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爽
語文教師應該根據低段課標要求,做好閱讀與口語表達教學的統整,努力實行讀和說的結合,進而解決學生在日常口語交際中言無所依、無話可說、套話連篇的問題,使學生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有所感、言之有理。下面筆者以童話、古詩、兒童詩、寓言為例,談談指向口語表達的低年級閱讀教學的操作策略。
一、讀前看圖說,引導學生在童話教學中言之有序
低年級統編教材中的選文大多以童話故事為主,這些童話故事情節引人、語言生動、結構反復,而且教材還圖文并茂。根據兒童對童話故事喜聞樂講的特點,課前指導學生觀察插圖講故事,不失為訓練學生言之有序的良策。
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前,我先出示課文的第一幅插圖,并用泡泡出示小蝌蚪、鯉魚媽媽說的話。然后,指導學生從左到右仔細觀察畫面,說說圖上都有什么,它們都是什么樣子,想想它們都在說些什么。插圖豐富的色彩、生動的角色形象,一下就誘發了孩子的表達欲,學生有圖可依,有法可循,有話可說,一個個興趣盎然,爭相描繪。在學生說的過程中,我及時引導他們把話說通順、說完整。說完之后再讓學生讀課文第一、二自然段,與課文進行對比:看看自己說的哪些話和文中一樣,激發學生的成就感;看看文中哪些話值得我們學習,在對比中明確自己的不足,逐步完善。這樣,不僅訓練了學生有序觀察、仔細觀察的方法,還培養了他們有序表達、完整表達的能力。
二、讀中想象說,引導學生在古詩教學中言之有物
古詩文字簡練,意境深遠,給學生提供了非常廣闊的想象空間。就古詩教學而言,理解詩句意思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說話訓練的重點。
如在學習《敕勒歌》時,我出示圖畫,借助填空的形式,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的敕勒川,在的陰山下,天空,籠罩著的原野。”學生說得非常具體,不僅準確把握了詩句的意思,也通過想象畫面感受到了大草原蒼茫遼闊的特點。
三、讀中模仿說,引導學生在兒童詩教學中言之有情
文章不是無情物,低年級兒童詩大都形式短小、富有情趣、韻律感強。在教學時,應特別注意開展形式多樣的誦讀,引導學生觸摸兒童詩句,感受詩句溫度,積累語言范式,并在模仿中提升口語表達能力。
如統編教材一年級下冊《荷葉圓圓》的教學,在學習結束時,我鼓勵學生模仿文章句式,進行個性化表達:小水珠躺在搖籃里,眨著亮晶晶的眼睛,多么幸福啊!它還會把荷葉當作什么?還有哪些角色,也喜歡碧綠的荷葉呢?學生在想象中放飛思維,在模仿句式中學習表達。這樣既讓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語言能力有效銜接,又溝通了語文學習與生活,使得兒童詩課堂充滿濃濃的情趣。
又如《我們去遠足》這首充滿童趣的兒童詩,通過對兒童遠足前夜的動作和心理描寫,展現了兒童因期盼遠足而情緒起伏、難以入眠的情景。全詩共三小節,一二兩節句式相同,“哎”字反復三次,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韻律。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發現文本密碼,繼而模仿詩歌段式結構,開展詩歌口頭創作:
翻過來,
唉——
睡不著,
那地方的_____,
真的像____說的,
那么____嗎?
充分利用優美的兒童詩,引導學生解構詩歌語言,積累詩歌典型的語言范式,并鏈接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句式、段式的模仿遷移,既激發了學生的自我表達、個性化表達的熱情,提高了言語表達能力,同時又讓童詩以天使般的面容融入學生的心靈世界。
四、讀后創編說,引導學生在寓言教學中言之有理
寓言,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學形態,一般假托一個故事來說明一個道理。在低年段統編教材中,選取的寓言故事都比較淺顯易懂、貼近兒童心理。因此在寓言教學中,應注意結合文體特點,創設情境讓學生開展創造性續編故事,使學生的思維在語文課堂上自由馳騁。
在學習《坐井觀天》這篇寓言后,引導學生續編寓言故事:聽了小鳥的話,假如你是青蛙,終于跳出井口,你看到了什么,和小鳥之間又說了些什么呢?注意用上對話的形式和積累的詞句。在想象與續編故事時,孩子們進入故事情境,課堂情趣盎然。同學情真意切,將文本的對話形式和“無邊無際”等文本詞句,轉化為自己的語言。
責任編輯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