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伯虎
教學觀是指教師對教學的認識或主張。在教學中,教師通常會由這一認識出發,去制訂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教學過程及評價。顯然,教學觀不僅會影響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所采取的態度,還能影響其教學行為,以至于收到不同的教學效果。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正式發布,提出了我國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使得核心素養成為我國當下教育改革的風向標。那么,核心素養的培養在學科教學層面如何落地?筆者認為,厘清核心素養理念下的教學觀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在教學目標的制訂上,要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和整體發展。南京師范大學李藝教授等學者以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建構主義認識論為運思起點,以素養生成為根本追求,提出了支持核心素養培養的學科教學目標的三層結構———學科知識、問題解決、學科思維,即以學科知識為基礎,以問題解決為過程,通過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問題,滲透(所學內容的)特定的學科思維。
第二,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要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并注意個性化和差異性;要關注學習活動的社會性(如項目分工與合作學習);在新知識、新技能學習的依托事例上,要優先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另外,學習的情境性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營造利于學生認知及問題解決的真實學習場域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助于學生建構新知識體系。
第三,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要注重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要注意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可利用網絡平臺、手持通信終端設備等),力求將課堂教學向課前和課后進行有效拓展。筆者認為,課前充分地預設,課中靈活機智地把握生成,有助于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第四,眾所周知,教學評價不僅是檢測教學結果的工具(總結性評價),還是科學預設教學方案的前提(診斷性評價),也是調控課堂教學進程的依據(過程性評價)。因此,教學評價要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主旨,采用多元化、多維度的方式,尤其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展基于大數據平臺的、從“雙基”到問題解決到學科思維的學生學業監控。基于大數據的評價系統不僅可以評價學生,還可以診斷教師教學與學校管理方面出現的問題,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在學科教學層面真正落地。
(作者系江蘇師范大學連云港校區課程與教學論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