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景峰 徐芳
摘?要:荷蘭著名專家Geert Hofstede通過深入對比分析不同國家的文化觀念提出了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文化價值觀,是價值觀中四個重要維度之一。對于我國來說,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會因為社會的變化而不斷變化。本文以初中生群體文化意識為調查對象,發現初中生不僅普遍具備優秀的個體文化,同時也具有較強的集體意識,在以上研究結果的前提下,深入地分析了初中英語教學的改進方案。
關鍵詞:個體主義;集體主義;文化價值觀;初中英語教學
一、 理論的建立與發展
上世紀初期,西方部分專家開始了有關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文化觀念的研究,而荷蘭著名專家Geert Hofstede的研究得到了普遍的認可,他分別在1966年到1968年和1972年到1978年為IBM公司進行了兩次大范圍的調查,大約有60000名來自56個不同國家的IBM公司員工參與了調查活動。他采用統計學的方法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研究,總結出了價值觀的四個維度,包括: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權利差距、不確定性規避、男性主義與女性主義。另外,在1991年,又將長期定位與短期定位作為一個新的維度加入價值觀當中。Geert Hofstede經過調查發現,中國人的價值觀中集體主義發揮著重要作用。
個體主義價值觀更加重視個體的作用,主要關注的對象是個體的發展過程以及個體目標的實現過程。Hofstede(1991:55)提出:個體主義價值觀支配下的個體并不存在緊密的內在聯系,個體更加關注自身以及家人。擁有個體主義價值觀的人更加重視自我價值的實現,擁有較強的競爭本性,希望自由、公平以及獨立的生活,并不在意他人對自身的評價。而擁有集體主義價值觀的人則更加重視集體的利益,認為集體的利益要高于個人的利益。Hofstede(1991:55)提出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影響下,人們一直接受的教育是要努力與集體達成一致,以集體利益為重,對于自己所在的集體保持忠誠。集體主義人員的努力方向是讓自己與集體中的他人更加相似,希望能夠實現相互依靠、合作共贏、和平相處、減少爭吵的生活。
Morris是最早進行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的研究工作的學者之一,并在1948年進行了中國初中生價值觀的研究。1956年,Morris出版的“Inside China”一書中,明確指出中國人的一個明顯特點是以和諧、以大眾的生活方式作為自己的最高價值取向。1987年,通過深入調查中國的22個地區,Bond發現,儒家的文化思想在中國文化傳承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著名專家Garrott在1985年到1988年擔任英語教師期間,選擇了512名初中生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大部分學生并不崇尚傳統。何信全(2002:203)則認為,儒家的個人,卻非社群主義者所批評之無負擔的自我,當然更不是自利的原子,而是在社群文化脈絡中努力成己,成物,凸顯人性尊嚴,并被視為目的加以尊重的主體。與此同時,江華(2002:260)提出了“新集體主義”的觀點。新集體主義是一種承認個人利益正當性前提下的集體主義,并認為市場條件所要求的人格具有敢于冒險,立足于競爭,要求平等的權利的特征,把價值評判的砝碼向個人本位偏移和傾斜(江華2002:266)。
綜上所述,中國人價值觀中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觀念是由于社會的進步而不斷發展的。
二、 初中生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文化意識現狀調查分析
(一)問卷調查
通過借鑒參考楊國樞(2004:515-525)設計的有關價值觀的調查問卷,筆者設計了15道有關個體主義價值觀的題目以及15道有關集體主義價值觀的題目,共30道測試題目。每道題目的分值為10分,測試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打分,分數越高說明測試者更符合該題目所體現的價值觀取向。測試對象是秦皇島市兩所初中一年級文理科學生,測試學生數量共有90名,為減弱本地文化可能對調查造成干擾,所以以一年級學生為調查對象,共發放90份調查問卷,回收84分,大約有98.8%的學生對調查問題表示認可。對調查數據采取SPSS分析的方法,發現個體主義均值與集體主義均值大小分別是7.1708、6.1242。調查結果說明,初中生價值觀取向更加偏重個體主義價值觀。通過分析研究SPSS的描述性數據分析,研究結論如下:
(二)結論
結論一:初中生傾向和提倡個體主義
通過SPSS分析處理得到的個體主義價值觀的均值中,公平競爭(8.3(此為均值,以下同)),尊重他人同時希望他人尊重自己的隱私(8.9),業績和薪水之間成正相關關系(8.3),成功需要自身的努力(8.6)的觀念受到了初中生的廣泛認可,同時希望自己能夠掌控自己的生活(7.7),質疑權威(7.0),認可能力的作用(7.6)和熱愛有挑戰性的工作(7.8)也得到了初中生的歡迎,同時人們對于金錢在人際關系的作用認可度更低,更愿意使用AA制(7.0),人們更加推崇個體主義觀念還體現在人們隨大眾的觀念逐漸弱化,更加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6.5)。
結論二:初中生價值觀體系將在實現個人價值和關注集體榮譽中尋求平衡
通過SPSS分析處理得到的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均值中,部分和中華傳統文化有關的,包括:和周圍人構建和諧關系(8.5),熱愛家庭,對其他家庭成員負責(7.7),和集體生活當中,更加愿意容忍(7.4),集體和諧重于自身價值實現(6.9),集體利益大于自身利益(6.5)在初中生的日常生活中影響較大,這意味著儒家思想文化仍然是初中生價值觀的基礎,初中生更加愿意和其他人建立和諧友愛的關系。所以,初中生更加愿意使自己與集體達成一致,并且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公平競爭中來實現自身的價值,這也成為初中生價值體系的一個明顯特征。
三、 初中生價值觀現狀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在初中階段,英語方面的教學主要包含語言專業知識和實際交際應用兩大方面,最終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的英語運用水平。在當下的英語教學中,具有一些不合理的傾向,主要表現在兩點,一是英語學習實用主義性質顯著。這里的實用主義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指為得到老師的平時成績高分,為通過期末考試以及得到更多的學分點數而學習;二是指為通過四六級而奮斗。另外英語課學時安排有限,如果學生課前沒有積極性預習,在課堂上是很難有積極性參與課文討論的。從針對初中生群體所作的價值觀調查中,我們可以分析出當下初中生的價值判斷選擇的傾向,初中生群體具有較高的個性化需求,注重通過克服難題來展現自我,同時又渴望獲得他人對自身個性化的認同甚至表揚贊美,初中生的個性化價值觀如果在英語教學中得到充分地利用,將有可能對于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有改善的作用。實際操作將在下文詳細展開:
(一)師生平等,弱化權威,使學生善于思考、敢于質疑
在英語學科的學習中,學生的預習和提問環節具有十分大的作用。在開始某一部分的教學正式開始前,教師可以在帶領學生熟悉陌生詞匯詞組后提出預習任務,并告知學生在接下來的課堂中將會提問的問題,要求學生在正式上新課前完成。在課堂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好提問環節,采用點名和自愿兩種形式,并且注重對學生回答的反饋,合理地提出表揚,以此來使學生獲得學習中的滿足感和被認同感,通過這一機制可以提高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熱情。此外,教師要將自己放在和學生對等的地位上進行溝通,建立亦師亦友的新型師生關系,以此來鼓勵學生與教師溝通的行為并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二)尊重喜好,彰顯個性,鼓勵學生自我展示
舊式的教學中,受到強調的往往是教師的表達,學生的表達受到忽視。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包括學生自身原因,部分學生害怕自身的發言引來的負面評論。當下的英語教師應當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投入充分的重視,應當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對于學生在發言時犯的錯誤應在發言完畢后指出,不應打斷其發言,應當鼓勵對方用英語表達出自身觀點。為了讓學生充分地進行自我展現,可以采用多種形式的表達方式,例如將話劇形式引入free talk環節中,以及辯論賽的發言形式等。就presentation而言,可以將表現形式的選擇權交給學生,提高presentation的趣味性,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與熱情,在討論環節,教師要注重積極評價,注重對學生發言的引導以此來平衡各類觀點的交鋒。通過此類一系列的措施,在英語水平方面,學生的英語運用水平得到提升,在心理方面,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提高,被認同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有利于形成英語學習的良性循環。
(三)積極參與,融于集體,引導學生小組合作
從初中生的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價值觀調查中,可以看出,在張揚個性的同時,初中生同樣希望在集體中與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樂意與他人互幫互助。這一特點與初中生的個性追求并不沖突,基于初中生的集體歸屬需求,教師可以采用小組的形式來促進英語學習。一個小組由幾位同學構成,小組成員之間將在英語學習中互幫互助,協作進行presentation,并互相監測英語知識的掌握。通過小組化的學習形式,在提高學生英語學習效率的同時,還可以拉近學生直接的距離,提高集體的凝聚力,從而促進整個集體英語學習風氣的形成。
四、 結語
總而言之,當下關于初中生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價值觀的研究是值得重視的,其變化和特點對與英語教學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英語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對其有所側重,在對學生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在教學中對其進行引導。本文在數據調查環節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其中的代表性還是存在的,希望在相關方面的調查研究能夠跟進,為提升初中英語教學提供調查數據資料。
參考文獻:
[1]Hofstede G.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 Beverly Hills, CA: Sage,1980.
[2]Hofstede G. National cultures revisited. Behavior Science Research,1983.
[3]Hofstede G. 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 Software of the mind. London: McGraw Hill,1991.
[4]江華.中國文化學[M].山東:石油大學出版社,2002:260-268.
[5]楊國樞.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本土化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燕景峰,徐芳,山東省東營市,山東省東營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