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安
摘要:新時代勞動教育是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教育理論和全人教育的新命題,具有以培養兒童的勞動素養為目的、以兒童的完整生活為范域、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依據的特征。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實施應該關注課程的綜合性、教學實施途徑的多元化和教育評價的過程性。
關鍵詞:勞動教育;新時代;全人教育;人的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G40-0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12B-0016-05
2015年7月,教育部、共青團中央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提出,“勞動教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基本要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1]。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新時代教育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2]。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3]。勞動教育作為德智體美勞“五育”之一,是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在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意義與價值得到高度的重視,勞動教育課程的建構、實施及評價成為新時代教育的重要命題。
一、新時代勞動教育與全人教育
從德智體“三好”教育到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是教育對“人”的本質意義的不斷發掘,是教育在現階段對“人”發展的意義的理解,是全人教育在新時代的一次探索。全人教育是完整的教育,是基礎教育的本質特征。
德智體是人發展的核心,審美活動是人精神性社會活動必然的發展需求,而勞動則是人之為人的本質表征。“五育并舉”在新時代是全人教育的基本含義。這五者之間是并列的、互動的、共生的。新中國成立后的很長一段時期,在生產力并不發達的時候,我們更加注重教育對人的德智體的重要影響。到了新時代,社會發展為教育對人的發展的影響提供了更多可能,因此美育和勞動教育逐漸被關注,這是教育對人影響的領域擴大的一種體現,是社會發展對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勞動教育被新時代教育置于重要位置,是教育向人本質意義的一次重要追問;勞動教育將和美育一起成為21世紀中國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向。
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中指出,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人類本身”[4]。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人按自己的意志與意識去改變世界的有目的的自覺的活動,是人的目的不斷對象化、對象世界不斷人化的歷史文化過程,是人在自由自覺的改變自然中既創造對象世界又創造人本身的社會過程,是人之所以存在的根據。”[5]因此,教育只有聚焦到人本質的活動——勞動,才算是真正完整地去影響人發展成長的全部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6]正是因為教育與勞動在人的發展中有如此相似的影響,所以,很多教育家都認為勞動與教育應該必然地結合在一起。如,“經亨頤認為,勞動的原理與教育的原理相似,學校的勞動教育是有形的教育,而教育則是無形的勞動,實施勞動教育是純正教育的重要部分,可服務實業發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勵教師研究精神、促進師生教學互動”[7]。
需要指出的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表達的意思是未來的教育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但他著重強調的是生產勞動要與教育相結合,這是造就人全面發展的唯一方法。這里所說的生產勞動與教育相結合指的是技術教育[8]。毛澤東在1934年第二次蘇維埃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提出“教育與生產勞動聯系起來”;1958年又明確提出“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9]。這是從教育的視角提出教育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問題都是立足于全人的發展,但是提出的視角卻不同。
新時代勞動教育問題的視角是教育,而非生產勞動,所以新時代勞動教育是要從教育的立場出發思考如何結合生產勞動①來完善全人教育的體系建構。生產勞動是教育的一種手段、一種途徑、一種方法,在勞動教育價值中,生產勞動不是目的,全人教育才是目的。
從教育的角度來說,人的成長和發展除了幼兒學前期外,大致有兩個階段:學校教育階段和終身教育階段。在學校教育中,我們應該引入生產勞動作為全人教育的一種途徑,讓兒童在教育中理解生產勞動,培育勞動的精神,形成勞動的技能,孕育正確的勞動價值觀。而在終身教育階段,我們應該引導成人在生產勞動中實踐和鞏固正確的教育價值觀,使生產勞動成為時時俱在的教育力量,促進人的終身發展。
基于此,新時代勞動教育不同于在教育中簡單引入生產勞動。形式化的“開門辦學”“學工”“學農”甚至“半工半讀”,非但不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相反會使人走向異化。在教育語境中引入生產勞動的內容,是為了全人教育。“人的發展的根本問題是使人成為自身的主體。教育就是根據人和社會的發展規律對人的身心施加影響,以促進主客間矛盾的轉化活動。它的目的是形成人的各種素質,‘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為他自己,不同個人有不同的個性;不同教育又有不同的作用。只有全面發展的教育才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目的。”[10]因此,新時代勞動教育不是對開門辦學的簡單復制,而是教育自身的一次升級,是教育對自身價值觀、課程、教學、評價等全面內涵的一次反思和再出發。
新時代勞動教育將引導教育改革的視線聚焦到師生真實的生活之上,讓“勞動”的定義域無限趨近師生活潑潑的生活。只有將教育的目光放大到人的完整生活,教育對人的影響才能最大化。
二、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特征
今天的教育中,學校勞動教育被弱化甚至異化的現象已很令人擔憂了[11],勞動教育的畸形化也是極為明顯的,勞動往往畸變為技藝學習、休閑娛樂和懲罰手段[12]。新時代勞動教育必須正視這樣的現實誤區,在全人教育的背景中詮釋勞動教育。
新時代勞動教育不是簡單地在教育中加入勞動的內容,而是體現在新時代教育的自身發展所確定的全人教育和對人的全面發展產生教育影響的完整教育的價值觀上。勞動教育中的勞動與一般生活中的勞動是不同的。勞動教育中勞動的價值體現為對人的發展,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勞動報酬,因此,家庭教育中像兒童洗一次碗付給他十元錢酬勞的做法不是勞動教育,而是一種“勞動購買”。勞動教育中的勞動不以勞動成果為目的,而是以勞動過程中的人的精神、情感、審美、知識、能力的發展為目的,所以勞動教育中的勞動成果的展示千萬不能成為勞動教育評價的唯一標準。因此,在陶藝作品展示中,不能讓那個陶藝作品做得不夠好的兒童有挫折感,除非他沒有用心去勞動;甚至發現他們并不適合這一種勞動的時候,應該有意識地引導他們認識到自己有勞動的“盲點”,但不能讓他們失去熱愛勞動的激情。勞動教育中的勞動過程與其說是在為兒童未來社會關系的建構做準備,不如說是為了讓兒童更好地理解他們自己,更好地促進他們學會與伙伴合作,學會服務社會。勞動教育是與體育一樣有著合作精神培育的優勢,在勞動中學會合作,學會與人相處完成任務,這是我們今天的教育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
基于這樣的教育價值觀立場,我們認為新時代勞動教育應該有這樣一些特征:以培養兒童的勞動素養為目的;以兒童的完整生活為范域;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依據。
新時代勞動教育應該以培養兒童的勞動素養為目的。蘇霍姆林斯基在《全面發展的人的培養問題》中第一次提出了“勞動素養”,在《勞動教育和人的全面發展》中他解釋說:“勞動素養和一般發展(即道德的、智力的、審美的、身體的發展)相結合。在‘勞動素養這個概念里,不僅包括完善實際技能和技巧,掌握技藝,而且包括勞動活動在人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包括勞動創造活動的智力充實性和完滿性、道德豐富性和公民目的性。勞動素養還指一個人達到了這樣的精神發展階段:他感到缺少為大眾謀福利的勞動就無法生活。勞動作為一種高尚的道德鼓舞力量充實著他的生活,并從精神上豐富著集體的生活。”[13]新時代勞動教育首先應該使個體在勞動中獲得精神的成長,樹立為大眾和社會服務的道德價值,這種“公民目的性”是新時代勞動教育價值觀的核心。
當然,勞動教育不僅要培養作為未來公民的合作精神,也應該關注在勞動中個體天賦的展示和潛能的發展。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勞動中展示、發現和發展個性。我們的勞動教育的理想是,要是每一個人早在少年時期和青年早期就找到這樣一種勞動,在這種勞動中能夠最充分、最鮮明地展示他的天賦才能,并給他帶來精神創造性的幸福。我們在分析一個人對勞動生活的準備程度時,總要考慮到:他能給社會貢獻些什么,以及勞動能為他的精神生活提供些什么。”[14]在勞動教育中發現為社會貢獻的天賦和能力,從而獲得自我精神發展的滿足,這是新時代公民素養的底色。
新時代勞動教育不僅要培養兒童學會勞動知識、掌握勞動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兒童在實際勞動中認識他們自己,所以要以兒童的完整生活為范域。“勞動與生活有著不可割裂的關系,勞動可以理解為在生活實踐視域下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發揮勞動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去改造現實生活世界,實現勞動主體與勞動客體的相互作用。換言之,勞動萌發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活是勞動實踐的場域,又是勞動的目的和意義。”[15]勞動教育要指向兒童的真實生活。讓兒童學會種植養護常見的花草,顯然要比讓兒童去農田收割稻子更接近其生活。
新時代勞動教育不僅要關注日常生活中兒童勞動能力的培養,也就是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還要關注兒童在未來社會生活中生產勞動能力的培養,也就是要開展面向社會生產的勞動教育,讓兒童在實踐中認知不同的職業勞動,為將來的職業生活做鋪墊。此外,我們更應該注重培養兒童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服務他人的勞動能力。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為他人付出勞動,獲得社會的認同感,從而形成自己的社會理解能力,這樣的勞動教育旨在幫助兒童提高自我的社會認知力。總之,新時代勞動教育要在兒童的完整生活中促進他們自我認知力的發展,幫助他們在勞動中理解生活和自己。
新時代勞動教育要在生活中幫助兒童理解完整的自己,所以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依據。“勞動能力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人的勞動能力與人的全面發展直接相聯系,主要是體力和智力的發展。馬克思將人的全面發展,首先看作是人的體力和智力相結合的全面的發展。在馬克思看來,正是因為體力和智力的分離導致了社會分工的出現,而社會分工則直接造成了勞動者的片面發展,只有消滅舊式分工,勞動者將體力與腦力結合,才能夠適應社會不同類型的勞動要求,才能使人的自身獲得全面發展。”[16]新時代的生產力和科技的快速發展,使得教育必須全面地指向人的德智體美勞五個端點,以完整的教育影響人的全面發展,這就是全人的教育。
德、智、體三育相對來說范疇比較清晰,美、勞二育相對來說獨立性稍弱而滲透性、綜合性更強,甚至“勞動教育,是一個涉及范圍很廣,不甚確定的概念”[17]。我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勞動教育具有極明顯的綜合性、復雜性和社會生活性,需要其他四育的配合。同時,勞動教育對其他四育又具有促進作用。
三、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實施
勞動教育要指向人的全面發展,是全人教育的重要內容,其綜合性、滲透性與復雜性為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實施帶來的困難也是可以想見的。若僅僅依據勞動的內容來實施勞動教育,似乎就簡單得多了,因為勞動教育的內容不外乎是生活自理勞動、生產技術勞動、社會公益勞動和社會服務勞動等諸方面。但是這樣的實施就很容易落入編出四類教材、分出四種課程內容,并進行課堂化教學的窠臼了。
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實施需要勞動課程具有綜合性。勞動課程綜合性首先指的是勞動教育課程類型的綜合性:既有勞動知識性課程,也有勞動技能性課程;既有生活實踐性勞動課程,也有生活體驗性勞動課程;既有現實生活類勞動課程,也有未來生活展望類勞動課程;既有校內實施類勞動課程,也有家庭與社會實施類勞動課程;既有真實實踐性勞動課程,也有模擬情境實踐性勞動課程……這樣的課程編制和課程系統的建構不僅要綜合還要開放,只有面對兒童的社會生活開放,才能研發出各種綜合性較強的勞動課程。勞動課程類型越豐富,勞動課程的綜合性就越強。
勞動課程的綜合性還在于其呈現形式具有綜合性。勞動課程的呈現形式不僅僅是知識型教材,還可以是勞動實踐的活動設計方案,這樣的活動設計方案是課程編制和教學指導的綜合性呈現。勞動課程的呈現形式可以是一種勞動技能的練習單元模塊,也可以是一種非遺工藝的訓練系統模塊。勞動課程的呈現形式越豐富,其綜合性就越強。
勞動課程的綜合性還在于課程實施樣態的綜合性。勞動課程實施者可以是學校的老師,也可以是社區的義工;可以是非遺傳人,也可以是普通的農人。實施形式可以是集體勞動競賽,也可以是單獨完成勞動作品。勞動課程實施樣態越豐富,其綜合性就越強。
勞動課程的綜合性要求勞動教育途徑多元化。可嘗試打破班級授課制的框框,按照不同的勞動內容組織學習團隊,甚至應該鼓勵組織混齡學習團隊。不同年齡的兒童共同完成一項勞動任務,更能夠鍛煉兒童在復雜的社會勞動關系中進行自我認知。“勞動越復雜、越有趣,其中智力的因素越明顯,那么年長的同學和年幼同學之間的精神財富的交流和互助就越具有重要意義。”[18]
勞動教育的實施途徑應該面向兒童的整個世界:可以是在農田中體驗插秧,也可以是在家學習做飯;可以是自己整理臥室,也可以是去公園做義工;可以是在校園里清掃廁所或綠化區保潔,也可以是在野外搭建樹屋。
勞動教育實施教學途徑一定要指向全人的發展。可以通過勞動體驗豐富兒童的勞動情感,也可以通過勞動技能訓練提高兒童在未來生活中的生產能力;可以通過模擬一種古老的勞動方式來促進勞動傳統文化的思考,也可以通過結合現代科技在創客中心探索未來勞動方式;……總之,“勞動的意圖越有意義,學生的活動興趣就越高,即使最簡單的勞動也是這樣(在人的勞動生活中總是無法避免這種最簡單的勞動的)。掌握技藝、不斷地改善技能和技巧、進行實驗、把科學知識運用于勞動——這一切都應當使學生看做一種道德高尚行為來理解和體會”[19]。
正因為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教學實施途徑多元化地指向人的全面發展,所以,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學習評價必須堅持過程化。新時代勞動教育首先是勞動價值觀的教育。“在馬克思主義者看來,勞動教育的本質目標是,也只能是:通過適當的教育途徑培育具有健康勞動價值觀、追求社會正義、實現體力腦力結合,以及養成具有自由個性的‘全面發展的人。”[20]新時代勞動教育的這一屬性要求在教育評價上關注兒童學習實踐的過程。
勞動教育對人的影響是多元的、綜合的,既有先天稟賦的問題,也有技能形成的問題,還有知識理解轉化為實踐的問題,因此只有關注過程評價的勞動教育才能夠在實施中更深刻地影響兒童的全面成長。一次具體的教育活動對人的影響要素越多,教育的過程評價就顯得越重要。影響勞動教育結果的不僅有勞動學習者(勞動教育中的兒童是勞動學習者,不是勞動者,也不是學習勞動者)個體,還有變化著的環境、合作者的情況以及意外的突發情況等等。所以,只有堅持過程評價,才能真正地把勞動教育落實到全人教育中去。
新時代勞動教育的評價問題很復雜,過程評價是我們堅持的最重要原則。隨著我們對新時代勞動理解的不斷深入,對新時代教育所面臨的挑戰和困境認識的不斷深入,我們相信,勞動教育會與其他四育共同詮釋新時代教育的歷史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EB/OL].(2015-08-04)[2020-09-12].http://education.news.cn/2015-08/04/c_128090280.htm.
[2]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1)[2020-09-12].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911/c1053-30286253.html.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EB/OL].(2020-03-26)[2020-09-12]. 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0.
[5]姜錫潤,馬健.勞動與人的規定性——對馬克思“勞動觀”的解讀[J].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2008(1):169.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6-537.
[7]陳聰誠.楊賢江與經亨頤勞動教育思想比較及其對職業教育的啟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18):46.
[8][9][17]黃濟.關于勞動教育的認識與建議[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18,18-19,17.
[10]蔡文鵬,李麗.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邏輯[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94.
[11]檀傳寶.加強和改進勞動教育是當務之急——當前我國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對策[J].人民教育,2018(20):30.
[12][20]檀傳寶.勞動教育的本質在于培養勞動價值觀[J].人民教育,2017(9):46,47.
[13][14][18][19]蔡汀,王義高,祖晶.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1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226-227,227,238,229.
[15]郭姍.從“自發”到“自覺”:回歸生活的幼兒園勞動教育[J].教育科學論壇,2020(9):65.
[16]彭明英.關于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10(4):85.
責任編輯:楊孝如
Abstract: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s Marxs theory of human all-round development education and a new proposition of holistic education.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ining childrens labor literacy as the goal, childrens complete life as the scope, and human all-round development as the bas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prehensiveness of course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methods and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evaluation.
Key words: labor education; new era; holistic education; human all-round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