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秀文


課堂是學校教與學的主要陣地。培養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教師除了有豐富的化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應從實際出發,優化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減輕學生負擔,激發其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向師性,從而提高有限的四十五分鐘學習效率,保證人材培養的質量。如何優化課堂教學呢?下面就九年級化學“一氧化碳”的教學,談幾點體會。
一、由“懸念法”引入課題
通過學習元素化合價,學生已知碳元素化合價有兩種,故在一氧化碳新課引入——開始提問:碳元素有幾種化合價?它與氧元素能形成哪幾種氧化物,請寫出它們的分子式。接著要求學生復述二氧化碳的性質。最后引導學生比效CO和CO2分子組成的異同,再設疑:雖然每個CO和CO2,分子只相差一個氧原子,但它們的性質卻差別很大,究竟一氧化碳有什么性質?這樣造成學生急切期待心理。從而使教學內容產生巨大的誘惑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使之延伸。
二、以演示解決教學的重點、難點
1.在觀察中設疑、質疑、從解疑中探索知識,培養能力
一氧化碳的教學重點是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難點是一氧化碳的還原性。通過以下實驗讓學生探究其化學性質:
設疑:看到了什么?為什么?通過實驗,CO的可燃性很快由學生小結出,并能正確描述反應現象實質及反應結果。一氧化碳還原性實驗,若根據書本實驗(圖2)需要時間較長,且效果不明顯,會影響教學效果。故此,我對實驗進行了如下改進(圖3),并由學生來完成實驗。
為增強該實驗的效果,在學生做此實驗前加做以下三個實驗:
[學生實驗1]振蕩裝有石灰水和一氧化碳的試管觀察。目的說明CO與Ca(OH)2沒有反應。
[學生實驗2]把一根銅絲放在酒精燈焰加熱,觀察。目的是得到黑色氧化銅。
[學生實驗3](看圖3)
學生完成實驗后,進行分析、思考、解答。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和結果。經老師設疑、質疑,就會激發他們探究出實驗結果。
2.多媒體、板書等巧妙配合,加深理解,激發興趣
課堂教學必須“精講巧練”,講清概念,突出重點,在教學中必須充分運用多媒體、板書等直觀教學手段。例如,在CO化學性質教學中,由于對書本實驗作了改動,為了使學生清楚實驗步驟。教師把其操作圖示由投影放出(圖1、圖3),學生能一目了然,增強了學生對實驗的興趣,很快進入實驗。由于改動實驗在教學中,把書本實驗圖示也由投影放出,并在圖中加以分析,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此實驗的認識。
三、以“練習法”強化知識
“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鞏固知識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在自然學科教學中,主要是解答問題的練習。一般授新課,當教學任務完成時,要安排一些時間進行練習、鞏固。由于時間關系,多數使用口頭回答,還可以利用課文后的填空題、問答顧等進行練習,檢查本節課教學效果和對重點知識及時消化和鞏固。
四、以“總結法”結束新課
“總結法”是在課的結尾,對一節課所授的主要內容進行復述或板書總結??偨Y式結課法能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形成知識脈絡,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課堂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教學質量高低決定于課堂的教學效果。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深入研究,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多種方法,交叉使用,優化組合,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的實效,從而提升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責任編輯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