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雷
教育信息化是推動教育現代化的有力支撐。教育信息化將成為促進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手段,成為泛在學習環境和全民終身學習的有力支撐,提升教育科學決策和綜合治理能力。我市結合教育信息化工作實際情況,讓教育信息化縮小城鄉教育資源差距,促進教育公平發展。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
近年來,全市累計投入資金1.5億元,推進 “三通兩平臺”建設,實現了全市201所中小學、3541個班級班班通網絡和相應終端設備全覆蓋。目前,中小學最低50M帶寬、部分學校100M、1000M帶寬的網絡達到全覆蓋。
(一)加強教育教學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目前,全市教育城域網道“路”暢通,“車”況良好,“貨”源充足,實現了“資源集中,基本覆蓋,滿足應用”的目標。已經完成各級網絡數據中心設備及軟、硬件安裝和調試,初步實現教育管理信息化,提高管理水平。截止日前,人人通平臺注冊用戶(機構)學校201 個,教師12477人,學生69010人,家長137845人。
(二)完善網絡工程的配套建設
2019年初始,兩縣中心校以上中小學、五區所有中小學,全部通過百兆光纖實現與市教育城域網連網,形成信息技術星型寬帶網絡應用體系,使我市中心校以上中小學真正實現“校校通”“班班通”,能通過寬帶網、有線電視方式訪問省、市現代遠程教育平臺,同步接收由電視網絡和互聯網傳輸的優質教育資源,實現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縮小我市城鄉和校際之間教育差別。
二、探索“互聯網+學科”促進信息技術的全面應用的深度融合
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深度融合,不是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而是強調要把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利用信息技術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等學習環境,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在融合過程中得到有效的鍛煉。
(一)“互聯網+”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基礎教育階段學科覆蓋率,城鎮學校達到90%以上,鄉村學校80%以上;課時覆蓋率,城鎮學校達到90%以上,鄉村學校達到80%以上。能夠利用互聯網促進中小學各學科課程內容全面拓展與更新,使適合中小學生的諸多前沿知識能夠及時地進入課堂;豐富校本選修課程的開發與應用,形成特色校本選修課程。探討新型的教學組織形式,以先學后教為特征的“翻轉課堂”才真正成為現實。
(二)“互聯網+”在教師中的應用
充分利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實施教師繼續教育,形成“人網、地網、天網”三網合一的教師繼續教育體系,以“教師研修平臺”“教師工作坊”為培訓主要基地,實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師研修模式,減少培訓費用,縮小工學矛盾,提高培訓質量。強化研訓教師和專任教師信息技術理念,加速教師信息技術化進程,引導教師開展“網絡研訓”“網上備課”,構建全市教師的“網絡課堂”,使研訓教師都能熟練運用互聯網開展和指導教科研活動;建立網上教研空間,使全部任課教師能有效利用互聯網對課堂教學與教育資源進行整合;任課教師建立學習空間,能在網上備課和研訓;使90%以上的中青年任課教師能利用網上學習空間開展教學活動;使10%以上的中青年教師有實力參加國家和省、市各級信息技術大賽創新活動。專任教師100%應用實名制網絡學習空間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三)“互聯網+”在學生中的應用
現在,所有初中以上的學生全部實現網上學習空間注冊,初步嘗試網絡學習,實現“一生一空間、生生有特色”。鼓勵學生應用網絡空間進行預習、作業、自測、拓展閱讀、網絡選修課等學習活動,養成自主管理、自主學習、自主服務的良好習慣。
三、提升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服務能力,不斷開發優質教育資源
(一)建設全市優質數字化資源
不斷開拓“互聯網+學科教學”之路,促進“微課”與課堂教學“聯姻”,讓微課資源充分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教育信息化建設平臺建設是基礎,資源建設是關鍵。開發本地優質資源極大的滿足全市教育教學需求是教育信息化應用的關鍵所在,集中開發我市名師課程資源,使名師課程資源系列化是當下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主要任務。結合“優質資源進萬家”工程和“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今年計劃錄制微課700節,一師一優課1000節,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普及信息化教學常態應用,建設全市優質數字化資源。
(二)推進“優質資源進萬家”工程實施
充分利用阜新教育信息化網絡和有線電視網絡逐步擴大“在線課堂”開設規模,免費推送播出“名師講堂”“公益學堂”等名師教學課程,集成推送優質數字教育資源,讓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最優質的教育資源,給學生選擇教師學習的權利,推進教育公平。在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的基礎上實現戶戶通,最終實現優質資源全覆蓋,構建“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學習型社會,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四、深入開展“三通”“兩平臺”應用培訓,加大教師培訓力度
為了順利完成互聯網+學科建設的工作目標,阜新市教育服務中心重心下移,多次下基層調研,了解基層學校、教師、學生的需求,有針對性的開展工作。
(一)組建市教育信息化“講師團”
組織由技術專家、研訓教師、省市級名師、學校領導等層面人員組成的專家組,組建阜新市教育信息化“講師團”,深入基層宣講教育信息化的方針、政策及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的重要意義及三通兩平臺建設與應用的理論與實踐。
(二)建立“四級聯動”培訓體系
充分應用信息技術和有線電視網絡手段把教育資源輸送到學校、家庭、互聯網,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教育信息化體系。
(三)實施“一校一名信息技術能手”計劃
在阜新市第一職專設立信息技術教師培訓基地,讓信息技術學科教師走進實訓車間,定期、分層次對信息技術學科教師及網管教師進行業務培訓。采用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資源共享,設立信息技術學科教師實訓基地,搭建服務平臺。充分利用職業教育的現代化教學資源,使職業教育與基礎教育的資源共享,為基礎教育的發展助力;與新成立的阜新市中小學示范性綜合實踐學校(基地)合作,成立信息技術實訓基地,讓學科教師自己動手,專家指導,開展實用信息技術培訓。在對學科教師開展培訓基礎之上,今年對校長、名師、骨干教師開展分期、分層次的信息化應用培訓。
只有縮小各區域、各城鄉、各學校之間教育質量的差距,才能促進教育公平、實現教育均衡發展。我們將繼續探索,推進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互聯網+學科”教學,全面提升育人質量。
(責任編輯:李迪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