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億
摘要:我國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論與經驗博大精深,是歷史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要站在歷史發展的角度上把握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歷史脈絡,梳理思想演變規律為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尋找本源,才能更好的“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思考。
關鍵詞:古代;思想道德教育;新時代
十九大的召開宣布了我國已經進入了新時代,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背景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也勢必會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深深的扎根于中國悠久的歷史中,經歷了數千年的沉淀和傳承形成了具有中華特色的理論思想,是中華歷史文化的積淀是其產生的基本條件之一。在5000年來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思想道德教育的寶貴經驗,形成了帶有民族特色的優良傳統。我們要采取科學的方法,探究其發展軌跡,歸納其主要內容和特點,最后分析其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價值啟示,來充實和完善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體系和理論框架,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代新背景下的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一,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發展軌跡
恩格斯說:“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我們要站在歷史的角度,通過廓清古代各時期思想道德教育發展的軌跡來理清思想道德教育的形成發展的過程,為當今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找到歷史借鑒。
1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的轉型:黃帝,堯舜禹到夏商時期
原始社會的思想道德教育起源于人類的原始社會文明時期,始終與原始宗教相伴隨而發生,在當時的原始社會中起到對人的行為和思想的一種神權性制約。主要為原始性對大自然、祖先以及圖騰的崇拜。其三大崇拜都是一種憑借神的意志來制約人民的行為,是在原始社會的生產和生活中而來。作為神的意志就必須通過一個中介來進行傳播,隨之就產生了原始的宗教和巫師。在原始社會到奴隸時期的社會得益于人與神化的事在民間的傳播和擴散起,起到了思想道德的原始意識。
2封建社會初期的“禮樂教化”:商周時期
商周之際的箕子所做的《尚書.洪范》一書可謂是中國第一個思想道德的教育的綱領,是對當時社會政治文明的一種描繪,在思想道德教育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周朝時期把“敬德保民”轉化為“禮樂教化”周朝是中國思想道德教育的奠基時期,周公親手締造了以禮樂文化為特征的社會文明,禮是一種外在的行為規范,樂是一種內在的熏陶,憑此中國禮儀之邦的美名從周朝拉開了序幕。
3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百家異說”的思想氛圍造就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多元化思想共生的社會環境。成就了思想道德教育史上的開放性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社會上對世人及其思想尊重程度很高,沒有政治阻力和權力干擾。在這樣一個時期各種思想道德理論和觀念都可以自由的在社會上傳播和擴散。而且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道德家可以自由組織講學并沒有地域限制,尊重社會人民的自由選擇,不強制性灌輸,各思想門派之間彼此相融共生,思想家身份地位沒有限制。就是這樣一個社會歷史時期涌現了以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為代表的多種思想道德教育的觀點,是思想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時期。
4思想道德教育的成熟期:秦漢隋唐
從秦統一中國到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全盛期,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在這里走向成熟。秦之初以法為尊,漢之初以道為尊,秦始皇焚書坑儒到漢武帝的獨尊儒術,秦對政治上的大一統為漢的思想上的大一統提供了合理性,奠定了儒家思想在中華文化中的主導地位。秦漢時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思想一元化維護政治上的一元化是很有效的。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規范化的努力也是成功的,逐漸形成了中國古代以“儒”為主的思想道德教育觀念。
從魏晉到隋唐時期,始終堅持儒家思想的主體地位,但并不是和漢初一樣對除道家以外思想的冷落,而是在這個時期儒家思想通過包容和吸收道、佛、法等其他學說思想豐富自己。使其思想更具有包容性和融合力,在這個時期思想道德教育體現出一種包容性和豐富性,是古代思想道德教育成熟的一種表現。
5思想道德教育落寞期:宋元明清時期
從宋朝開始,是古代思想道德教育走向落寞的起點,宋朝的思想道德體系雖然完整但思想保守。用思想道德教育來掩飾政治制度的劣勢,企圖對新的思想和觀點進行壓制和抗爭,呈現出一種人心疏離的局面。明清開始,封建制度的劣勢逐漸擴大。為了使人民對封建制度的認同,開始強制性用封建道德教育思想來加強對社會思想的控制。抑制新的思想新的觀點的出現,同時排斥新的生產關系的產生,從而影響了中國近代化進程的速度,拉大了與各國家之間的發展差距。
第二,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
我國傳統優秀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將其上升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的血脈”和“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而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內容推動著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發展,發揮著巨大的價值。對其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內容的認識主要從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和德育方法來研究。
從德育目標來看中國傳統封建社會推崇的是一種有利于維護帝王統治的主流學說。古人意識到“為政以德”有利于國家鞏固和社會穩定。因此“政者,正也”是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標。我國歷代君主都普遍非常重視道德與政治兩者的關系,希望用道德教化的方式來改變政治的生命力。以“政清”來求“人和”,求“國安”,追求社會風氣的淳樸則是古代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標,“美教化,移風俗”古人認為只有通過道德教化來美化平民百姓思想才能達到一種社會和諧穩定的風氣,正所謂“風俗美則天下安,風俗衰則叛亂作”。任人唯賢,則是古代思想道德教育追求的一大重要目標。古人清楚的知道人才能為一個國家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歷代君主都很注重人才的選拔和培養,古人將“賢”放在衡量一個人能力的第一位,往往是求賢若渴,希望通過思想道德教育達到人格的提升,完善人才發展。
從德育內容來看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會隨著朝代的更替和帝王的意識為轉移。其內容也有多種形式。就理論灌輸來說,從《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到孔子的《禮》《樂》《詩》《書》《易》《春秋》的“六經”教育,宋朝朱熹則改組為《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四書”教育。早在周朝時期就締造了“禮樂教化”的思想道德教育體系。漢朝則被概括為“三綱五常”的教育,并用《孝經》來強化社會思想道德。唐宋時期,允許道家,佛家思想在社會思想道德教育中凸顯。到了明清時期,為了突出政治統治則用圣諭(皇帝的詔令或語言)來進行道德教育。
從德育的方法來看古代思想道德教育一是用經典理論的灌輸型教育。以各種學校教育為主要陣地,來對儒家經典理論“《六經》”“《四書》”進行灌輸從而確立儒學在社會意識形態的領地。二是通過帝王的大誥、圣諭等在國家政治層面上進行君主意志的社會宣傳式教育,不僅強化了君主思想指導地位,也提高了權力的政治威望。三是管和教結合的強制性道德教育。把道德和思想進行法制化,用賞罰來促進和制約人民的思想和道德行為。四是自我反省頓悟。通過自身的思考、感悟和反省來提升自我道德教育,是受教育者自我完善的一種能力。
中國古代傳統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特色,但都極其看重人的道德素質。開展教育以德育為先,追求一種國家政治清明、社會風氣淳樸、人民思想高尚的局面,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第三,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理念
1教為政本的教育理念。古代思想道德教育者更多的是注重政的教育缺陷,提出了以教為政之本,以拒斥政的非道德性,反映的是對政的人性化追求。“教者,政之本也;道者,教之本也。有道然后教也,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勸之,然后國豐富也,故國豐富,然后君樂也”古人認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使“政治”得到人心支撐。教育即政治。這不單單是思想家的認知,也是政治家的認定。他們普遍意識到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很強的社會地位與很高的政治價值,所謂:“兼并易能也,惟堅凝之難也”凝聚人心比兼并土地更難,只有靠思想道德教育才能得以實現。
2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古代思想道德教育中有很深的人本思想的底蘊,明確提出了人為天地之心的價值定位。“人與物,不為物役;人與權,民貴君輕;人與國,民為邦本;人與天;人事為本,天道為末,百姓為天”雖然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多強調權力本位、社會本位、但這都不是全部,其中關注民生放在教育之前的理念一直存在。古代道德家先養民后教民的思想比較明確。認為只有關注民生,才能爭取民心,才能維護國家安定,達到統治清明的政治局面。
3正己為先的教育理念。教育別人首先要注重自我的教育,古代對具有教育話語權的人要求很是嚴格。正己為先包括了以正立身、以正教人、以正服人、教育動機要純。作為思想道德教育者首先要自我正身、正心、才能具有教育魅力,從而以德服人。“子帥以正,孰敢不正?”“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等都是強調成己才能成物,修己才能安人,安百姓,安天下。因此思想道德的責任需要教育者自身的道德教育來保證。
第四,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1強調歷史經驗,促進優秀理念傳承
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可以從中看到當下和未來。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對我們當今思想政治教育有著直接的聯系。我們只有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待歷史,以歷史的眼光來看待今天,才能尋繹出歷史的發展走向。在歷史的發展規律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在混沌的清理中釀就新時達思想政治的創新藍圖。我們要站在時代的高度來提升思想道德教育在創造未來的現實價值,要對傳統的思想道德教育經驗進行梳理總結吸取我們需要的精華,以此來尋找我們今后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通道。
欲通今必先知古。我國有著三千多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經驗。就是因為有了這些豐富的經驗,才能形成今天科學思想道德體系。世界不是即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我們不能割裂歷史,應當對這些古代思想道德教育進行清晰的研究和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這對于我們今后指導當下思想政治教育,是有重要幫助的。歷史研究是一種工具,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為當今服務。
2注重道德實踐,培養內在品質
古代思想道德教育不僅要落實到行動者的主體思想中去,更要求在實踐中循序其思想道德的基本理念。讓人們學會在實踐中具有對思想道德的判斷能力。古代思想道德倡導身體力行,躬行踐履的基本準則。這要求我們在當代也要對所了解的基本道德素養內化于心并要外化于形,才能更好地在將思想道德真正的為我們自身乃至我們社會的發展凝聚精神力量,從而促進國家進步。我國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歷史中有著豐富的理論思想,需要我們系統的進行梳理和研究。從思想道德教育的歷史中探究其思想道德教育實踐的重要性,廓形其發展的脈絡,汲取經驗。
目前為止,我國古代思想道德教育中實踐性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古代道德教育指出要將道德教育生活化,所謂生活化就是將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我們日常的生活當中去,發揮在生活中隱形教育的重要作用。古代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在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中行為舉止以及為人處世方面下功夫。使其在生活中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而如今的道德教育中過分注重理論灌輸,而忽視行為實踐的原因之一,就是對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重點的傾向不平衡,應當借鑒古代道德教育中對“行為實踐”的經驗,才能真正地使受教育者做到知行合一。
3健全當下思想政治學科教育體系
古代思想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一門學科都不是從零開始的,都是由其獨特的理論基礎,都必須要利用學科歷史的根基,吸取歷史的貢獻。思想政治教育不僅需要現代的創新也需要歷史的說明。作為一個學科需要歷史發展的支撐。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的研究則有利于來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理論體系的完善。我們應當對古代思想道德教育事實作出科學的揭示與準確的描述。歷史并不是混亂的,而是有各自獨特的邏輯結構。我們要在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歷史長河中把握連貫,從歷史紛繁中來把握本質。可以說,對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度研究中,可以將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建設進入一個更高的層面,以此來進一步去構建和完善具有我們獨特民族特色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理論體系。
參考文獻:
[1]顧永仁.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1.
[2]張耀燦,徐志遠.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張世欣.中國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集團,2010.
[4]馬忠,張曉玲.習論中國古代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及其現實意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8).
[5]王宇翔,陳建華.中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當代啟示.[J]沈陽大學學報,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