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征
在與孩子的游戲過程中我發現,對于預設活動,很可能與幼兒的實際需求不太吻合,教師需通過觀察對預設活動不斷審視、增減、變化,力求使其符合幼兒“最近發展區”的能力發展和興趣需要。即便如此,在活動過程中幼兒仍然有可能“節外生枝”,自己由教師預設的活動主線延伸到令我們意想不到的方向。
制作自己喜歡的美食是小班《我愛美食》主題活動下的美工區角活動內容,活動內容的預設核心內容是:讓幼兒喜歡并積極參與制作自己喜歡的美食。
美食在孩子們的已有經驗里屬于比較愉悅的部分,而且活動的主要材料——太空泥的可塑性很強,再加上靚麗的色彩,我想孩子們應該是興趣滿滿吧?所以,當把太空泥、紙盤以及部分食物的手工制作方法圖(麻花、餃子)等材料準備妥當,我便開始觀察孩子們的操作情況。
觀察中我發現,選擇美工區角的伊伊和樂樂注意到圖示說明,并開始著手按照圖示步驟嘗試制作,而靚靚和晨晨則開始一邊討論自己最喜歡什么顏色,一邊捏捏這塊兒泥、摸摸那塊兒泥。只是對黏土做些毫無目的性的揉捏,基本還停留在對材料的基礎探索階段。更令我泄氣的是,雖然靚靚和晨晨都選擇了制作“小麻花”,并且很快完成了制作。但完成之后的他們就開始有閑聊,再無興趣動手嘗試制作圖片上的其他食物??傮w來講,預設的核心經驗并未達成。
怎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經過自己的分析和與其他教師、小朋友的溝通,答案逐漸清晰:制作“小麻花”對靚靚和晨晨來說是“小菜一碟”,他們早已具備相應的經驗,技能技法上缺乏挑戰性,孩子對于熟練的操作經驗興趣不高,等于沒對孩子的“最近發展區”把好脈。在沒有引導和提示的情況下,他們興趣很快轉移到自由聊天了。伊伊和樂樂則是玩太空泥比較少,興趣點還在探索材料的基本屬性——軟硬、觸感、顏色以及可塑性上,所以也沒有投入到預設活動中。
針對這樣的情況,我一方面繼續請對太空泥操作水平低的幼兒自由探索材料,另一方面添加了活動助推劑——外賣訂單。在訂單里,列出了通過剛剛和幾名孩子溝通了解的幼兒喜歡的食物和顧客小朋友要求制作出的時間,然后再次進入觀察,我看到的場景如下——
幾個小朋友一邊看訂單,一邊嘰嘰喳喳的挑選自己愿意做的美食:“我來做果味元宵,我以前吃過的,可好吃了……”“我要做一個最漂亮的生日蛋糕?!薄吧盏案猓课乙蚕胱瞿亍狈峙洳畈欢嘀?,小朋友們迅速行動起來。
咦?不好,伊伊的元宵都是呈堆疊狀態放在盤子里,很多都粘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也分不開了。伊伊沮喪地抓起相鄰的兩三個元宵,將它們全部揉在一起,這一下竟團出了一個有著奇幻色彩的乒乓球大小的圓團。伊伊很驚訝,又試著將其他粘連的元宵也團在了一起,得到的仍然是色彩斑斕而神秘的圖案。其他小朋友也漸漸被吸引了,紛紛效仿起來。
這時的場景真應了那句老話:“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笔窃摾^續圍繞原主題制作美食還是進入到兒童下一個興趣點——實踐操作、觀察太空泥的顏色融合與混合?《綱要》指出,要提供足夠的自由活動的機會,支持幼兒自主地選擇、計劃活動。但《綱要》同時也要求,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所以,關于幼兒園課程“深綜改”的難點我的體會是:如何在真實教育情境中既以及時的反思和多元的策略來支持課程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又要堅持追隨兒童興趣動態、尊重兒童的自由探索意志、保證課程的兒童化立場落地實施是我們亟待解決的。
回到當下的教育情境,孩子們已經制作出大半盤花花綠綠、色彩自由混合的“球狀美食”,這時他們收到一份追加的“美食訂單”和制作工具(安全刀、叉、磨具等),請他們趕制“多口味冰淇淋”“七彩生日蛋糕”以及一份自由創意美食。孩子們看后興奮地說:“別著急,別著急,我們正在做……”這時,他們開始重新商量分工,并邀請了其他小朋友(澤澤、思雨)一起過來幫忙“趕工”。澤澤和思雨選擇了做生日蛋糕,其他小朋友繼續團自己的混色球。
小朋友們一邊“烹飪”自己的美食,一邊互相討論,他們的討論成為了互相激發靈感的催化劑,大家積極嘗試著將手里的太空泥變來變去,從“顏色——口味——外形”等不同的元素之間進行想象和創新,并繼續豐富著,美食制作游戲在追加的“一紙訂單”中回歸核心目標,又在孩子們的自由聯想、自由意志的作用下越來越深入、越來越好玩……
當然,每一個活動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介入和引導方式,而不同的介入方式又導向達成不同的具體目標。一個個小的具體目標再匯聚成幼兒大方向的成長。
教師對課程的把握,要建立在正確的大方向下,能夠為當下的孩子鋪陳許多條曲徑通幽的小路,對應著孩子不同的發展需要。比如,保持對課程的敏感度和反思能力——這是幼兒園課程不斷改革、不斷貼近幼兒現實的前提條件;其次理解、支持幼兒的興趣指向,將預設的“栽花”和不邀而至的“插柳”活動有機糅合在一起,形成幼兒成長的合力,共同耕耘著孩子混沌初開又天真靈敏的心田,直至慧芽萌發、枝繁葉茂、繁花璀璨、果實累累……
(作者單位:北京市通州區臺湖鎮次渠家園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