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朝陽市雙塔區育紅小學立足“以人為本、開拓創新、突出特色、全面發展”的辦學理念,以“科研為先、質量為重”為辦學宗旨,以課題研究為抓手,以校本培訓為依托,走出了創新發展之路。
一、強化機制建設,落實科研重要地位
(一)科學定位,讓科研工作規范化
為使教育科研工作更為規范、扎實、有效,學校安排教務處主任主抓,配備了高素質教師隊伍參與研究,確立工作職責和要求。成立課題研究小組,形成以學校主課題帶動各學科子課題規范運作的體系。
在科研管理上,學校采用分層負責制的管理辦法。教育科研領導小組負責定向;教務處具體實施和指導教科研工作,負責定標;以各課題組組長為主的課題組具體落實教科研工作,負責定位。明確規定課題組負責人制定計劃,組織指導研究活動、聽課評課活動等;課題組成員要有相應的任務落實,主動參加各項研究活動,撰寫教學設計、經驗總結、研究論文、實驗報告等。學校把教科研工作納入辦學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之中。
(二)強化管理,讓科研工作實效化
學校校級、中層領導都是學科課題組成員或主要負責人。校長主持主課題研究,參加各級各類教育科研活動。學校制定了《育紅小學教科研管理制度》《育紅小學教科研考核制度》《育紅小學關于選拔培養骨干教師實施方案》等文件,使各類教研課題操作規范,有序進行。
(三)課題研究,讓科研工作常態化
學?,F有區級課題“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美育”“美育‘設計·應用課程”;市級課題“培養小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研究”“小學校本課程建設‘有效滲透美育的研究”;省級課題“探索構建美育特色辦學的實踐與研究”。學校發揮課題研究的引領作用,使課題服務于教學,進而促進學校特色發展。
二、圍繞特色發展,探索科研實踐途徑
教育科研是有目的、有計劃、連續和系統的探索活動。因此,培養教師的教科研興趣和教科研能力至關重要。
(一)研學經典,激發教師學習研究的內動力
學校組織教師觀看視頻,學習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采取全員集中看、班主任和科任教師錯時看、年級組教師分散看等靈活方式,引領教師們學習和感悟傳統文化。兩年的時間里,組織教師觀看了8個系列視頻,每場觀看后教師們都書寫了心得體會。
學校與中國青少年美育協會朝陽分會聯手舉辦“中華醒師優秀傳統文化論壇朝陽分享會”,邀請省市區教育系統同仁以及本校教師參加,進行“以生命喚醒生命”感悟分享,教師工作的自覺性和自律性不斷提高。
創建教師傳統文化微課堂,由教師輪流宣講國學經典,依照“五有”解讀和感悟傳統文化。“五有”即“每日有說”(講者制作音頻發送至微課堂)、“每日有聽”(教師收聽微課)、“每日有讀”(教師隨讀、自讀經典)、“每日有寫”(教師記錄聽課筆記)、“每周有評”(學校組織傳統文化知識競賽),使教師感受傳統文化的力量。
(二)搭建平臺,發展教師科研工作的創造力
1.鼓勵教師發展特長
一是倡導“教師人人培養特長”。尊重教師的理想意愿,鼓勵教師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發展特色,并編寫校本教材;二是創建校內教師論壇,教師定期交流在教科研過程中的所思、所悟;三是組建教師聲樂、器樂、書畫、誦讀等四個社團,使教師的潛能和特長在團隊中展現;四是開展十個系列“育紅最美教師”(課堂美、管理美、教案美、教改美、語言美、書法美、成果美、器樂美、聲樂美、運動美)評選活動,鞭策教師努力前行;五是鼓勵教師自修一種美工制作,定期評比展示,激發教師對美的追求與向往。
2.提升教師科研水平
一是校內開展讀書、贈書活動。引領教師多讀書、讀好書,并養成自覺實踐、自覺反思、自覺提高的習慣。二是派教師赴山東煙臺省實驗小學、鐵嶺開源民主路小學、大連工人村小學、凌源實驗小學等學校學習觀摩,拓展思路,凝煉、提升個人的特色元素。三是外請專家教研培訓,提高教師綜合素養。從前沿教育理念的傳遞到育人技能、技巧的傳授,從自身綜合素質的完善到生命質量的提升,為教師營造成長空間。
3.推動課堂教學改革
依照“科研走進課堂,科研融入課改”的理念展開探究。一是發掘原生態課堂問題,名師引領解決難題。學校以名師引領普通教師對教育教學深入研究、精辟解讀,以及對新課改進行積極探索與嘗試。二是將《論語》《唐詩》等內容開發為校本課程及班本課程,并增設《中國的世界遺產》為校本教材。三是打造學生特色課程平臺,以“培養興趣,發展特長,人人參與,班班獨特”為宗旨,組建了涵蓋藝術、語言、體育、科技、人文、綜合實踐等6個門類、55個科目的106個學生社團,每個社團都有藝術名字,如剪之藝、筆之顛、繩之戀等。特色課程實現小有精品、大成規模。
學生特色課程全員參加,每周半天,高低年級分別實行走班制,即學生按照個人的愛好和特長選擇班級。部分特色課程如合唱、民樂等,因技術要求比較高,循環周期需要3年;大部分特色課程依據學生年齡特點而設,循環周期為一年,學生學滿后,可再選其他課程。
(三)凝練目標,彰顯教師科研工作的影響力
一是創設“1+X”閱讀模式。為啟發和保護學生的閱讀興趣,開展了“師生共讀一本書”活動,即把每周二或周四下午3時30分到4時20分設為全校師生讀書、交流、感悟的時間。教師引導學生走近文本,感悟讀書的樂趣。學生每閱讀完一本書后,由本班圖書管理員負責收齊、整理,與本年部其他班級橫向進行交換閱讀;同一年部班級交換閱讀結束后,兩個年部之間進行縱向交換閱讀。這樣,學生手中的一本書就變成了“X”本書,形成了“1+X”閱讀模式,使閱讀資源高效共享。
二是搭建教師、家長、學生三位一體平臺。在校內組織開展傳統文化活動,強化體驗式教育和儀式感教育。如每年舉辦一年級新生“開筆禮”,通過朱砂啟智、開筆寫人、擊鼓明志等環節進行啟蒙教育;以“讓生命充滿愛”為主題,舉辦校園感恩節活動,邀請全體家長參加,精心設計親子聯結環節;每年舉辦六年級學生的“畢業禮”,以“再見了,紅領巾”為主題,通過“三次折紅領巾”活動,將師生情、同學情、校園情融入其中。
三是打造獨特的校園文化。一是打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本著“讓每一面墻都說話”的原則,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成為開放的課堂,既傳遞了現代教育理念和傳統文化知識,也展示了教育的內涵。二是打造辦公室文化。鼓勵各教研組教師自行設計、布置突出學科特點和富有個性的辦公室,營造優美、溫馨、和諧的工作環境。三是用師生作品點綴校園廳廊,以照片和實物的方式在墻面或櫥窗展示,師生構思成品,即是創造者又是欣賞者。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