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國富
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活動最為普遍,教師也習慣通過課文閱讀指導來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所以如果我們可以穩步提升閱讀課的教學效率,則可從很大程度上改善本學科的教學效益,也是轉變初中生語文學習行為的重要方式。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積極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閱讀課堂,充分發展初中生的自主閱讀行為,讓學生能夠真正取得閱讀進步。本文將從創設閱讀情境,激發學生興趣;設計閱讀問題,喚起學生思考;豐富合作交流,完善學生感悟三個角度來分析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如何構建自主性閱讀課堂,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做準備。
關鍵詞:初中語文;自主閱讀;教學策略
在傳統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由于遵循的是師本教育原則,初中生看似能夠跟隨教師的講解來內化文本知識,但是卻并不能確定初中生的思維參與程度,我們也難及時判斷初中生是否可以全面內化文本內容。如果初中生產生的認知疑問卻無法及時解決,且越積越多,就勢必會影響初中生閱讀能力的健康發展。對于這一點,新課改所提出的以學生為本的閱讀教學理念可以讓我們意識到問題出在了哪里,即學生的閱讀參與度過低。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構建自主閱讀課堂,切實發展學生的閱讀潛能,讓學生在閱讀時提升自己的思維水平,保證學生在閱讀課上積累有效的閱讀經驗。
一、創設閱讀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構建自主閱讀課堂的基本前提便是要讓初中生自主思考文本內容,保證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活躍狀態,讓學生能夠將聽講、思考與探究結合起來。為此,初中語文教師則可創設閱讀情境,豐富直觀場景,讓學生自主分析、理解文本內容,初步調整學生的閱讀狀態。
就如在《雨的四季》一課教學中,筆者就提前整理了一些與雨聲有關的音頻資料,讓學生閉上眼睛認真聆聽,認真分辨不同季節的雨的特點。如此,初中生就可以順利進入閱讀情境,豐富自己的自然認識。通過聆聽音頻,本班學生初步總結了四季的雨的特點,比如春雨是溫暖的、豪邁的、清爽的;夏雨是“暴躁”的,也是溫柔的;秋雨是淅淅瀝瀝的、充滿冷意的;冬雨是冷冽的、寒冷的。借此,本班學生還分享了自己對四季雨景的喜愛,闡述了自己與雨之間的牽扯。如此,本班學生就可以帶著情感去閱讀課文,體會作者對四季雨景的情感。
二、設計閱讀問題,喚起學生思考
問題是思考的心臟,也是培養初中生閱讀能力的重要工具。常規的初中語文閱讀課上很少會以啟發性問題來組織學生思考文本內容,導致初中生在機械接受活動中只能掌握文本的表面知識,難以深入理解文本內涵。由此,初中語文教師要善用課堂提問技巧,圍繞文本內容設計豐富的閱讀問題,切實調動學生的思考意識,發散學生思維,使其在思考中自然而然地內化文本信息。
就如在《再塑生命的人》一文閱讀教學中,筆者就圍繞課文內容設計了多個閱讀問題,希望可以逐步引導學生實現深度閱讀。這些問題有:在遇到莎莉文老師之前,海倫·凱勒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二人初見時,海倫·凱勒有哪些表現,代表了什么樣的心理?莎莉文老師是如何教育海倫·凱勒的?是否起到了成效?海倫·凱勒因為莎莉文老師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你能理解“再塑生命的人”這個標題的意思嗎,請說出海倫·凱勒對莎莉文老師所抱有的情感好嗎?等等。這些問題都可以讓本班學生在閱讀課上層層剖析文本內涵,使其通過文字來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與主題思想,是深化閱讀程度的重要工具。
三、豐富合作交流,完善學生感悟
閱讀,本就是一項個性化的思維活動,初中生的人生經歷、情感發育狀態都會使其在閱讀時產生一定的想法與情感,但是卻因為經歷單一、經驗不足經常會產生片面感悟,無法全面剖析文本內涵。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組織豐富的合作交流活動,引導學生積極闡述個人閱讀理解與文本感悟,讓學生在同伴啟發下產生更加完善、透徹的閱讀理解,從而不斷深化閱讀教學效果,讓學生能夠自主內化文本主旨,真正獲得精神上的財富。
就如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課教學中,筆者就要求本班學生以小組形式去探究文本內涵,鼓勵學生積極與同伴分享自己的閱讀理解,全面總結課文的主題思想。在組內,各小組要通讀課文內容,總結出《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所闡述的主要內容,然后便要細究課文的語言特點,分析作者所使用的表達方式,積極豐富文學鑒賞經驗。最后,小組內部便可闡述自己在閱讀《走一步,再走一步》時的思想感悟,分享自己對《走一步,再走一步》這個主題思想的認知情況,可以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來解讀文本思想。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教學領域構建自主性閱讀課堂可以讓初中生在閱讀時實現全面進步,轉變師生關系,讓學生充分展現自己的閱讀主體權益,使其在能動閱讀探究活動中內化閱讀技巧,發展閱讀能力。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積極構建自主性的閱讀課堂,完善學生的閱讀思維,深化學生的閱讀理解,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向丹.探討初中語文高效課堂閱讀教學的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7(12):49.
[2]李歡.關于初中語文“讀”法教學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