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婉霞
小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最重要的目的是讓學生先不怕文言文,并喜歡上文言文,所以,教學設計重點在“趣”上下功夫,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緊扣“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司馬光》是學生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確實有一定的難度。我結合單元主題和課后習題,確定了教學目標后,設計了讀、解、演、背、延五大板塊。
1.讀:“讀”是學習古詩文的基礎。首先,對于學生比較陌生的文言文,在學習課文前,老師應先范讀課文,再領讀,讓學生讀準字音,知道如何斷句停頓,讀出句子的語氣。其次,讓學生初步通讀文言文,學生自己練習把語句讀通順,讀流利。在讀的過程中找出生詞,初步感知文言文的內容,自讀談體會,自悟文意。這樣,學生對文言文的內容有了一個整體的認識與理解。第三是有節奏讀。文言文與白話文在語言和敘述上有較大的差別,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就必須掌握好節奏。只有劃出正確的節奏,才能準確地理解文言文的內容,因此,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要讓學生試著劃出朗讀的節奏。如果學生不能夠正確地停頓,教師應予以引導幫助。讀還要有層次,大體分三個層次:初讀,讀準讀通,有板有眼;悟讀,有滋有味,讀出文意;誦讀(即背讀),有聲有色,讀出文境。
2.解:“解”就是理解意思。在學生讀通文章,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內容之后,讓學生理解句子意思。我們要教會學生方法,例如可以看注釋、看圖畫、借助動作理解等方法。到了五六年級,就可以讓學生對照課文中的注釋,揣摩句子的意思,獨立解釋文句。對有困難的學生,教師應予以幫助或讓其他學生幫助。對個別難句如果學生不能獨立理解,教師應側重指導或在小組討論交流時解決。
3.演:“演”是對理解的加深,也是為后一步“背”服務。在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講故事或演故事,使學生加深理解,對文言文產生興趣。《司馬光》的教學設計上,我們在詞語旁邊畫上動作,讓學生動一動,活躍氣氛。
4.背:背誦課文,是每一篇文言文都必要的。學生了解了文言文的內容,也理解了文言文的寓意或道理后,在熟讀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分角色演讀,從而深入體會語言的意境,然后練習背誦。這樣學生會進一步體會文言文的內在意蘊,同時也習得了一定的文言文方面的語言,為以后學習文言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除了這些方法外,我們也可以借助一些手段讓孩子更快地背下來。例如在“登”“去”“持”等動詞旁邊加上了動作的簡筆畫,并且讓學生也一起做,在熟讀成誦環節中,我們不斷做減法,由原來的圖文結合,慢慢地減少,最后到只有簡筆畫,學生也感到非常有趣,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讀中,不知不覺就把文章背誦下來了。
5.延:“延”就是拓展延伸。隨著現在大閱讀的推進,很多老師都會重視在課堂上推進課外的閱讀,實施1+X模式。統編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先生說:“所謂‘1+X的辦法,即講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泛讀或者課外閱讀的文章讓學生自己讀,讀不懂也沒關系,慢慢就弄懂了。這就是為了增加閱讀量,改變全是精讀精講而且處處指向寫作的那種教學習慣。”這段話傳達了兩個方面的信息: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改變教師的教學習慣。
群文閱讀為基于語文統編教材的閱讀教學“1+X”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方法。溫儒敏先生的講話中,“1”就是一篇課文,“X”就是課外文章。古文也可以進行群文閱讀。我們在閱讀好“1”的同時,得選好“X”。“1”可以是一組群文中的某個文本,可以是自成體系的某個閱讀課程中的一個議題,可以是統編教材中某個單元的主題。我們古文就把“1”確定為文本。“X”可以是有關這方面主題的,也可以是某個訓練點的。
在第一次接觸文言文時,我們還是在趣味性多下功夫,讓孩子喜歡上文言文。到了高年級時,“X”可以是多方面的,除了內容上,也可以是在文言文與現代語言區別上發掘其他篇目。
責任編輯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