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數學活動經驗學范疇,創新型學習場域的構建包括操作技術創新的物理空間、數學思考創新的思維空間和合作交流促進問題解決的關系空間,具體涉及在經歷中感知信息素養、在體驗中領悟交流素養、在探索中獲得合作素養。通過創新學習場域開展深度數學活動,有助于學生提升知行合一的實踐能力,培養高階思維及其背后融合發展與終身發展的內生能力。
【關鍵詞】學習場域創新;深度學習;素養提升;數學活動;物理空間;思維空間;關系空間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6009(2020)09-0007-0源
【作者簡介】孫朝仁,江蘇省蘇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江蘇蘇州,215004)科研員,正高級教師,江蘇省數學特級教師。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了以德為先、全面發展、面向人人、終身學習、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發展、共建共享等八大理念,指出要培養21世紀的現代人,強調培育學生的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公民素養、合作與交流素養、自主發展素養、信息素養等現代化思維素養。這里的知行合一、共建共享、創新能力、合作與交流素養、信息素養都關乎數學活動,都是學習場域創新的外在表征,是數學活動得以深度開展的必要支撐。
學習場域為人才培養提供了必要的理念根基和制度環境。“場域”是社會心理學的概念,是由各種位置之間客觀關系組成的一個網絡或構型。學習場域創新是學習的物理空間、思維空間、關系空間等諸多硬件、軟件有序架構的主觀環境和客觀環境的創新,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認知心理過程,有助于數學活動的深度開展,有助于學習行為主體的共建、共享,有助于從教師“教得好”轉向學生“學得好”。
深度學習是對學習狀態的質性描述,涉及學習的投入程度、思維層次、認知體驗等諸多層面,強調對知識本質的理解和對學習內容的批判性運用,以實現學習遷移和問題解決。數學活動深度開展,是指通過數學活動讓學生在經歷中獲得信息素養,在體驗中獲得交流素養,在探索中獲得合作素養。這些素養的培養離不開創新型學習場域的支持,包括操作技術創新的物理空間、數學思考創新的思維空間和合作交流促進問題解決的關系空間。這些創新學習場域的行為及其行為要素的有序構造,有助于學生提升知行合一的實踐能力,培養高階思維(分析、評價和創造)及其背后融合發展與終身發展的內生能力。
有學者指出,在社會轉型的“外在支持機制”和知識轉型的“內生動力機制”的雙重影響下,學校將朝著知識型和學習型組織的方向演進。無論是知識社會的變遷,還是“學為中心”的學習型課堂的建設,都意味著人即將成為知識社會和學習型課堂中的核心主體。筆者認為,這里的“外在支持機制”就是物理屬性的操作技術創新,如希沃軟件的使用能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操作體驗、現代化操作技術以及空間智慧(畫板技術、變量思想、圖表意識等)。一方面,創新數學活動物理空間的分布形態,使傳統的“做”與現代的“用”有機結合,豐富學生的認知行為,讓學生學有所樂;另一方面,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既獲得知識與技能、積累基本活動經驗,還培養終身發展所需的信息素養,這就是學習場域創新的表現。
數學活動深度開展是知識轉型的支持條件,是知識轉型的“內生動力機制”。就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來說,小學生的形象思維優于抽象思維,這就需要教師運用現代教學手段,更新操作技術,營建直觀的創新型學習場域,讓學生在深度的數學活動中獲得一般的素養(常見的問題解決素養)和不一般的信息素養(通過現代操作技術手段獲得知識信息的素養)。具體來說,學習場域創新需要做好三個層面的工作:一是深度開展數學活動,提升分析和評價能力;二是運用現代操作技術,落實數字化培養能力;三是自主學習,提高信息加工能力,改善物理空間的育人功能,提升內生動力機制的效能。
信息化學習增強了學習場域內主體之間交往的復雜性,為學習場域的時空整合及其共同體的組織治理帶來了沖擊。如教學“數字與信息”時就可以基于操作技術創新設計問題組塊,可以讓學生在經歷中獲得信息素養。具體來說,首先可以讓學生基于身份證號碼進行交流———不同人的身份證號碼會相同嗎?不同的身份證號碼中有相同的部分嗎?身份證號碼中包含了哪些信息?其次,教師可以基于“學籍號問題”進行反問———你覺得學籍號里應該包含哪些信息?請你給今年入學的一位新生設計學籍號;再次,讓學生基于“怎樣設計學籍號更為合理”的話題進行交流;最后,展示“我們學校的學籍號”。從建構的視角來說,詮釋信息的加工過程是一個積極尋找理解的過程,是學習者選擇、組織和整合信息的過程,強調知識是個體通過主動的內部加工而進行的意義建構。“交流身份證號寅設計學籍號寅合理性的討論寅呈現樣例”就是深度開展數學活動、落實分析和評價能力的行為載體。在希沃環境下同頻傳輸身份證號碼、學籍號的設計規則,“設計寅討論寅樣例”就是自主學習的表現形式,是落實物理空間的育人功能的具體表現,進而能反哺數學活動的深度開展。
數學思考本身就是一種空間思維,有助于學生在深度開展的數學活動中學會獨立思考,體會數學的基本思想和思維方式。思維空間創新是學習場域創新的一種行為,關乎時間和空間的統合,關乎思維硬件和思維軟件體系的融通,能讓學生在深度的活動體驗中習得交流素養。事實上,具體在場的東西已不是構建場域的主導因素,恰恰是隱藏在場所“可見的外觀”背后的空間的伸延關系決定著它的特性。如我們在使用希沃白板展示數學活動“大思考,小動筆”時,就不在于展示動畫,不在于獲得活動結論,而在于讓學生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體驗;在交流中領悟,在領悟中交流,進而提升交流素養和數學思考的彈性空間。這樣就增加了學習場域內主體之間交往的復雜性和場域建構的難度,同時讓學生在思維交流中獲得深度評價的能力,這也是一種數學思考的創新行為,有助于學生獲得現代化的思維方式。
在學習場域建構范疇,深度開展數學活動至少包括三個層面的體驗:一是體驗活動,實現知覺學習目標;二是體驗思維,有助于高階思維的產生;三是體驗深度思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交流素養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思維交流,在數學活動中落實“怎么做”;二是言語交流,在數學表征行為中落實“為什么做”;三是反思交流,在思維反觀活動中落實“做得怎么樣”。這些交流素養的培養過程有助于學生獲得深度體驗,即在思考中學會思考,這就是學習場域得以創新的具體表現。正如美國教育家布盧姆所言:“教育是選擇適合兒童的教育,而不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兒童。”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依據學生的思維現實、學科事實和已有經驗創設問題組塊,布置思維空間,讓學生獲得最好的知識理解和最大化的能力發展,這就是適合學生的教育。當然,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場依存性”和“場獨立性”特征。因此,“班級學習場”的創建應該具有兼容性,讓具有不同認知特征的學生都能獲得應有的交流素養,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豐富多彩的認知體驗,提升數學思考的質量和速度,這就是數學思考創新的價值尺度和思維走向。
如教學“我們認識的數”,首先引導學生“猜蠶豆粒數”,教師抓了滿滿一把蠶豆:請同學們猜一猜,大約有多少粒蠶豆?究竟有多少粒呢?我們應該數一數。大家同樣抓了一把蠶豆,為什么有的人抓得多,有的人抓得少呢?(蠶豆有大有小,手有大有小);其次是“猜花生米粒數”,教師:每位同學抓一大把花生米放在桌上,先猜一猜大約有多少粒,再數一數。為什么一把花生米比一把蠶豆的粒數多?最后是“猜黃豆粒數”。教師:如果讓你抓一把黃豆,你能估計出大約有多少粒嗎?為什么比花生米多呢?驗證:每位同學抓一大把黃豆,數一數,一共有多少粒?教師總結:事實上,同學們的“猜”就是估計,這是一項本領,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估計。“猜蠶豆粒數寅猜花生米粒數寅猜黃豆粒數”是數學活動深度開展的思維載體,有助于學生發展交流素養;“抓寅猜寅數寅驗證寅歸納寅關聯”是數學思考創新的行為載體,有助于學生思維空間的共建、共享,有助于學生在思維交流中獲得深度思考,從而使其數學活動背后的數學思考更加豐富。
依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2011年版課標),問題解決包括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其中,提出問題是問題解決創新的表現形式,是數學創造的起點。在數學活動深度開展的關系空間,好的問題解決可以讓學生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是培養學生合作素養的執行載體。如在帶領學生認識數的過程中,“抓寅猜寅數寅驗證寅歸納寅關聯”就是在引導學生獲得數學抽象的基本方法及其背后的合作素養。換言之,創新型問題解決一方面豐富了學習場域的思維含量(觀察寅猜想寅探索),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合作思考中反哺“認知場域”的信息傳遞(比較評價寅歸納概括寅聯系生活)。另外,數學活動的深度開展又為問題解決提供了關系空間,有助于學生體驗問題解決方法的多樣性,發展創新意識,形成評價和反思意識,這就是問題解決創新的本質所在。“學習實驗室”就是學習型基礎設施方面的創新,它是學習共同體交流、探索、改善自己心智模式的演練場。其中,學習過程就是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系列活動構成的,能讓學生在問題交流過程中獲得交流素養。
2011年版課標要求,在第一學段(1~3年級)“綜合與實踐”領域,要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體驗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的過程,獲得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這就使得教師必須構建適合學生認知發展的問題解決關系場,從教數學轉向教生活,進而獲得探索的方法、探索的能力及其背后隱性的提出問題的能力,達成學會學習的目標。同時,實踐活動作為數學活動的一種實踐形式,是學生聯系數學與生活的一種學習場域。其中,思維演進、信息能力、問題組塊、合作操作模型的有序呈現,落實了由解決問題轉向提出問題的就緒狀態,旨在讓學生獲得現代思維的交流素養。基于這一認識,提出問題成為學生在認知場域探索的熱詞,成為學生創新意識形成的標志。為此,基于問題解決的關系空間場域創新,深度開展數學活動必須做好三個層面的工作:一是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奠定學生的創新基礎;二是獨立思考和學會思考,形成探索的創新核心;三是歸納概括得到猜想和規律并加以驗證,鋪設學生思維創新的關系空間。
如一教師教學“運動與身體的變化”時,就是通過構建問題解決關系空間,讓學生在探索活動的和諧氛圍中“有話可說”:一是基于發現并提出問題,讓學生說說每次參加體育運動后自己的身體會有哪些變化,脈搏為什么會加快;二是基于運動引起脈搏加快的問題展開討論———你的脈搏在運動后是怎樣變化的?全組同學的脈搏又是怎樣變化的?你從實驗中還能知道些什么或想到些什么?三是基于其他運動引起的脈搏變化探討———在實驗探索中,我們發現運動可以使脈搏加快,那么相同的時間進行不同的運動,脈搏變化的情況會有不同嗎?如果說“體育運動寅脈搏運動”是提出問題的表現形式,“運動現象寅脈搏加快寅個體脈搏變化寅群體脈搏變化”是獨立思考和學會思考的表現形式,“相同時間寅不同運動寅脈搏變化形態”就是歸納概括得到規律并加以驗證的可靠關系空間,能讓學生獲得系統知識和整體結構,這就是問題解決促進數學活動深度開展的“重要他人”,有助于提升學生知行合一的實踐能力。
[1]劉靜,胡仁東.場域論視角下大學生學習自由的缺失與回歸[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21-23.
[2]康淑敏.基于學科素養培育的深度學習研究[J].教育研究,2016(7):111-118.
[3]曾東升.論教師學習場域的構建[J].教育導刊,2014(2):10-12.
[4]娜仁高娃,柳海民.基礎教育“學習場域”的構建設想與反思[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136-140.
[5]裴淼,朱旭東,毛菊.論學校場域下教師學習數字實驗室的構建[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6(1):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