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構主義國關理論對發展中國家的國家文化安全問題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視角。自冷戰結束以來,發展中國家文化安全問題的主要表現有國家文化認同危機、國家文化影響力羸弱以及文化開放程度較低。這背后隱藏著發展中國家的國家文化認同尚未成熟、國家文化的整體實力明顯不足與對外文化互動實踐有待加強等深層原因。因此,需要采取強化國家文化認同、提高國家文化整體實力和深化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等合理對策有效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國家文化安全。
關鍵詞:建構主義;發展中國家;文化安全
建構主義作為當今國關學術界三大理論流派之一,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在國家安全的研究領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對包括文化安全在內一些國家安全領域內的突出問題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單就國家文化安全而言,其實“國家文化安全既是一個國家安全命題,也是一個文化命題”[1],而建構主義能夠將這兩個命題結合在一起進行研究分析,進而為國家文化安全的問題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分析視角。依據建構主義的邏輯觀點,國家文化安全的具體內容可以進行另一種理論詮釋。
一、建構主義視角下國家文化安全的理論詮釋
不同于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等傳統國關理論把權力與制度等物質性因素視為左右國家文化安全的關鍵變量,建構主義國關理論把社會學應用于國際政治領域,注重觀念、認同、身份等非物質性要素對國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意義,提出文化才是影響其國家文化安全的決定要素,認為國家文化的安全狀態是主體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即行為體在國際文化領域內通過互動實踐建構起來的。建構主義在方法論上堅持整體主義和行為主義,強調國家是行為主體,提出認同與身份等非物質性因素通過行為體在社會互動的過程中作用于文化安全。
二、發展中國家文化安全問題的主要表現
自冷戰結束以來,國際環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劇烈變化,與傳統的國家安全問題相比,包括文化安全在內的各種非傳統國家安全問題表現更加突出。鑒于文化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內容,對于一國在凝聚民心、塑造形象和對外交往等方面會產生巨大的作用,故文化安全的重要性也在逐漸上升。由于歷史遺留和現實存在的多重消極因素,廣大發展中國家存在的國家文化安全問題愈發嚴重。而建構主義國關理論從另一視角對這一問題的主要表現進行具體地梳理。
(一)出現不同程度的文化認同危機
發展中國家的文化認同危機有諸多表現形式。按照民族、地域與宗教為標準來劃分整個第三世界,可以分類為中華文化圈國家、阿拉伯文化圈國家、印度文化圈國家、撒哈拉以南黑非洲國家、拉丁美洲文化圈國家等。中華文化圈國家的文化認同危機主要表現在各個民族文化與統一的主權國家文化的矛盾,由于中華文化圈國家大部分是多民族構成的統一國家,這些國家的國內各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獨特的民族文化,伴隨近現代民族主義思想的擴張泛濫,這些國家的民族意識被喚醒,各民族對統一國家的文化認同遭到削弱,從而直接影響國家文化安全。阿拉伯文化圈國家的文化認同危機主要表現在對于宗教認同的差異以及阿拉伯世界主導權的爭奪,阿拉伯世界國家雖然共同信仰伊斯蘭教,但是在伊斯蘭教創立以來一千多年的漫長時間里,伊斯蘭教分裂為包括什葉派和遜尼派在內的數個分支,教派之間相互攻訐,而且阿拉伯世界的數十個國家為了爭奪其主導權而內斗不斷。印度文化圈國家的文化認同危機主要表現為復雜的民族、宗教與人種矛盾阻礙了對于統一的主權國家文化認同,這種情況在印度文化圈國家中以印度最為典型。印度擁有數千年的文化底蘊,但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印度并未形成過統一的主權國家,直到近代英國殖民者用武力才結束印度漫長的分裂局面。正因如此,現代印度的國家結構并不穩固,印度國內教派林立、民族眾多、語言繁雜,這種歷史遺留的客觀現實從根本上阻礙了印度人民對國家的文化認同。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國家也面臨著非常嚴重的文化認同危機,這主要表現在部落文化、民族文化與統一的主權國家文化之間的矛盾。在歷史上撒哈拉以南黑非洲擁有屬于自己的民族與部落文化,雖然伴隨著近代殖民化進程,現代主權國家的文化開始傳播到這一地區,但是這些國家是以原始部落為主構成的社會形態,部落文化占據主導地位,民眾的部落觀念非常強烈,所以這些國家人民的國家意識比較薄弱。拉丁美洲國家的情況較為特殊,拉丁美洲民族是在近代西方殖民化進程中形成的混血民族,這一地區在國家文化認同的危機主要表現為多元民族文化與統一國家文化之間的矛盾。
(二)發展中國家的文化影響力羸弱
發展中國家的文化影響力羸弱體現在許多方面。首先,在國際文化規則和制度方面,現行通用在文化方面的國際法律與國際準則基本是按照西方國家的意志來決策和制定的,廣大發展中國家普遍處于執行和遵守的服從地位。其次,在對外文化輸出方面,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的整體實力明顯不足,比如在英美等國家特別重視網絡語言的使用,“在網絡語言方面,英美國家占據絕對優勢,據分析,網上語言人口共5.29億,英語占了43%,大中華地區僅占了8.8%,在網頁語言種類方面,英語占了68.4%,漢語僅占3. 9%”[2]與之相反,發展中國家在網絡文化的競爭中明顯處于弱勢。再次,在文化創新方面,發展中國家的文化創新能力有待提高,在整個國際文化產業鏈中,發展中國家基本位于服務和消費的中下游,單就文化產品的質量而言,其影響遠不及西方國家發達。
(三)國家文化整體開放程度較低
發展中國家采取不少限制性舉措來構筑文化壁壘,導致其國家文化整體開放程度不足。一方面,一些建立威權主義政體的發展中國家禁止發展非官方信息傳播媒介,高壓打擊言論自由,過度控制公共輿論與社交媒體。另一方面,一些宗教色彩濃厚的發展中國家堅持政教合一的原則,在國內建立至高無上的神權統治秩序,堅決阻礙具有普世價值觀念的世俗文化在本國出現和傳播,在此以部分伊斯蘭國家較為典型。
三、維護發展中國家文化安全的合理對策
針對發展中國家文化安全問題的具體表現和背后原因,依據建構主義的核心觀念,發展中國家首先應該建構并強化國家文化認同,除此之外,發展中國家通過提高其國家文化整體實力進而在觀念層面擴大其國家文化影響力,并且通過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在實踐層面建構國家文化的安全狀態,實現發展中國家的國家文化獨立性與開放性的有機統一為其建構國家文化的安全事實提供重要保證。總之,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應該從認同、身份與互動等方面建構有效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合理對策。
(一)強化發展中國家的國家文化認同
建構主義特別強調社會的整體性和全面性,要從根本上真正構建起發展中國家的國家文化認同,必須以文化同質性、文化利益性與文化獨立性為核心建構國家文化的普遍認同、價值認同和身份認同。首先,發展中國家要積極挖掘本國的優秀歷史文化,弘揚本國人民能夠普遍接受的同質性文化,比如傳統習俗和慶典節日等,努力建構國家文化的普遍認同。其次,發展中國家在社會信息化迅速發展的文化浪潮中,主動找尋自身文化蘊含的國家利益,使國內民眾能夠享受到國家文化帶來的實惠,建構國家文化的價值認同。最后,發展中國家要在國際社會各種文化碰撞與交融的過程中,全面辯證地看待各種文化相互間的聯系與區別,保證本國文化的獨立和完整,突出本國文化的特色和亮點,積極建構國家文化的身份認同。
(二)增加發展中國家的國家文化整體實力
建構主義特別重視集體身份的價值和意義,而發展中國家的國家文化是其建構主權國家這一集體身份的重要財富,為擴大其國家文化的影響力奠定了實力基礎。因此,發展中國家應該采取有效路徑提高其國家文化整體實力。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舉辦或參加各種國際活動的機會巧妙宣傳本國的優秀國家文化,給世界各國制造良好的印象。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應該努力將本國優秀文化與現代流行元素相結合,發展面向青年、面向世界和面向未來的新型國家文化,增強發展中國家文化的生命力和時代感。除此之外,發展中國家要主動加大財政投入、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升級國家文化相關產業、豐富文化表現形式以及提高國家文化的經濟效益,充分挖掘本國文化的潛力優勢,努力提升國家文化核心競爭力,逐步扭轉在國際文化競爭中的不利局面。
(三)深化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
建構主義認為包括文化安全在內的國家安全是一種社會狀態,發展中國家是否處于安全狀態是各行為主體在國際社會中通過互動實踐相互作用的結果,屬于觀念層面的變量。發展中國家應該要深化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增加本國文化的價值量和存在感,為其實現國家文化安全提供現實保障。第一,發展中國家應該致力于建構良好的國際形象,因為“按照建構主義的理解,國際形象是由國際文化價值結構的相互身份認同關系所建構和表達出來的。”[3]樹立國家文化的良好形象對于建構國家文化的安全觀念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在國際社會多樣性文化生態中,發展中國家應該打破文化保守的思想牢籠,除了加強同質文化的學習借鑒,還要積極吸取異質文化的優秀養分,不斷健全完善自身文化。第三,發展中國家在文化領域應該學會報團取暖,深化南南合作,在不同文化中尋找共性思想,凝聚國際共識,增強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集體意識,同時在建構國際文化制度秩序方面加強對話協商,協調外交行動,發揮建設性作用。
四、總結
目前國關學術界對于發展中國家的國家文化安全研究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而國家文化安全這一安全領域本身較為復雜。本文借助建構主義的相關理論觀點來研究發展中國家在文化安全方面存在的具體問題,分析背后存在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對策,希望對今后這類問題的研究能夠有所思考和啟示。
參考文獻:
[1]張殿軍,鄭興剛.對外文化交流:國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2] [德]伯爾尼德·哈姆.論文化帝國主義:文化統治的政治經濟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202.
[3]孫紅霞,李愛華.文化外交的獨特價值[J] .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1).
作者簡介:張啟煒(1995—),男,漢族,山東省海陽市,碩士研究生,山東師范大學,國際政治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