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芳 王鄧紅
本次疫情雖然對國家、集體、個人造成了較大的影響,但是,在疫情中顯現出的“中國精神”,也使我國人民感受到深切的精神震撼。將疫情中顯現的“中國精神”在課程思政實踐中進行應用,可以使學生感受到我國民族精神的偉大力量,有效提高學生的思政素養。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不小的物質損失及精神傷害。多難興邦,越是在緊要關頭就越能體現出偉大的“中國精神”的力量,弘揚愛國主義情懷,在眾人齊心協力共同努力之下,早日渡過難關,共建和諧家園。
結合思政課程教學來說,教師應將育人與育才教育工作進行有機統一,以此確保思政教育工作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具體來說,教師應明確培養目標,在此次疫情背景下,還應將思政學科知識與“中國精神”進行結合,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此外,教師也應重視對思政課程教育體系的價值進行挖掘,在多維度教育教學環節中,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及意識灌輸,真正將疫情中體現的“中國精神”教育落到實處。比如,疫情中體現的“中國精神”,大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各地區醫務人員無條件沖向痰情第一線,科研學者努力研究防疫疫苗;小到社區為居民免費發放口罩,小區封閉期間鄰里之間互相幫忙倒垃圾。此外,還包括社區人員所做的防疫基礎性工作,包括返回人員14天居家隔離管理、每日電梯、樓梯間消毒,把守在小區出入口為居民測量體溫等。這些與一線抗疫人員相比,看似是微不足道的工作,卻真正為每位社區居民提供了基礎保障,這都是“中國精神”的具體體現。而且,不會因為在疫情中為國家做出貢獻的大小,而使這種“中國精神”有所差異,每個人只需根據個人能力,有一分光發一份熱,為抗擊疫情做出自身的貢獻,就是一種高尚道德情操的表現,都會為人們送去溫暖和關心。
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具有高度的辯證統一性,兩者共同促進構成了當今的中國精神,對中國精神賦予了時代內涵,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的交融,使得中國精神顯示出高度的民族性與時代特征。我國歷史悠久,歷經了多個朝代更迭變遷,在每一個發展階段都具有較強的時代特點,雖然助人為樂、樂于奉獻、誠信禮讓的中國精神的核心,并沒有因為朝代變遷而發生改變,但是每個階段都具有鮮明的特征。就本次疫情來說,由于社會已經進入了信息化發展時代,人們的溝通交流方式相比較傳統來說也有了較大的改變。信息時代的優勢在于可以在第一時間將各類消息進行傳播,從而也確保了我國民眾可以及時掌握疫情的動態信息,以便做好及時的防疫抗疫準備。在本次疫情中,對社區管理來說,社區人員通過信息技術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外來人員信息化登記管理、建立微信群在群內發布疫情最新動態等。而這也都在細節處體現了“中國精神”,同時,這種時代性差異下所體現的奉獻精神,其本質是相同的,而且通過信息技術抗擊疫情,也使得本次疫情的管理變得高效、完善。試想,如果在信息技術不發達的20世紀,沒有信息技術來輔助疫情防控,防控效率會變慢。所以,教師可以在思政課堂教學環節,結合本時代的發展特點,將社區人員的奉獻精神傳輸給學生,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身感受,渲染疫情階段社區人員的奉獻精神,這種教師引導學生自行表述的教學模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使學生更加體系化地對思政知識進行學習。
凝聚中國力量需要的是“中國精神”,對“中國精神”的弘揚應做到和諧、包容、兼收并蓄。我黨的領導干部始終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這也是對“中國精神”的弘揚和發展。在本次疫情中,有大部分一線抗疫人員都是黨員、干部,也正是在這樣關鍵的時刻,充分體現出黨員干部的大無畏主義精神,將“中國精神”在現實層面進行了生動演繹。不同地區的黨員干部共赴抗疫前線,凝聚了黨員、干部的力量。結合思政課堂教學來說,教師應將凝聚中國力量作為教學主題,并與本次疫情進行結合,通過具體的一線抗疫真實案例,引導學生對思政課程進行學習。
總而言之,疫情無情人有情,教師在思政課堂教學環節,可以通過疫情中不同的實例,對學生進行思政教學引導,從而使學生可以在真實層面體會“中國精神”以此可以確保學生對思政教育的實際內涵形成深刻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