老人由于自身或家庭的觀念,養老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干涉,這就直接導致老年人的文化社交和精神生活質量沒有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則是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我國整個養老環境目前更重視的是對老年人物質生活的保障,而缺乏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新時代下我國呈現出來的不同矛盾必定會對我國舊的養老觀念及方式產生巨大的沖擊。
1.2 缺乏文化養老的機制體制
文化養老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僅需要制定完善的政策,還要有充足的資金和物質保障,并且人力支持也是重要基礎,其發展需要多方面的物質保障和資金、人力支持。我國文化養老機制體制建設中,文化養老的支持政策不足,政策的可操作性、系統性都存在諸多問題,政策缺乏系統化,直接導致政策運行和執行中存在政策難以落實、推諉責任等問題。并且,政府對養老公共資源及基礎建設設施的投入也十分有限,使得社區文化養老的公共資源出現短缺的情況。總而言之,如今政府和社會面對社區文化養老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使得社區文化養老的發展無法得到進一步推動。
1.3 缺乏文化養老專業人才
人才隊伍是文化養老建設的重要支撐,同時是傳播、經營和管理老年文化生活的中心力量。缺乏對完備的人才隊伍的建設和培養,社區文化養老的開展將寸步難行。在我國,政府或社會對文化養老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缺乏完善的培育、管理和激勵機制,導致從事文化養老的專業人員存在嚴重的缺口,且人員結構不穩定,流動性較大,并且工作人員自身的社會保障和薪資待遇水平也普遍較低。這樣一來,就對新時代下社區養老文化的發展和老年人精神生活水平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1.4 文化養老內容形式單一
當前很多地區開展的文化養老主要局限于文體娛樂活動,而在社區開展文化養老則更多利用的是社區的資源,社區資源豐富的小區能夠在滿足其簡單的文體娛樂活動要求的基礎上,開展更加具有多元化、多樣性的文化生活,滿足不同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我國多數社區都存在資源未得到開發利用或者資源欠缺的情況,并且政府或社會也未給予充足的支持。同時,未重視并有效地開發利用老年人力資源,龐大的老年群體自身價值的延續和專業特長的發揮受到了限制,導致其“老有所為”的意愿無法實現。
2 新時代社區文化養老發展的策略建議
2.1 強化文化養老觀念宣傳,改善社區文化養老理念
社區文化養老的建設與發展,一方面需要強化對社區文化養老的宣傳和引導,使得更多的老年人認識、了解并接受社區文化養老;另一方面應加強對文化養老相關政策的宣傳工作,讓社會、政府及民眾都參與文化養老的建設工作,營造良好積極的文化養老氛圍。同時要改變以往整個社會對文化養老觀念的認識,使老年人樹立一種積極樂觀的養老理念,主動走向社會、融入社會,參加社區文化養老的建設與發展,從中滿足其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并提升晚年生活的質量,實現其晚年的價值。[5]
2.2 完善文化養老相關機制體制
相關政策制度是發展社區文化養老新模式的前提,政府應首先從政策制度方面入手,完善文化養老政策支持,改善政策執行和操作中的缺陷,構建監督及評價機制,使得老年人的合法文化權益得到充分的保障。[6]同時,社區文化養老中,物質保障和資金支持是不可缺少的,在獲得政府相關支持和保障后,應充分利用社區自有資源,并廣泛吸收社會民間的資源,使得社區文化養老朝科學化、合理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
2.3 加強文化養老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人才隊伍的建設,直接關系到社區文化養老新模式的發展。一方面,應對社區文化養老工作人員開展專業的培訓,加強對專業人員的培育和教導,同時應強化專業人員對社區文化養老工作的職業認同,引導更多人才選擇并從事此工作。另一方面,人才隊伍的建設應更多地吸收不同年齡段的人才,尤其是老年人,老年群體是社區文化養老的重要組織者、引導者及推動者,只有這樣老年人才會積極參與和踐行社區文化養老。
2.4 豐富文化養老活動內容
新時代下,在社區文化養老中社區發揮主導性的作用,可根據其發展的特色及其社區老年人的健康情況、興趣愛好等,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養老氛圍,除了建設簡單的文化娛樂生活場所以外,開展更多針對老年人的各種交流學習或比賽,如舉辦音樂會、戲劇表演、歌舞表演等。除此以外,社區應開展更多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郊游活動,可以舒緩老年人的心情,陶冶情操。同時應在社區設置心理咨詢室,為社區的獨居老人、空巢老人提供心理疏導,緩解其孤獨、抑郁的情緒。以社區為依托豐富文化養老活動,不但可以提升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素養,還能夠實現其晚年價值。
參考文獻:
[1] 毛佩瑾.新時代我國養老服務體系創新發展研究[J].行政管理改革,2019(11):63-70.
[2] 陳輝,丁艷秋.城市社區養老模式探析[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6(02):14-18.
[3] 黃少寬.我國城市社區養老服務模式創新研究綜述[J].城市觀察,2018(04):101-113.
[4] 趙然,陳任,馬穎,秦俠,胡志.城市社區養老服務體系中的問題和對策[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12):3399-3401.
[5] 楊浩.城市社區文化養老研究[D].安徽大學,2018.
[6] 閭志俊.“互聯網+”背景下智慧養老服務模式[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8,38(17):4321-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