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
摘? ?要:教育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基礎之一,特別是以增進國家間價值認同為目標的國際理解教育。文章運用社會互動的研究范式,立足國家間人文交流的互動屬性,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角探討國際理解教育的互動問題,包括國際理解教育互動的時代性特征,國家間人文交流與國際理解教育互動的內在聯系,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觀下國際理解教育互動的話語和機制構建問題。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 國際理解教育 人文交流 互動
當前,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格局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特征快速演進,國家間人文交流呈現出更加多元化和多樣化的形態,構成了紛繁多樣的文明交流現象。中國倡導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為人類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價值理念,而且為全方位開展跨國界、跨時空、跨文明的交往活動提供了道德規范,順應了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趨勢。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觀的引領下,謀求國家間的價值認知與認同成為共同訴求,價值認知是價值認同的基礎,國際理解是國家間價值認知的基本途徑。在國家間人文互動領域,國際理解概念屬于人的認知范疇,涉及人的態度、能力、素養三個方面的要素,因此,國際理解教育本質上也是一個素質教育問題。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國際理解教育是國家間人文交流的重要載體,以國際理解教育為手段的教育實踐活動是踐行價值認知與認同的有效途徑。在實踐過程中,國際理解教育互動是推動國家間人文交流的重要手段,核心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觀下的國際理解育人觀,終極目標是國家與民族間的價值認知與認同。
一、國際理解教育互動的時代特征
國際理解教育是一個兼具科學性與民族性的概念。科學性是指國際理解教育實施方法和教育制度是可以相互學習的;民族性則反映了民族特色,它反映在各民族的語言、文學藝術、宗教、習俗,特別是民族價值觀的傳承上[1]。基于國際理解教育的目標要求,國際理解教育的內容主要體現為國際理解知識、國際理解能力、國際理解態度三個方面[2]。“互動”是對象之間相互作用而彼此產生積極改變的過程。社會互動是指社會上個人與個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等通過語言或其他手段傳播信息而發生相互依賴行為的過程。社會互動的研究目的是考察人們交往方式和范圍,以及這種交往產生的社會意義。從社會互動意義上說,國際理解教育互動是一種社會互動,互動的指向是價值層面的認同和心理層面的共享。在人類命運共同體觀的引領下,國際理解教育互動的基本使命是構建更廣泛的價值認同機制,提高共同價值認同水平。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鍵詞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超越國家身份,體現天下擔當;命運,升級合作共贏,體現命運與共;共同體,超越“地球村”,樹立大家庭意識,塑造共同身份。命運共同體的核心要旨就是,世界命運應該由各國共同掌握,國際規則應該由各國共同書寫,全球事務應該由各國共同治理,發展成果應該由各國共同分享[3]。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論斷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創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的核心,也是著眼于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中國方案”。面對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復雜形勢和全球性問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強調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價值觀包含相互依存的國際權力觀、共同利益觀、可持續發展觀和全球治理觀。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種以應對人類共同挑戰為目的全球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已開始形成,并逐步獲得國際共識。[4]
教育是人類謀求發展的基本手段,也是人類改變自身現狀不可或缺的手段。人類面臨著共同的命運,國際理解教育的基本使命是培養世界公民,不僅要培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而且要為世界發展作出中國貢獻。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超越了種族、文化、國家與意識形態的界限,為人類文明交流注入了新的動力。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國際理解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制高點”,這是國際理解教育互動的本質要求和時代特征。基于人類共同的價值認知和認同訴求,本文認為,國際理解教育互動既有共性追求,也有個性追求,但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追求是國際理解教育互動最鮮明的時代特征。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引領下,要強調全方位的國際理解教育實踐,強調開放與包容價值訴求的主體性需要,具體內容包括:國際理解教育與推進國家間人文交流的互動;國際理解教育與文明交流互鑒的互動;國際理解教育與構建相互依存國際關系的互動;國際理解教育與國際治理行動的互動;國際理解教育與推進可持續發展行動的互動;國際理解教育與文化藝術交流的互動;國際理解教育與民心相通的互動;國際理解教育與互利共贏政策實施的互動;國際理解教育與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互動;國際理解教育與尊重差異性發展的互動等。
二、國際理解教育互動
與國家間人文交流的內在聯系
國家間的人文交流與國際理解教育兩者在學科意義上分屬于國際問題研究和教育學兩個學科體系,但是在互動研究的范疇中,兩者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在本質上具有同一性,是同一屬性的兩種表達。國際理解教育互動的基礎是相互依存的國際關系,相互依存關系發生在調節行為體行為并控制其行為結果的規則、規范和程序的網絡中,或受到該網絡的影響[5]。相互依存是以不同行為體之間相互影響為特征的狀態,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國家關系,相互依存的程度取決于彼此在物質層面的共享范圍和精神層面的價值觀認同水平,具有時代性和互補性的特征。
國家間人文交流是國家間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互動活動,是在一定的價值觀主導下的人類文明互動活動。國家間人文交流包含三個層面的交流,即人員交流、思想交流、文化交流,其目的是促進國與國之間人民相互了解與認識,從而塑造區域文化認同、價值認同,最后達成區域政治合法性的支持[6]。國家間人文交流是文化和思想的交融,是傳播新理念的重要途徑[7]。國家間的關系歸根到底是兩國人民之間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需要心與心的溝通。[8]
國際理解教育的概念源于《聯合國教育、科學和文化組織法》(也被稱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憲章),該文件旨在通過教育、科技和文化合作促進國際合作,維護人類的和平與安全。在全球化的語境下,有關國際理解教育的核心思想呈現出多種視角、立場和觀點的特征,具體包括: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主張, 強調文化理解、人權、民主、和平與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教育,培養“全球公民”,達到實現世界和平的目的;來自國際組織和民族國家的主張,強調全球合作的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的全球責任意識,旨在解決全球化導致的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來自各民族國家自身發展的主張,強調適應國際化發展需要的教育,培養國際溝通能力、外語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旨在提升國際競爭力和拓展國際視野;來自民族國家為了解決國內問題生成的主張,強調民族教育、移民教育、海外子女教育等內容,旨在促進國內多元價值和多種處境群體之間的和諧共存[9]。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共同價值的認知與認同是國際理解教育的基本取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國際理解教育互動價值引領的基本坐標。因此,國際理解教育互動不僅需要理念更新,而且需要不斷創新互動模式,特別需要探索人類命運共同體觀下國際理解教育的互動模式。
綜上所述,國際理解教育互動與國家間人文交流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國際理解教育互動是國家間人文交流的實現途徑。從這個意義上說,國際理解教育互動是國家發展戰略和對外戰略的組成部分,是公共外交的組成部分,也是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要途徑。以國際理解教育互動為載體的國家間人文交流是溝通人與人之間情感和心靈的橋梁,是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紐帶,對于增進價值認同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廣泛性和持久性作用。
三、國際理解教育互動的話語構建
話語是特定社會語境中人際溝通的具體言語行為,話語權是具有普遍性、權威性和系統性特質的思維方式,話語的影響力來自于話語權的存在。因此,話語構建的起點必須是具有普遍性和終極性的思維方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基于人類共同發展的理念,與之相伴的話語內涵關照人類的整體存在。因此,人類命運共同體觀的國際理解教育話語須從人類文明整體演進的維度確立思維方式和價值認同,從而確立人類社會普遍認同的話語體系。
國際理解教育互動不僅需要不斷推進,而且需要不斷創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國際理解教育提供了新思維和道德規范,成為引領價值認同的新坐標。鑒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話語產生于中國,中華文明中適應于人類發展的普遍性價值必然貫穿于人類命運共同體話語體系。例如,“協和萬邦”“天下為公”“以和為貴”“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兼收并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內皆兄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等中國的傳統價值觀和文化精髓。這些思想強調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推動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這些思想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觀,體現了中國智慧和經驗,也體現了人類共同追求的文明觀和價值觀。
國際理解的終極目標是價值認知與認同,國際理解教育的使命是培育“世界公民”認知,以及認同共同價值的態度、能力和素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追求人類的共同價值訴求,因此,人類命運共同體觀下的國際理解教育話語的本質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認知與認同。在國際理解教育互動過程中,須從整體上把握人類命運共同體觀下的共性和個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等問題,理性推動國際理解教育互動。不僅要充分展示中國智慧,而且要充分展示中國擔當,鼓勵并倡導具有創新性和先導性的國際理解教育互動實踐,在更大空間和更大范圍內豐富人類命運共同體觀下的國際理解教育話語的內涵,提升話語權的影響力和塑造力。
四、國際理解教育互動的機制構建
國際理解教育互動的動力來自于國家間人文交流的內在需求。在人類命運共同體觀下推進國際理解教育互動問題上,必須堅持“和合”理念,秉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行動準則,進一步擴大文化交流范圍,搭建更多中外人文交流平臺,開辟更多中外人文交流渠道,推動國際理解教育在更高水平、更高層次、更大規模上的互動,構建更加有效的中外人文交流機制,不斷創新人文交流模式,逐步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觀下的國際理解教育互動機制。縱觀當前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文交流的動態,人類命運共同體觀下的國際理解教育互動態勢已經形成,構建與之相適應的互動機制已具備一定的條件。中國主導的國際理解教育互動機制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制度主導機制。在政府合作層面,進一步創新中國政府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同推進機制,強化中國與聯合國的協同效應,逐步確立多邊關系主導的國際理解教育互動合作機制;進一步完善中國政府與美國等8個國家建立的人文交流機制,逐步確立雙邊關系主導的國際理解教育互動合作機制,進一步探索政府間國際理解教育互動的合作機制建設。在政策制定層面,在堅持“以我為主”的前提下,聚焦國際理解教育的時代性要求,進一步加快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的多樣化進程,擴大互派留學生規模,鼓勵學生國際流動,提升中外合作辦學水平,鞏固中國境內國際理解教育互動的基礎性建設,探索人類命運共同體觀下的國際理解教育互動的中國模式。
二是“一帶一路”倡議主導機制。“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面向國際社會提供的公共產品,著力打造沿線國家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交流與合作新機制。在動態條件下,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的政策導向主要著眼于人員、資金、技術等要素的流動;相比之下,民心相通則是著眼于人與人之間的思想交流,特別是人與人之間的價值認知與認同。在國家間人文交流的視域下,民心相通的互動具有人文性、長遠性、可持續性的特點。具體到國際理解教育互動的層面上,要立足人類命運共同體觀下的國際理解教育理念,秉持開放包容的胸懷,尊重國家間歷史、文化、宗教、傳統和國情的差異性,準確定位“一帶一路”國際理解教育互動的目標和任務。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項目的實施為主要依托,面向沿線國家的青少年,探索政府、學校和企業協同推進的方式,制定相應的專項支持政策,啟動相關的國際理解教育服務項目,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理解教育品牌,不斷完善“一帶一路”倡議主導國際理解教育互動機制。
三是漢語國際教育主導機制。國際理解教育與漢語國際教育是整體與個別的關系,其中,國際理解教育專注于思想素質教育,漢語國際教育專注于語言素質教育,二者均服務于人文交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為漢語國際教育提供了內生動力,主要基于四點:其一,漢語國際教育要為構筑人類命運共同體服務;其二,漢語國際教育要與構筑人類命運共同體同行;其三,漢語國際教育要立身中國,放眼世界;其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會為漢語國際教育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10]
按照同樣的邏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也為國際理解教育提供了內生動力,主要基于兩點。第一,以認知中國與認知世界為主題的國際理解教育的使命要求。在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能夠了解中國、認識中國并走進中國,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國門,了解世界、認識世界并走向世界。第二,國家“軟實力”建設的要求。中華民族比歷史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偉大復興的夢想,中國全面崛起并走向世界舞臺中心,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在中國的“硬實力”全面提升的情況下,“軟實力”建設也需要同步推進,在這一過程中,國際理解教育是一項基礎性工程。
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引領下,中國孔子學院建設不僅是漢語國際教育的重要平臺,而且是最具代表性的國際理解教育互動的成功案例。孔子學院以漢語國際推廣為基本任務,積極開展中外人文交流活動,增進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的了解,弘揚中華文化。根據國家漢辦的數據,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球140個國家(地區)共建立512所孔子學院、1073個孔子課堂。目前,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已成為漢語國際教育主導的國家間人文交流重要平臺,同時也構建了中國主導的國際理解教育互動機制。
五、結語
在國際理解教育被提出70多年后,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角度重新思考國際理解教育的時代任務,不僅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而且有利于促進世界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觀下國際理解教育互動是面向中國的素質教育訴求,也是面向人類文明互鑒的人文交流訴求。“中國方案”“中國智慧”“中國力量”將成為國際理解教育互動的示范要素,為國際理解教育增添全新的元素。
參考文獻:
[1]顧明遠.國際理解與比較教育[J].比較教育研究,2005(12):1-3,51.
[2]郭峰.全球化時代大學國際理解教育策略構建[J].教育研究,2012(4):64-69.
[3]王義桅.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與使命[J].學術前沿,2017(12):6-12.
[4]曲星.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基礎[J].求是,2013(4):53-55.
[5]羅伯特·基歐漢,約瑟夫·奈.權利與相互依賴(第三版)[M]. 門洪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6.
[6]許利平.中國與周邊國家的人文交流:路徑與機制[J].新視野,2014(5):119-123.
[7]王曉玲.“周邊命運共同體”構建與人文交流思路的轉換[J].現代國際關系,2015(5):48-55.
[8]董春玲.中美人文交流:“四輪驅動”中美新型大國關系[J].世界知識,2014(16):52-53.
[9]姜英敏.全球化時代我國國際理解教育理論體系構建[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7(1):87-93.
[10]崔希亮.漢語國際教育與人類命運共同體[J].世界漢語教學,2018,32(4):435-441.
編輯 徐玲玲? ?校對 呂伊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