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強
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立國必先立人?!傲ⅰ币簿褪且粋€人的成長,從無知無識、一團混沌到明辨是非、出語準確、不畏艱難,領袖群倫,就是成長的過程。而能“立人”才是真正的教育,一種教化人心的教育,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教育,可以凝聚同伴、激勵同道,而不只是灌輸知識或解讀文獻。教育要重視德育工作,培養人格健全、德才兼備的高級新型人才。
一、立人必先立己,以接納包容的心態育人
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蔽覀冏鳛榈掠ぷ髡撸仨殗栏褚笞约?,要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成為學生的表率,只要持之以恒,這樣學生就自然而然地被熏陶了。但是孔子又說:“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痹诮袢彰裰魃鐣⒍嘣鐣?,我們在德育工作過程中,會發現很多學生都想搶占話語權,用自己的眼睛裁決世界。對這樣的學生,你想和他“適道”,太費力了,還能“與立”嗎?一個好的辦法,就是先理解他,先包容他,讓他感受到你的好意,而心生感動,敞開心扉;對你產生信任、產生敬佩,才能隨你一起上路。
二、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不是單純的知識灌輸
現代教育最大的危機,是市場取代了理想?,F在這種教育風氣助長了人的功利意識、現實意識和計量意識,讓學生以為受教育就是為了謀出路、得高職。教育忽略了學生的材質和理想,價值觀念趨于一元化,沒有內涵,只以市場為導向。這種以經濟意識取代理想,取代人的成長的其他領域,其危機不言而喻。
想要把學生內在的各種才能引發出來,我們首先要教育學生認同各種職業的價值,乃至對各種不同類型的人物的欣賞。例如士紳和農民,工匠和商賈,都各有其位,各有精彩,各有其社會名聲。他們一是盡才,二是盡性,三是盡理,這樣才形成了一個豐富的、廣大的人物世界。每一個行業都有典范,每一個典范的成就不只在他的專業知識,更在他的德、他的內涵、他的風姿,每一個人都可以卓然獨立。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培養學生的胸襟、氣度,以容納古今中外各種文化成果,分享不同的文化智慧,實踐不同文化的價值觀,以成就學生博厚的生命。這樣的教育,才是有生命的教育,突破知識、技術教育層次,提升到精神層次的教育。
三、德育工作要從小抓起,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
現在大多數學生在物質上都得到了充分的滿足,但精神世界卻極度空虛,尤為突出的是在道德行為上的嚴重缺失,缺少尊師重教的意識,也缺少愛父母、友同學的心理,對家人、老師、同學沒有感恩之心。所以德育工作必須要從小學生抓起,教育學生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感恩老師的諄諄教導,感恩同學的關心幫助,感恩所有人對他的辛勤付出。例如,我每天都會布置一些行為作業,布置學生在家里給家人倒上一杯水,或者了解長輩的艱辛,或者幫家長做家務,或者為社會弱勢群體獻愛心,培養學生說“我可以幫你什么嗎”,“謝謝你的幫助”之類的話語的習慣。這些我通過家訪,與家長配合,讓學生去完成這些行為作業。當然家長和老師要起帶頭模范作用,對孩子的付出多說“謝謝”。根據我多年對學生的跟蹤和交流,我發現我教的大部分學生都學會了關心他人,感恩他人。
四、重視學生的性情教育,學習中華文化經典
我國歷史文化博大精深,學習中華文化經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性情。小學語文課本就有很多中華文化經典。例如小學五年級語文課本就有《論語》中經典句子“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可把它作為性情主題教育,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討論學習,在主題班會上邀請學生分享學習的心得。
通過這樣的教育,學生就能體會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真實內涵。長大以后,同樣遇到有一身才華、能力卻不被重用的情況時,他們就知道這種“懷才不遇”是現實常態。即使不被了解、欣賞,亦不感覺委屈、憤怒,保持修養,這是君子之風。除了學習課文的經典名句之外,我還提倡學生多讀《論語》《弟子規》《千字文》《大學》《中庸》等文獻,不斷陶冶自己的情操。
法律只能規范人的外部行為,不問內心;信仰雖能凝聚群體,但不免排他,使自己陷入封閉;技術與知識是創造的力量,但只是工具,不足以確立精神價值。而品德卻是人類社會繁榮發展的陽光雨露。只有狠抓德育工作,在學生心靈深處播下良好的做人道理和社會公德的種子,以此規范行為,砥礪心智,才能使學生最終成為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會的人。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