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ULET ZHALGASULY 鄧 峰
上合組織現有成員國為: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別對每個成員國所有貿易伙伴按照2016年進出口總額進行排序,可以得到每個成員國貿易伙伴相對重要性的排名情況。表1列出了每個成員國前10大貿易伙伴及其雙邊貿易額占該成員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例,同時列出每個成員國與其他成員國雙邊貿易額的排名和占比情況。
從表1中國的貿易伙伴重要程度看出: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是美國,中美貿易額占中國貿易總額的比例超過14%;在前10大貿易伙伴中有7個位于亞太地區,這清楚地說明這一區域對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性;中國其他重要貿易伙伴還有歐洲的德國和英國。中國前10大貿易伙伴沒有一個上合組織成員國,這從側面反映出連接亞太和歐洲兩個重要市場的“一帶一路”倡議在中間區域的推進難度巨大——由于貿易量非常小,中間區域受到的關注度較低,國內企業與個人的投資難以匯集于此,這進而又造成貿易不順暢。
中國與印度和俄羅斯的貿易額占中國貿易總額的比例都在1.9%左右,與其他上合組織成員的貿易額都遠不到1%,中國與上合組織其他所有成員國的貿易額占比合計為4.967%,接近5%,低于中國的第四大貿易伙伴韓國(6.856%)。即便擴員后的上合組織成員國涵蓋了“一帶一路”中間區域的兩個重要大國,中國與這一組織的其他成員國的貿易總量尚不及中國與韓國的貿易額。這從側面反應出中國與其他中間區域沿線國家貿易合作在推進上的困難,因此“一帶一路”的建設在具體落實時必須做到重點突破,而上合組織成員國就是中間區域的重點和突破口。從表1其他成員國的貿易伙伴重要程度可以看出:中國是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印度、巴基斯坦最大的貿易伙伴國,是哈薩克斯坦第三大貿易伙伴國。通過與中國重要貿易伙伴的對比可以看出:中國與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國之間貿易關系存在不對等性——中國的前10大貿易伙伴中沒有一個上合組織成員國,但卻是絕大多數上合組織成員國的最大貿易伙伴。
綜上,上合組織成員國的貿易關系存在兩大不利因素:中國與其他成員國貿易的不對等性和區域間貿易聯系的不對稱性,這兩個不利因素正是上合組織擴員后整合壓力的具體體現。

表1 上合組織成員國貿易伙伴重要程度排名

表2 中國與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國的貿易結合度
貿易結合度常用來分析兩國之間貿易的緊密程度,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TCDab表示a國對b國的貿易結合度;Xab表示a國對b國的出口額,Xa表示a國的出口總額,Mb表示b國的進口額,Mw表示世界進口總額。貿易結合度的數值越大,說明兩國的貿易就越緊密,一般以1為界,TCDab大于1表明a、b兩國貿易聯系緊密,反之則表明兩國貿易聯系松散。

表3 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國與中國的貿易結合度
中國與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國的貿易結合度都大于1,說明中國出口、其他成員國進口這一層面上貿易十分緊密,尤其是與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和哈薩克斯坦的貿易結合度甚至都大于2,中國與這四個國家的貿易緊密程度不言而喻。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國與中國的貿易結合度僅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大于1,俄羅斯恰好等于1,與其他四國都小于1,這說明中國進口、其他成員國出口這一層面的貿易并不十分緊密,需要注意的是上合組織新成員國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國的貿易結合度都小于1。
中國與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國的貿易存在三個主要問題:中國與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國貿易的不對等性,區域間貿易聯系的不對稱性,中國與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國貿易依賴關系的不對等性。這三個問題中的不對等性一方面是由于貿易的產品結構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存在著經濟體量、市場大小等客觀現實性,因而不能說都是要解決的問題,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在上合組織框架下,打破區域間的貿易阻隔,擴大中國、俄羅斯中亞國家、印度和巴基斯坦三者之間的貿易,尤其是增進印度和巴基斯坦與前兩者的貿易聯系。
充分發揮上合組織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歐亞經濟聯盟”對接過程中的平臺作用,擴大中國與俄羅斯中亞國家的經貿往來。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是南北走向,中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是東西走向,兩者在中亞區域交匯。為擴大中國與中亞國家的經濟合作,俄羅斯是繞不開的因素,最理想的方案就是實現“一帶一盟”的有效對接,從而在政治上減少猜疑,在經濟上實現互利共贏。上合組織作為兩者對接最重要的平臺,在安全、政治、經濟上都已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障,因此要充分發揮這一平臺的作用,在積極對接中促進貿易的發展。
中國與歐亞經濟聯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由于雙方貿易的不對等性引起了對方的擔憂,自貿區可能會使中國的產品對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造成巨大沖擊,導致其民族工業發展較為困難,再加上諸如中國建設自貿區多從自身利益角度出發、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了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的心理狀態和利益得失等種種其它原因,自貿區的建設一直擱淺。但歐亞經濟聯盟與越南成功建立了自貿區,這一案例具有很強的示范作用。中國在上合組織框架下,朝著自貿區目標的不斷努力是必然選擇,也是積極推動與俄羅斯中亞國家貿易交往的過程。
提高上合組織框架下教育、文化等民心溝通的合作。持續良好的經貿往來需要以相互理解和尊重為前提,上合組織大學為學生和教師的交流提供了平臺,但每年的指標名額仍不能滿足需要,在擴大人員交往和擴寬專業方向上應加大力度,此外擴員后上合組織大學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合作也需要積極開展。中國在上合組織成員國的孔子學院存在師資力量較弱、教學設備不完善、學歷教育普遍缺乏等問題,應在每個國家著力打造出一兩個具有標桿性質的孔子學院,樹立出孔子學院良好的形象,從而帶動辦好每一所孔子學院。中國日益強大的綜合實力和較為落后的宣傳也是引起上合組織大多數成員國民眾對中國整體印象較差的一個原因,“中國威脅論”在這些國家仍存在,這也是文化軟實力輸出不夠的表現,國家應長期投入資金、人力,通過上合組織大學、孔子學院、留學生獎學金項目來改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