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一流大學建設的內在邏輯與現實境遇

2020-04-06 04:40:43陳斌
大學教育科學 2020年2期
關鍵詞:內在邏輯建設

摘要: 基于中國建設一流大學的視角,探討一流大學建設的內在邏輯與現實境遇,對于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提升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大學是一個深受內外部環境影響的組織,時代變革、國家盛衰、市場興替與社會穩定無不強烈地影響著大學的辦學行為,也在形塑大學的發展理念。大學作為一個復雜性組織,在實現一流的過程中需兼顧教育本質與社會需求,在自覺與他律中協同并進,實現多元、有特色而又不失靈魂的卓越。作為后發外生型組織,我國大學在成為世界一流的過程中面臨單向度發展、自主權受限、片面模仿追趕、盲目崇拜量化的現實境遇,出現了淺層技術優先達成、深層制度文化滯后的“脫序”現象。

關鍵詞:一流大學;“雙一流”建設;復雜組織;內在邏輯;現實困境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0717(2020)02-0033-06

過去二十年,各界對建設一流大學的呼聲愈加強烈。雖然,關于什么是一流大學可謂見仁見智,難以達成普遍共識,也缺乏公認、客觀的評價標準,但這并不影響國家和民眾對一流大學的神往。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重高教,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已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題中之義。目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轉型發展期。2018年,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成效顯著:全國普通高校2 663所,普通本專科在校生2 831.03萬人,當年招生790.99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8.1%[1]。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毫不諱言,一流大學建設已然成為國家意志。

一、一流大學建設的復雜性

作為組織的大學最早起源于中世紀行會,而最初的大學就是模仿中世紀的其他機構建成,甚至包括大學概念本身也是從其他法人組織的稱謂中得來。在此之前,不同國家(地區)也存在著各種類似的高等教育形式,如古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或中國,但都難以稱為真正意義上的大學組織,因為它們尚不擁有特許狀這一構成法人組織的關鍵要素。“大學是12世紀西方基督教世界的產物,這不僅僅體現在大學的組織方面,而且表現在大學從教皇和國王那里獲得的特權和保護方面。”[2](P9)因此,學界普遍認為西方中世紀大學就是現代大學的起源。

作為組織的大學,其形成過程無疑是復雜多變的。我們很難判斷大學具體誕生于何時,也不清楚大學最初成立的標準是什么,更遑論大學的初始性質與使命。大學在變與不變之間掙扎,也在沖突與緊張中成長,我們很難為大學繪制一幅清晰的發展圖像,大學的歷史過于悠久,這份厚重的歷史積淀為大學披上了神秘的面紗,使之有了超凡脫俗的“象牙塔”的隱喻。在克拉克·科爾看來,傳統的大學不過是“一個僧侶居住的村莊”,現代大學是“一座由知識分子壟斷的工業城鎮”,當代大學則是“一座充滿無窮變化的城市”[3](P26)。科爾的這番描述對我們把握大學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但很難說足夠準確。

大學是一個高度復雜的組織。首先,大學秉持的理念時移世易。大學理念作為大學的基因碼,往往決定了大學未來的發展趨向。但大學理念的演進并非總是遵循達爾文的進化論。相反,作為理念的大學可以永恒,而作為大學的理念卻總是變動不居。不同的大學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發展模式,其實質反映了不同的大學在不同時代所作出的不同選擇與超越。故而,當我們討論大學是什么、可能是什么以及應該是什么的時候,我們給出的答案大多是相對的。其次,大學的內外部關系紛繁復雜。一部大學發展史就是一部抗爭史,“高等教育的歷史,大多是由內部邏輯和外部壓力的對抗譜寫的”[4]。從外部環境來看,大學作為一個法人實體,已難以致力于單純的教學活動,它需要對周遭的社會問題予以回應。顯然,今天的大學已難以規避世俗社會帶來的影響。就內部環境而言,大學最大的挑戰源于權力的分配。但無論是大學的行政權力,還是學術權力,其存在方式始終是不對等的。作為組織的大學,其內部多數時候并非均質、整合,多樣性是大學發展的真實內在訴求。大學作為一個自治組織,并不具有一個清晰而統一的愿景,其內部成員之間分歧多于共識,無序勝于有序,松散而非密切。這些決定了一流大學建設的復雜性。

二、一流大學建設的內在邏輯

任何大學都并非創校之初就是世界一流大學,總是要歷經漫長而艱難的探索過程,因循一定的內在發展邏輯,才能逐步成長為世界一流大學。

(一)一流大學建設需立足教育本質與社會需求

從大學的職能來看,人才培養作為大學的基本職能決定了教學在高校工作中居于中心地位,“大學之所以稱為大學,就在于其培養各種類型、層次的專門人才,否則就不稱之為大學而應稱為科研機構或其他文化機構”[5]。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不少大學重科研、輕教學,出現了基本職能倒置現象。也有的大學受市場因素影響,熱衷于滿足消費者需求和維系公共關系。大學無論是基本職能倒置,還是過度市場化,究其實質都背離了教育的本質。

2015年,《什么是美好生活——哈佛75年研究報告》發布。該報告調查發現,在構成美好生活的所有因素中,最關鍵在于健康的身心和親密、和諧的人際關系,而非財富與成功。這一研究結論不禁讓我們感慨今日大學教育與“促進個體不斷成長”的初衷已然漸行漸遠。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高等教育會議發布《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動世界宣言》,對高等教育的使命與責任作了明確界定:“培養高度合格的畢業生及有責任的公民以滿足人類各方面活動的需要。”[6]一流大學的教育本質并非抽象、空洞的,它往往內化于具體的培養目標。這些目標能夠為大學生的成長提供科學的指引,幫助他們形成在未來發展中所必備的關鍵品質。德里克·博克認為,這些“關鍵的能力”至少包括懂得表達、善于思考、品德健全、具備公民素養、能夠生活于多元化校園中、可以適應全球化社會、興趣廣泛以及具有明確的自我職業生涯規劃[7]。

一流大學是知識經濟時代的重要機構,需要主動回應知識經濟時代的現實需要。從大學起源看,我們很難說是大學塑造了社會,還是社會孕育了大學[2](P10)。但大學的誕生、發展無法與社會需要相割裂。無論是歐洲中世紀大學教師與城市之間的激烈斗爭,還是洪堡將大學宗旨界定為服務國家發展需求;無論是《莫雷爾法案》所倡導的贈地學院致力于服務當地的農業、機械工業,還是范·海斯在執掌威斯康星大學時倡導的社會服務理念,無不彰顯大學與社會發展的關聯愈加緊密。無疑,一流大學的建設需依托并主動回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在探索、傳授與應用知識的過程中尋求有機結合。

(二)一流大學需注重質量提升與多元發展

文化與價值觀的多樣性既是社會多樣性的重要表征,又為個體創造力的發揮培育了社會土壤。“文化多樣性提供了多種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影響我們所有人的問題和評估生活的基本層面。[8]”大學職能的演化是對社會文化變遷的積極反應。作為一個特殊性組織,大學的變遷軌跡與知識的創造、流動休戚相關。無論是多元的世界觀與價值觀,還是多元的知識形態,都需多元的大學予以支撐。正是因為世界多樣性的客觀存在,我們難以憑借單一的標準與固定的概念來描述或概括世界的真實樣態。今天的大學形態已遠非中世紀純粹的“學者行會”,也不盡是紐曼神往的“作為理念的大學”,甚至很難說是弗萊克斯納筆下的“現代大學”。它的類型更加多元,功能更加分化,儼然成為一個“知性復合體”。我們難以斷定這種復合體的特質究竟是天性使然,還是后天生成,但不斷發展的事實無不在或隱或顯地訴說著大學從單一向多元的形態變遷。

一流大學必然是多元的一流。多元不僅是一流大學的應有形態,也是一流大學必備的土壤與氣候。就外部而言,一流大學需要多樣化的高等教育生態系統。一流大學必須輔之以多元的標準為指引,因為多元是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的保障。“一個合理的高等教育系統猶如一支樂隊,既要有鋼琴的演奏,也需要大、小提琴等的參與,如此才能奏出完美的樂章。每一種類型的院校都各有所長,都可能成為世界一流,只是‘一流的標準不同。”[9]任何一所大學都有其獨特的發展歷程與性格特質,因此任何單一的標準都難以全面反映大學的真實樣態。就內部而言,大學作為一個探究的場域,應為多元價值的形成與發展涵育寬松的文化生態,大學“既是參與性的,也是遠離性的;既是服務性的,也是批判性的;既需要社會支持,也為社會所需要”[10]。多元的一流大學意味著大學需秉持開放的態度,公正地對待并接納不同的觀點。

一流大學應致力于實現有靈魂的卓越。中世紀大學能夠得以存續,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自身的穩定性。激進的大學常有,而穩健的大學長存,卓越而有靈魂的一流大學必然是在穩健基礎上的永續發展。誠然,卓越并非一種客觀的“評判尺度”,因為“卓越不是一個固定的判斷標準,而是一個在與其他事物相比較時含義固定的限定詞”[11]。我們不妨把卓越視為一種自我激勵的夢想,有靈魂則是一種矢志不渝的追求。毋庸置疑,實現卓越需要大學具備超凡的能力,并采取積極的行動;守衛靈魂要求大學在面臨多重價值時作出理性抉擇。概而言之,一所有靈魂的一流大學當以“尊嚴和尊重人性”為價值指導,以普遍主義等為行動原則,鼓勵創新與發現,重視培養學生的生活哲學觀,倡導學術自由,并為實現卓越而不斷探索。

(三)一流大學建設需兼顧自主發展與外部監督

世界上最早的大學誕生于歐洲,也昭示著大學在歐洲歷史上的地位為其他機構所難以比肩。歐洲學者在長期實踐中所形成的知識傳統孕育了大學及其所需的知識與方法,這有力地揭示了為何世界上最早的大學誕生于歐洲。可以說,大學是歐洲學者自由探尋知識的產物,這些大學幾乎都是自然生長而成,并在此后自行運轉。

長期以來,大學憑借“閑逸的好奇”,自覺探究高深學問。一流大學無一不是基于內在的價值訴求自主探索的結果。無論是紐曼眼中的“知識本身即為目的”[12],還是洪堡倡導的“由科學而達至修養”[13];無論是弗萊克斯納提出的“偉大的大學”[14](P7),還是克拉克·科爾首創的“多元巨型大學”[3](p1),這些都反映不同時期的大學大多歷經較長的累積發展過程。價值的選擇、時間的分配以及發展重心的偏好,往往反映了一所大學的個性特征。在面對復雜的環境、多重的任務和無盡的誘惑時,大學難免會同自身及其內部產生沖突,乃至斗爭,但無一不是基于自身的使命與價值追求做出的主動抉擇。不斷演變的大學理念,反映不同時代大學所秉持的價值追求與趨向,但對于任何個體而言,所做出的抉擇都是自發的行為。大學的自覺意味著主動探尋基于自身傳統且符合發展愿景的治理機制,為未來發展排除制度性障礙。

任何組織都存在惰性,因而需要借助政府、社會和市場等外部力量予以監督與規范。一方面,大學若未能秉持自身獨特的價值理念,就容易變成另一種機構;另一方面,大學過于沉溺于理想的“象牙塔”,難免滯后于社會的發展,因為單純由理想提供的“疫苗”難以提供充分的“免疫”功能。縱觀大學發展史,19世紀初的柏林大學,如果沒有德國政府提供強有力的經濟和組織支持,以“修養”“科學”“自由”等為精髓的古典大學觀恐難以為繼;20世紀初的牛津、劍橋,如果不是來自英國上議院的那場大辯論及其所產生的深遠影響,也就無法適應新時代的社會需求;二戰后的美國大學,如果不是源于“二戰”期間德國反猶主義的猖獗,就不可能出現短期內數以百計的杰出科學家移居美國,而這對于美國科學界,尤其是對于發展中的美國研究型大學而言無疑大有裨益。

大學作為一個組織難免存在發展惰性。大學自身的惰性要求大學需主動借力政府、社會及市場的評估與監督。政府需在保障資源供給和政策規范的同時,對大學進行合理、有效、科學的監督與引導。值得注意的是,就政府而言,在建設一流大學過程中應扮演“監督”的角色,而非控制甚至包辦;就社會而言,大學應積極吸納社會力量參與辦學,建立健全高校理事會制度;就市場而言,大學要審慎地借鑒競爭與高效的優勢,使之更好地為一流大學建設服務。

(四)一流大學建設需平衡全球標準與特色發展

各國推動一流大學建設的動機是多元而復雜的。“每個國家都希望擁有,卻沒有人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也沒有人知道如何建成世界一流大學。”[15]無疑,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需遵循全球共同的標準,但究竟什么是一流大學卻莫衷一是。阿特巴赫和薩爾米認為,一流大學應“能夠持續有效地扎根于當地和國家環境,并擁有全球形象和知名度”[16]。潘懋元總結了一流大學的三個基本標準:具備獨特、卓越并能一以貫之的辦學理念與實踐,擁有一批大師級的教師,培養了一批具有突出貢獻的著名校友[9]。本研究認為,一流大學需在如下多個方面取得突出成效:在全球具有廣泛影響的學術成就與聲譽,充足的人力資源和辦學經費,開放、自由而又不乏創新的治理機制,國際化的視野與水平,以及師生在全球范圍的持續流動。一流大學建設需要參照標準,以便為觀測和評價大學的發展成效提供適切的依據,但這種標準應具有相對的彈性,能為不同的大學實現自主與特色發展提供足夠的空間。

不可諱言,當前評價一流大學的主流標準由發達國家制定。然而,世界本是多元的,它由一個個具體的、獨立的主體構成。這意味著,如果不對作為具體的、獨特的且不斷變化的主體予以足夠關照,我們所理解的世界標準就容易抽象化、程序化,就會被動地把個體國家納入全球標準,從而喪失獨立意識。如果所有的大學都盯著數量有限的大學排行榜,都要進入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無疑是危險的,甚至是災難性的。一流大學的建設固然需因循一定的全球標準,但更要對本國的歷史、文化予以充分關照。中國教育傳統中的許多特色,如傳統儒學倡導的“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各家學派在不斷爭鳴中共同進步的學術傳統,以及傳統書院的相對自治等等,都可能對中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有所裨益。一流大學建設的精髓在于構筑一流的辦學理念,而一流大學的辦學理念往往是大學在國際標準、國家需求與區域特色的持續互動中生成。

三、中國建設一流大學面臨的現實境遇

隨著中國在世界舞臺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大學努力汲取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不斷進行新的高等教育改革。但由于中國大學缺少制度累積,現代大學制度尚未成型,在邁向世界一流大學的過程中仍面臨多重挑戰。

(一)單向度的路徑不利于可持續發展

一流大學建設涉及技術、制度和理念三個維度,且三者呈現交互式螺旋發展形態。換言之,一流大學建設需以一流的設施和技術為前提,并對一流大學的制度與理念展開同步探索。當前,中國大學在創建一流的過程中普遍陷入“單向度發展”的泥淖:單純追求充裕的辦學經費與一流的技術設備,盲目以學術論文、科研經費和課題作為學術研究的量化指標,片面以“項目制”方式選擇性資助若干所大學創建一流。我們需要的不是固化的發展指標,而是科學而靈活的評價制度。喬納森·科爾認為,大學要建設成為“卓越之塔”取決于十三種要素的組合狀態——科研產出、研究質量、基金項目、榮譽與獎勵、高質量的畢業生、卓越教學、先進設備、捐贈基金、學術系統、學術自由、地緣優勢、公共服務和卓越領導[17]。

(二)模仿追趕型思維容易導致發展“脫序”

大學通常需歷經漫長的演化過程。“歷史的積淀賦予大學制度以獨特的內涵,需要長時間涵養才能獲得,無法在短期內實現跨越式發展”[18]。一流大學建設不能簡單地模仿哈佛、耶魯、牛津、劍橋,尤其當我們片面地關注經費和技術的一流,而疏于對制度與理念的關照時,往往容易引發“脫序”[19]現象。作為后發外生型模式,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長期處于模仿追趕狀態,學界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西方中心主義”現象,并由此誘發“主體性迷失”。當前,國際學術話語權仍為少數幾個發達國家所控制,國際學術文化基本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傳播,發展中國家在很大程度上照搬發達國家的理論體系,以此形成極不對等的發展格局。對此,有學者認為,“亦步亦趨,終為‘奴仆;借鑒超越,方成‘主家”[20]。我們需要超越單純的模仿路徑,“舍本逐末地簡化標準及不自量力的模仿競爭,不但不能達到國際一流的學術地位,反而會將本身的學術發展引入歧路,把原本要追求真正的國際學術水平的原意也徹底破壞掉”[21]。我們需要反思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歷程,總結既有的經驗與教訓;通過審視世界一流大學發展格局,分析現存的機遇與挑戰;通過再認識與重構大學的使命,反思自身存在的短板與不足。

(三)自主發展權受限有礙一流大學建設

作為歐洲中世紀大學精神圭臬的自治與學術自由,因受特許狀保護得以存續。但這種發展模式由于與政府關系過于密切,導致大學在發展中頗受掣肘,尤其是在辦學經費方面影響甚深。這可以從近年來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法國多數高校以及俄羅斯圣彼得堡國立大學發展日趨式微中窺見一斑。中國高等教育同屬自上而下的辦學體制,高校享有一定的辦學自治權,但這種自治大多限于大學內部。相反,美國在建國初期,雖然前六任總統都曾支持建立國立大學,但至今仍是一個“不可企及的夢”。這一“歷史遺憾”卻因美國聯邦教育機構無權干預大學內部事務,為保障大學高度自治夯實了基礎,更為美國孕育多元、靈活而又不乏競爭的高等教育生態系統提供了法理根基。據此不難發現,高校辦學自主權受限難免會對一流大學建設產生消極影響。

(四)績效評價盛行與一流學術背道而馳

各國一流大學建設催生了全球科研評估運動,世界高等教育正深陷史無前例的科研“軍備競賽”之中。這種全球性的大學排名對學者的學術工作產生了顯著負效應,乃至無人能逃脫這種“標準化”“同質化”乃至“商品化”的指標控制。大學作為自治性組織,應基于自身的理念、需求和目標作出變化,“大學應該滿足社會的需求,而不是它的欲望”[14](P3)。受管理主義影響,當前大學普遍盛行基于表現的績效評價體系,陷入“追逐排名”[22]的迷思,其本質是學術資本主義邏輯在大學大行其道,即實行基于外部物質主義激勵的量化評價體系,“政府問責強調自上而下的單向控制,存在靈活性、實效性、針對性不夠的問題”[23]。當前,各種基于“量化指標”形成的大學與學科排行榜固然可提供一定的參照,卻難說全面、客觀,因為不是所有有價值的事物都可以量化,也不是所有可以量化的都有價值。

四、結束語

一流大學不僅代表國家高等教育的綜合實力,而且象征著國家科學與文化軟實力。一流大學建設的愿景不應僅限于建成幾所位居世界排行榜前列的大學,更應致力于構建一個富有強大生命力的高等教育生態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既有聲譽卓著的研究型大學,也有特色鮮明的行業型院校;既有深厚底蘊的古典大學,也有銳意改革的創業型大學;既有致力于引領世界發展的常春藤盟校,也有聚焦地方發展的應用型院校。一流大學不是孤芳自賞,而是在相互競爭與合作中實現聯動發展;一流大學不是在世界排行中競奪霸主,而是為培養卓越人才共同創建平臺與營造氛圍。建成一流大學不僅需要雄厚的經濟基礎,更取決于良性的學術環境與條件,以及對卓越理念矢志不渝的堅守與踐行。同時,一流大學建設不是一勞永逸的身份固化,而是一個始終處于動態建設中的發展平臺,可進可退,靈活調整。

一流大學的根本在人。大凡聲譽卓著的一流大學,無不擁有一批基于內在動力與精神追求,富有想象力與創造力的學者、科學家,他們是一流大學建設的中流砥柱。歷經四十余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人力資源環境得以有效改善,但如果高校的人才選聘機制、考核評價機制和發展服務環境未能充分契合學術發展的規律,不能讓高校學人在自主的學術環境中自由探索,充分發揮其想象力與創造力,人力資源大國就難以轉變為人力資源強國。因此,如何激發高校學人的學術潛質與探索激情,讓他們在扎根中國、服務中國的過程中有獲得感、歸屬感、成就感,從而讓一流大學為高等教育強國建設注入強勁動力,這是值得國家、政府與高校共同關注的議題。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9教育系列發布會[EB/OL].(2019-03-01)[2019-06-20].http://www.moe.gov.cn/fbh/live/2019/50340/.

[2] [瑞]瓦爾特·呂埃格.歐洲中世紀大學(第一卷):中世紀大學[M].張斌賢,程玉紅,和震,張馳,王海芳,等,譯.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

[3] [美]克拉克·科爾.大學的功用[M].陳學飛,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4] [美]克拉克·科爾.高等教育不能回避歷史——21世紀的問題[M].王承緒,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譯者前言.

[5] 潘懋元.從“回歸大學的根本”談起[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5(04):1-2.

[6] UNESCO.World Declaration on Higher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Vision and Action[EB/OL].(2019-02-20)[2019-06-21].http://www.unesco.org/education/educprog/wche/declaration_eng.htm.

[7] [美]德里克·博克.回歸大學之道——對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的反思與展望[M].侯定凱,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45-53.

[8]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M].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21.

[9] 潘懋元.“雙一流”為高等教育強國建設注入強大動力[N].人民日報,2017-11-19(05).

[10] [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羅伯特·O·波達爾,帕崔凱·J·甘波特.21世紀的美國高等教育:社會、政治、經濟的挑戰(第2版)[M].施曉光,蔣凱,主譯.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7:3.

[11] Readings B.The University in Ruins[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24.

[12] [英]約翰·亨利·紐曼.大學的理想(節選)[M].徐輝,顧建新,何曙榮,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3.

[13] 陳洪捷.德國古典大學觀及其對中國的影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30.

[14] [美]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現代大學論——美英德大學研究[M].徐輝,陳曉菲,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15] Altbach P.The Costs of Benefits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J].Academe,2004(01): 20-23.

[16] Altbach P.Salmi J.The Road to Academic Excellence:The Making of World Research Universities[M].Washington:The World Bank, 2011:2-3.

[17] Cole H.The Great American University: Its Rise to Preeminence,Its Indispensable National Role,Why It Must Be Protected[M].New York: Public Affairs,2009: 82-87.

[18] 閻鳳橋.我國高等教育一流建設的制度邏輯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6(11):46-50.

[19] 金耀基.中國現代化的終極愿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2.

[20] 潘懋元,陳興德.中國高等教育自主發展路徑研究——學術理念、學術語言與學術評價的視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43.

[21] 杜祖怡.借鑒超越:香港學術發展的正途[J].比較教育研究,2000(05):1-4.

[22] 蔣凱.聲譽追尋下的大學迷思[J].大學教育科學,2018,(06):4-12.

[23] 周光禮.“雙一流”建設的三重突破:體制、管理與技術[J].大學教育科學,2016(04):4-14.

The Internal Logic and Realistic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CHEN Bin

Abstrac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building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in China,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internal logic and realistic circumstanc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build a strong country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is an organization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country,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market,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society all have a strong impact on the running behavior of universities, and also shape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As a complex organization, and in the process of achieving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need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nature of education and social needs, cooperate with others consciously, and achieve the excellence of diversity, characteristics and soul. Since late-developing exogenous organizations, universities in China are facing the reality of unilateral development, limited autonomy, one-sided imitation and pursuit, and blind worship of quantitative real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Besides, the phenomenon of "out-of-order" in which shallow technologies are prioritized and deep institutional culture lags behind.

Key words: world-class university;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complex organization; internal logic; realistic situation

(責任編輯 ?黃建新)

收稿日期:2019-11-25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美國一流大學教師教學發展及其促進機制研究”(19YJC880005)。

作者簡介:陳斌(1988- ),男,江西南昌人,教育學博士,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助理教授,主要從事高等教育基本理論、學術職業政策研究;廈門,361005。

猜你喜歡
內在邏輯建設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中國外匯(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電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人大建設(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論遵循社會規律與堅持包容性發展的內在邏輯
理論導刊(2016年12期)2016-12-27 17:37:25
企業財務報表內在邏輯探析
國有企業改革與管理創新的內在邏輯與對策探討
中國道路自信的內在邏輯
人民論壇(2016年25期)2016-09-28 10:30:20
淺析法蘭克福學派社會批判理論的內在邏輯
現代交際(2016年4期)2016-04-08 15:08:27
努力建設統一戰線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熟女一级毛片| 免费看的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v欧美| 日韩在线播放欧美字幕| 国内精品免费|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亚洲第一成年免费网站| 91无码网站|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色男人的天堂久久综合|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无码免费看片|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无码在线激情片|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狠狠亚洲五月天| 国产精品偷伦在线观看| 青青草原国产|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乱妇无码AV在线|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麻豆|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奶水 | 欧美精品导航| 黄色网页在线播放| 青青草原国产免费av观看|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尤物国产在线| 日本三级精品| vvvv98国产成人综合青青|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成人片|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www|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 国产微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午夜天堂|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成人午夜亚洲影视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av无码不卡免费|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二区|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无码| 亚洲综合天堂网|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无码AV| 亚洲人在线| 日韩精品毛片人妻AV不卡|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人人看人人鲁狠狠高清|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 天天色天天综合网| 国产人成乱码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第一成网站| 亚洲综合色婷婷|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91久久夜色精品|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91精品综合| 好吊妞欧美视频免费| 美女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日韩欧美色综合|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亚洲人网站|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久草视频| 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久久夜夜视频| 少妇精品网站| 丁香六月综合网| a级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香蕉久久永久视频|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傲雪网| 美女亚洲一区| 狠狠做深爱婷婷综合一区| 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