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媛 孫黎明
摘要:丹東市元寶區教師進修學校充分發揮學術引領與專業支撐的職能作用,研究并開展“評學論教”研訓活動,通過關注學生學科知識的掌握、學習能力的發展、學習習慣的養成等行為表現,展開“論教”:“論”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學校課程建設;“論”提高學生學科能力的深度學習研究;“論”提升教師教學技能的研訓模式創新。課程、教學、培訓三線并進,以學校課程建設作為深化教學改革的突破口,通過豐富多彩的課程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助推學生的核心素養落地、生根、開花。
關鍵詞:學校課程建設;深度學習;研訓模式
近幾年來,丹東市元寶區教師進修學校以“全面推進基礎教育教學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指導思想,以“基于學生核心素養下的學科能力培養”為研訓目標,聚焦學校課程建設的探索,注重教育活動的課程化研究。
在不折不扣地落實國家課程、實現國家課程全方位整體育人的同時,積極推進地方課程的實施,助力校本課程的研修與開發,促進核心素養學科化,促進區域教學質量的提高,回歸“以生為本”的育人本質。
一、“論”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學校課程建設
我們認識到,要想實現教學改革,必須要有適合的課程來推進。對一所學校來說,課程是師生能力和水平最有力的證物,是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是讓學生核心素養落地的最好載體。學校要走特色發展的路子,必須進行課程建設,要有與之匹配的特色課程作為支撐。我們堅持正確的教改方向,引領基層學校根據自身發展的內涵與特色,遵循“注重實踐”“優化整合”“課程育人”等原則,構建區域各校特色課程,推進學校的特色發展。
(一)搭建專業團隊,扎實推進地方課程實施
為了盡快地推進遼寧省地方課程的實施,我們搭建專業團隊,將德育部與教研部的優秀教研員結合起來,有效開展地方課程的研究,通過“研、培、導、評”教研模式,引領教師掌握地方課程的結構體系,理解地方課程的編寫意圖。
目前我區已經形成在教學上注重課程優化整合,在學習上注重活動體驗,在資料上注重收集整理的教學方法;在課程實施上靈活地采用長短課、周課、跨學科課、跨年級課等不同方式。我們多次開展以“推進地方課程,盡展遼寧魅力”為主題的系列研討交流與教學觀摩活動,展示了無限精彩的課堂,教師引導到位,學生參與到位,把地方課程的活動性演繹到位,扎實地推進地方課程的落實。
(二)提供專業指導,科學開發校本課程體系
我們本著研究、指導、服務的宗旨,助力學校課程方案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過程。目前“課程育人觀”以深入我區各校,成為整合課程資源的標尺,學校生活里,一切都是教育,而教育活動的課程化,更是打造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一環,將“高大上”的課程建設具體化、精細化。
我區各校設置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菜單與社團活動,把德育活動、文化活動、實踐活動等都納入課程體系,構建多元開放的校本課程。比如,八道小學以書香校園為特色,建立“五閱少年”校本課程體系;中富小學以“體育花繩”為特色,建立體育校本課程;九道小學以溫馨教育為特色,建立了啦啦操、墊上操等校本課程……通過建立合唱、舞蹈、書法、豎笛、民樂、戲曲等社團活動,滿足了每個學生參與各類學習活動的要求,依托校本課程是發展與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促進了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
(三)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加強學科課程建設
元寶區教師進修學校借助《遼寧省課程設置方案》,開展學科課程建設的研究與探索,加大對實踐活動課程的設置,教研員根據學生對課程接受的實際情況,用本學科10%的學時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形成了元寶區特有的各學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匯編。
語文學科的實踐活動是以教材為依托,以綜合實踐活動為媒介,除了教材中規定的綜合性學習,還安排了經典誦讀展示會、古詩詞競賽、課外閱讀推薦與交流、手抄報等內容,讓活動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相聯系,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習資源。
數學學科的實踐活動以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為主,校內可安排模擬商店、設計旅游方案、進行校園測量、運用建模思想解決車票購買和交通流量等問題;校外可安排學生幫助家長進行營養早餐的搭配、外匯與人民幣的兌換、優化做家務的時間等內容以考察學生數學知識的應用。
教研員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先行人,牽頭各校形成“強調整合,注重實踐,關注過程”的教學方式,通過學生的自主參與,形成了“動手實踐、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等新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二、“論”提高學生學科能力的深度學習研究
我們把夯實常態課堂教學作為提高教學質量之根本。怎樣抓住有限的四十分鐘達到教學最優化,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提升孩子們的學科素養?為此我們借助省基礎教育課題《小學生深度學習研究》,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研究。
(一)構建深度學習框架,引領教師開展深度學習研究
為了更好地幫助教師進入深度學習,我們借助“區域大集備”這一教研形式進行教學觀摩與交流研討,引領教師明確深度學習的相關理論知識,并根據教師個人的知識水平、專業能力、教學風格等指導教師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在細讀《課程標準》、研讀《教師教學用書》、品讀學科教材的基礎上,重新組織教材上設定的教學內容,將教學內容轉化成適合學生的學習內容。
深度學習的起步階段,為了讓教師有所遵循,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從簡單學習達到深度學習,我們構建了深度學習的五大框架,如下圖: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斷挖掘教材內容,以學科能力培養為目標,圍繞“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兩個核心,充分發揮文本與生活經驗的有效結合,通過課堂情境的創設與課堂氛圍的調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把學生放在“課堂的中央”,通過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讓深度學習真實發生。
(二)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打造以生為本的高品質課堂
深度學習的研究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們意識到,教材內容最終只有被學生所理解,才能真正體現其蘊含的價值,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法時,必須考慮學生原有知識基礎與經驗對本節課學習的支撐作用有多大。對于學生自己能學會的知識教師要敢于放手,采用自學輔導的方式進行;對于跨度較大的重難點知識,教師可采取點撥與引導的方式進行。
站在學生的角度再次預設教學內容,可以改變教師“一言堂”“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理念上的變化同時給學生帶來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師根據課堂教學內容適時引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猜想驗證、動手實踐等學習方式,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松,全體學生有效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改變了以往單純地聽課單純地演練這一學習方式,通過思考、操作、推理、演練等方式掌握知識、形成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科素養,從而實現“以生為本”的教學觀。
幾年來,我們在倡導深度學習的同時,指導區域各校結合本校內涵發展構建不同的教學模式,打造高質量課堂。如:八道小學構建了語文學科單元整組教學的三種特色課型,即“單元導讀——好書推薦課”“課文講讀——課內外閱讀結合課”、“感悟品讀——名著交流課”;金湯小學建構了“自學、互學、示學、評學”陽光和美課堂教學模式;朝陽小學建構的群文閱讀課堂教學“1+1”教學模式;九道小學建構了識字教學六步法;興仁小學的“小先生制”等教學模式……只有課堂變了,教育才會有所改變。
三、“論”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的研訓模式創新
全面提高教師隊伍專業素養和從教技能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保障,我們結合我區學校少、教師年齡偏大等區域特點,因需而為,在教師培訓模式上下功夫,探索區級與校級兩級教師研訓的方式,加強研訓人員、青年教師隊伍、領導干部隊伍三支隊伍建設,通過以賽促培,以培促研,以研促教,促進全體教師專業化成長。
(一)開展主題式教研活動,提高研訓人員學術引領力
元寶區教師進修學校不斷探索并開展主題教研活動:2016年以“研讀課標、研讀教材”為主題;2017年以“深度學習、深度教研”為主題;2018、2019兩年以“基于學生核心素養下的學科能力培養”為主題,通過“評學論教”這一研訓方式開展系列教研活動。
本年度主要進行“評學論教之聽評課研磨活動”,從提高教研員聽評課能力入手,圍繞教學目標展開評課。我們要求教研員首先分析教學目標的確立是否科學、具體;其次重新梳理并確立操作性強的教學目標;最后點評教學目標在每個教學環節中的落實情況,關注點落在“基于學生核心素養下的學科能力培養”這個主題上。
活動內容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展開。理論上以離崗培訓為載體,在全區開展以“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研究”為主題的交流研討活動。實踐上以點帶面開展校內研訓教師聽評課研磨活動,按照“理論研究—示范引領—觀摩探討—研磨提升”的流程進行,改變了教研員一以貫之的就問題談問題的評課方式,教研員結合教師的課堂教學,對每個環節中教學目標的落實情況進行分析、點評,促使教研員們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和積累豐富的課堂教學經驗,從而提高教研員的專業研訓能力。
(二)采用多種研訓模式,增強青年教師專業提升力
“開學第一課”是每學期特色研訓的序幕。幾年來,我們堅持在開學前進行區域各校的領導和老師共上開學第一課,內容涵蓋教學常規落實、學科教材解讀、部編教材觀摩、師德師風建設、主題班隊會等,引領全區的教師以淵博的學識與高尚的情懷做好元寶的教育工作。
“駐校教研”研訓方式讓研訓人員和基層教師零距離接觸。每學期的六周駐校,全方位多層面的指導,大到學校內涵發展、課程建設,小到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特別是對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針對教師們在教學理念、教材研讀、教學設計、目標落實、實施策略及作業布置等方面進行面對面有效的指導,促進了教師常態課的規范教學,提高了青年教師的從教技能。
“以賽促培”研訓方式通過考試、競賽、展示等活動,促進教師掌握學科專業知識,建構學科知識網絡,豐富教育教學理論,提高教育教學技能。每年度我們組織全區教師分上、下學期進行班主任和科任教師學科知識測試,不但考查教師對學科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考查教師如何把這些知識傳授給學生,包括教學過程中的教法和學法。
既有書面閉卷考試,又有“三字一話”等從教技能的展示。幾年堅持下來,極大地提高了教師的專業水平,為青年教師的迅速成長奠定了扎實的知識基礎和理論功底。
“名師工作室”“園丁論壇”“以會帶訓”等多種培訓模式,給教師們搭建了一個實踐教學理念、展示教學風采與教學相長的平臺,有效促進全區青年教師的業務發展和專業成長。
(三)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提升教導主任常規指導力
集區域教研合力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是提高教導主任常規指導力的最佳培訓方式。通過“區域大集備”這一特色教研工作,將學校校本教研進行展示,由各校主任親自謀劃、主持,通過校本教研開展群體備課、評議、反思,既提高了教師們駕馭教材的能力,又提高了基層學校領導的研訓能力。
每年12月,我區開展的校本教研拉練活動,建立了同伴互助、專家診斷和集體研討等研訓方式,活動中分析課堂教學存在的困惑、教學經驗的積累與反思、學生能力訓練的方法等問題,參與教師彼此交流與分享,取長補短,相互借鑒,共同商討出更為有效的校本教研策略,更新了教師的課程理念,解決了教師的教學困惑,形成了從“學科教學”走向“學習領域”的大教學觀,突出校本教研的實效性。
我區九道小學開展的“四段八步式”課例研究教學研討活動,朝陽小學開展的“我的群文閱讀說、議、講、評”校本教研活動,進修學校開展的“分組診斷互動式”等校本教研活動,在丹東市開展的“草根校本教研活動中”得以展示,得到了與會人員的好評。
多年來,我們立足學校課程建設,多措并舉,在提高教學質量、推進教學改革上取得了一些成績,同時也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反思。對學生核心素養的評價缺少量化以及教師有限的課程開發能力,都成為深化教學改革的瓶頸;怎樣從實施國家課程轉型到研發學校課程、從學科教研轉型到全面育人,是元寶進修人未來所要面臨的問題。
為此,我們將依然以探索學校課程建設為重點工作,以學生的學科能力培養為研訓目標,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充分發揮并拓展教研職能,幫助教師搭建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的連接橋梁,為元寶教育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專業支持和學術引領。
參考文獻:
[1]美·Eric Jensen,LeAnn Nickelsen.深度學習的7種有力策略[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2010.
[2]楊紅巖.深度學習背景下小學數學學習內容的組織策略研究[J].沈陽師范大學,2016.
[3]龐舒勤,趙慶林.讓學生體驗深度學習[J].人民教育,2013.
[4]陳如平.學校課程新樣態[M].開明出版社,2016.
(責任編輯:李迪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