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曼婷
格式塔心理學又稱為完形心理學,所謂“完形”,就是補充缺陷。從格式塔心理學關于學習的理論中可以明白,這肯定了學生主體的能動性,給學生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把學習視為主動構建完形的過程,強調觀察、頓悟和理解等認知功能在學習中的作用。古詩中詩人的情感往往不是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灌輸,而是為讀者提供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空間,言有盡而意無窮。教師利用這些空白委婉之美,注重引導學生立足文本而又另有高見,為學生的創造思維提供了更好的平臺發展,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有很大的幫助。
一、留有“空白”,讓學生發揮想象,提升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
中國傳統文化一向重視思維方式,詩人作詩講究含蓄,往往通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來促使讀者去尋找作品的言外之意,留有空白。這些空白,就是詩人沒有明確寫出來的話,而是通過一些提示或者暗示含蓄的表達隱藏的情感,是藝術經驗的結晶。讀者發揮想象,概括盡可能豐富的詩意,對詩文有更深一層的領悟,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獲得美的享受。
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送別詩,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里進行的。詩中一提到素有“天下絕景”之稱的黃鶴樓,就帶著種種與此處有關富于詩意的生活內容。一開始學生只是簡單的理解黃鶴樓只是一個美景送別地點,教師以此為填充口,借此引導學生去想象黃鶴樓,那是傳說仙人飛上天空去的地方,與李白心目中送別孟浩然去揚州,構成一種聯想。學生想象補充,為李白的送別增加了愉快神往的氣氛。“惟見長江天際流”并不是單純的寫景,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和向往,不正體現在這隱藏在持久的注目之中嗎?詩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東去的一江春水嗎?李白在朋友遠去后,仍久久不愿離去,詩人在深思什么呢?美景令人悅目,送別卻令人傷感,教師引導學生從李白的仕途各方面加以考慮,學生在課堂上分別從詩人向往揚州,對朋友的叮囑等方面暢所欲言,深剖詩人情感,達到了令人神往遐想的藝術效果。
學生從填補的過程中,找到了詩中樂趣,不僅加深了對詩文的了解,而且提高了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
二、巧設“空白”,讓學生懸念迭起,激活古詩課堂
古詩內涵豐富,具有時代感。我們在教學實際中充分利用教材的空白,適時創設教學空白點,激活古詩課堂,引導學生從古詩中獲得美的熏陶,詮釋古詩中的藝術意境,提高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使中華古詩詞彰顯應有的經典魅力。
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這首詩描寫了古原草的特點而又兼有送別之意。作者并非為寫“古原”而寫古原,而是同時安排一個送別的典型環境。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創設詩人為什么以“草”點明送別的本意這一“空白”。借以“草”生命力頑強的特點入手,引導學生從“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想象填補詩中青草隱含的人生哲理。全文詩人沒有直接說出人們送別時的那種難舍難分的心情,而是采用了擬人的手法“萋萋滿別情”這樣的結局,用綿綿不盡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彌漫原野的惜別之情,突出事物的特征,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韻味無窮。從詩作上看,原上草雖然有所指,但喻意并不明確,教師通過創設“空白”,正可謂是言而不盡,語意未盡。
三、借助“空白”,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當今的學生,生活在溫暖的襁褓中,對生活經歷的缺失,使學生缺少了很多本該有的人文素養。借助“空白”,使學生形成高尚的思想情操,對世界觀人生觀有個正確的認識。
例如,《示兒》全詩沒有出現一個“望”字,在課堂上,我借助陸游的另外一首詩《秋將曉夜出籬門迎涼有感》中“南望王師又一年”中“望”字進去補充。誰在盼望?單單只是詩人在盼望嗎?設置空白,感受“遺民”之痛。借以陸游的另外一首詩作《題臨安邸》,主動補充填空“王師”的作為,進而體會詩人的“悲”與“憤”。人無志不立,從詩人的寫作背景可以了解詩人在奮戰沙場,為國爭光的道路上異常曲折。更為可貴的是,詩人在多次打擊下,仍然不放棄自己的政治思想抱負。他一生關注百姓疾苦,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情懷,讓學生看到了詩人人格的偉大。學生學習了這樣的詩句,會不受震撼,不被他的愛國情懷所感動嗎?下課鈴聲響起,學生仍沉靜在詩中。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