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英堯 袁露露 黎珉
【摘要】創新培養模式、提升農學類專業畢業實習效果是“雙創型”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課題。通過對校企聯合進行農學類本科生畢業實習模式的調研、分析,提出了培養模式的設想、具體內容與操作方法,以及培養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研究結果對開展農學類本科畢業實習校企聯合、提升實習效果和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具有重要參考作用。
【關鍵詞】農學畢業實習校企聯合培養模式本科生畢業實習是對大學生四年學習的知識進行鞏固、檢驗、實踐應用的關鍵環節,是培養學生應用知識、提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培養學生獨立從事生產、管理、科學研究能力的過程,是學生從校園學子逐步適應工作崗位的過程。畢業實習是大學生的重要必修課,時間長、學分多、內容豐富。現代多數畢業實習是分配到各位老師指導,所以內容多樣、形式多樣,有的重理論基礎研究,有的重生產實踐,有的重管理,甚至有的重銷售,等等。隨著“雙創”教育和“雙創型”人才培養的需要,畢業實習也要以培養雙創人才為目標,創新培養模式、提升實習效果是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農學類專業本科生畢業實習模式創新的必要性
(一)當前農業發展的新形勢,對人才需求的多元化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城鎮化的速度加快,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是必然趨勢。當前農村土地流轉快速發展,農業生產方式轉型,對人才多元化的需求較高。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日新月異,對學生的思路開闊、知識面要求越來越高。土地承包者多為資金、資源豐富的人員,對農業技術掌握不足,急需技術服務。
現在的農業技術服務涉及面廣,不光光是田間具體的栽培技術,還有長遠發展規劃、中短期發展規劃、農業生產模式、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結構調整、品種選擇、施肥技術、水分管理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機械化技術、農機農藝農信結合、農技推廣、農產品加工、農產品銷售,等等。
(二)新時代本科生接受知識能力強,需要不同平臺環境的鍛煉
學生的農業實踐操作能力嚴重不足,有的同學走在水田里歪歪倒倒站不住,這樣難于快速適應畢業后的工作,很難快速適應基層農業生產指導管理和企業的生產銷售。
現在的大學生聰明、思想活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需要在不同的環境與不同的平臺上去鍛煉,畢業實習正是得到有效鍛煉的好機會。通過校企聯合,使學生既能在技術創新主體環境得到很好地學習,又能到生產主體、服務主體環境得到很好地鍛煉,熟悉農業生產上中下游的各環節知識點與工作方法。
(三)以在實驗室為主的單一基礎研究滿足不了雙創型人才培養需要
現在的本科生實習較大部分呆在實驗室里做試驗、查資料、寫論文,以基礎理論研究為主,有的成為研究生師兄、師姐的幫手。整個畢業實習過程在校園里、實驗室里,沒有走到生產一線,對生產內容不了解、不熟悉。當前本科生的就業去向多數面向基層,面向農業生產一線,或基層農業生產管理、或企業生產銷售等等。畢業實習單純呆在實驗室里做基礎研究的試驗,學生應用實踐少,缺乏農業生產應用知識,對學生向實際工作轉型不利。
(四)學生就業面廣,需要不同知識結構積累和不同平臺的學習鍛煉
現在的本科生畢業,除了部分考上研究生,多數同學是面積基層,服務農業生產一線,其中到涉農企業工作的人最多。而在涉農企業工作更多需要應用知識,需要技術的研發、集成、推廣、服務。這就要求學生在知識技術創新主體、生產主體、服務主體不同平臺上實習鍛煉。
二、農學類本科畢業實習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的優點
(一)有利本科生進行農業生產上、中、下游技術融合學習
企業有科研部門、生產部門、銷售部門、技術推廣服務部門,既有上游的技術研究,又有實用技術的研發、集成,還有重要的技術推廣服務。所以對于本科生實習,非常有利,有利于培養上、中、下游技術于一身的全方位技術能手,能很好地適應基層一線的技術研發與推廣服務工作。再結合學校老師的技術創新研究,做到了上、中、下游技術全面學習,產、學、研技術研發推廣模式的學習。
(二)有利于培養學習團結協作、多方溝通能力,培養團隊精神
企業工作內容廣,不光是農業產品研發、銷售、推廣服務,還要涉及人與人之間協調溝通、部門與部門之間協調溝通、與農業生產主體之間溝通、與相關農業市場監管等方面的溝通等等。學生不光學到技術層面的知識,還可以學習到與農業領域相關的人文方面知識,對提高工作能力大有好處。
(三)有利于了解農業發展新模式、新技術、新動向
涉農企業有種子企業、肥料等農資企業等等,他們的產品、技術、推廣模式都要跟上農業生產發展的步伐,走在行業的前沿,才會有更好的生存與發展。本科生在這里實習,可以更快更多地了解到農業新模式、新技術、新動向,熟悉最新的農業技術,跟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路,對大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從事農業產業的引領、指導和服務有很大幫助。
(四)有利于從學生向工作人員身份與心態轉型
本科畢業生在企業實習,是由學生身份向工作人員身份調整適應的過程,有利于從學生向工作人員身份與心態的轉型,這是學生成長的重要環節。在實習過程中有老師帶領與指導,不懂的可以隨時請教咨詢,有不適應的隨時有老師的開導,有利于學生身份與心態的轉型。
同時,實習過程也是工作的過程,可接觸農業、農村、農民,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實踐中了解我國“三農”問題與需求,開拓視野,增加知識面。整個實習過程是接觸生產,帶著問題學、帶著問題工作,成長快。
(五)有利于把技術創新與技術推廣應用有機結合
學校是農業技術研發創新主體,有著很好的技術創新能力與條件,企業是技術應用推廣主體,使創新的技術得到有效利用,發揮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通過校企聯合培養,可以使技術創新與技術推廣應用有機結合。克服在實驗室里單純的理論研究,脫離生產應用,也克服了完全在生產主體僅有推廣應用、沒有技術研究研發的不足。
(六)有利于學生就業
學生到企業進行畢業實習,一方面可以盡快適應工作,由學生向員工身份的轉變,另一方面也是學生與用人單位之間雙向選擇的機會,有利于增加學生就業機會。
三、農學類本科畢業實習校企聯合培養的具體操作方法與實踐
(一)雙導師制
校企聯合進行本科生畢業實習培養,可以采取雙導師制,即學校安排一位指導老師,企業里安排一位指導老師。校方指導老師負責按照學校對畢業實習的相關要求進行總體把關,注重各環節的方式方法和實習質量,企業方指導老師負責學生日常的實習內容具體安排實施;校方指導老師注重學生技術研發創新方面的實習指導,企業方指導老師注重學生技術應用推廣、銷售與管理等方面指導;校方指導老師對學生的論文撰寫進行指導把關,企業方指導老師對學生日常論文試驗數據或資料收集進行全程指導。總之,校企雙導師,對學生畢業實習的各方面進行全面指導把關,得到更好的實習效果,順利完成畢業論文。
(二)內容設計安排上突出多方位結合,切忌內容單一
校企聯合培養,重要的優勢就是技術創新研發與技術應用推廣相結合,所以在畢業論文內容安排設計上一定要把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學生的實習內容盡量包括農業產業上、中、下游內容的結合,產、學、研內容的結合。如包括技術研發、集成、試驗示范、應用推廣多個環節,這樣有利于學生全方位、多層面學習知識與本領,形成完善的知識體系,更好地為我國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服務。
(三)實習過程要規范管理
實習過程管理要細致規范,首先制定詳盡的計劃,形成規范的開題報告,由雙方導師進行論證把關。學生在實習過程中認真做好實習日志,雙方導師要定期對實習日志進行檢查。做好階段性匯報,每隔一定時間進行一次實習匯報,向導師匯報實習結果、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導師負責解決。導師不定期到實習現場進行考察或觀摩。實習結束時組織學生進行研討,不同內容實習生之間進行交流學習,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最后對學生的畢業論文進行嚴格把關,順利完成畢業論文答辯工作。
(四)可采取頂崗實習,全面歷練
可嘗試采取頂崗實習,從技術研發、試驗示范安排到技術應用推廣等各環節工作交給學生,甚至工作過程中的協調管理等均由學生去做。導師要隨時跟蹤了解進展,發現學生的困難,跟蹤指導解決。實習中可設計若干個必做環節,比如至少一個技術研發集成,至少一個示范點,至少對接服務三個農業生產主體,至少開展五次技術宣傳服務,至少進行一項工作內容計劃書的起草等等,使學生得到全方位歷練。
(五)考核方式方法
考核方式采取實習過程考核與畢業論文考核相結合,適當加大過程考核的比重。過程考核可包括幾個環節,開題報告環節、導師定期對實習日志的檢查、階段性匯報、導師不定期現場考察與提問、實習研討交流等等,畢業論文考核包括論文的質量與答辯的質量等。
(六)安全管理,責任到人
畢業實習校企聯合培養,安全是大事,要構建學生、學校、企業三方責任制。規范實習操作行為、交通行為、生活作息行為,各方要簽署安全責任書,做到全過程囑咐到位、跟蹤到位、監管到位。
(七)做好基地培養建設
校企聯合培養具有很好的優勢,但并不是所有企業都具備學生畢業實習培養能力和條件,對培養基地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在基地培養建設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是要建立遴選機制,對有意愿承擔學生畢業實習的企業進行考察評估,主要對實習的條件、指導老師能力進行考察評估,遴選可以承擔聯合培養的企業;二是校方要對企業方的指導老師進行系統培訓,包括技術方面、指導方式方法、安全責任等等;三是對企業指導的效果進行考核、評優,每個實習周期結束后可組織一次,實行優勝劣汰,保證更好的實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劉榮紅,崔海軍.校企合作“三位一體”實習模式研究[J].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 :108.
[2]馬小華,姜國平,祁利民.以提高學生就業率為目標的校企合作畢業實習模式探討[J].教育界,2011,(21) :143.
[3]石英堯,胡霞.農學類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提升的對策研究與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12,(11) :121.
[4]李延斌,高有華,孫學雁.畢業設計與生產實習相結合的校內校企聯合實踐教學改革[J].大學教育,2016,(7) :31.
基金項目:安徽省教學研究項目“農學類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提升對策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16jyxm0314)”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