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沐
在新課標理念下,廣大語文教師已經充分認識到朗讀的重要性。朗讀成為小學生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重難點,特別是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講,朗讀過程中出現的生字生詞,對課文朗讀提不起興趣,不知道該怎么投入感情,這些都成了他們朗讀路上的攔路虎。筆者結合多年語文教學經驗,通過對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進行分析,探尋突破朗讀教學難題的關鍵點。
低年級朗讀教學中存在的困難
低年級小學生字詞掌握較少 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字詞是他們進行朗讀的一座大山,尤其是一年級學生還不能熟練地使用字典、詞典,孩子愛玩的天性,加上不認識的字詞,導致一些學生在朗讀中出現跳字、漏字、錯字現象。
低年級小學生朗讀興趣不高 對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因為文字的抽象性,不像漫畫書和動畫片一樣,聲色畫俱佳;加上一些課文不是故事類的,沒有什么情節,學生就更沒有興趣了;朗讀起來就漫不經心。
朗讀的效果不佳 新課標對小學語文朗讀的要求是:“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多數同學可以正確流利地朗讀出來,但如果要求投入感情,就非常困難了,多數同學只能一字一句地念出來,由于沒有感情的投入,朗讀也失去了靈魂。
因此,要多方共同努力,有針對性地解決低年級朗讀教學中存在的困難,提升低年級學生朗讀能力。
教師要做朗讀教學的引路人
提升教師自身朗讀能力 對低年級學生來說,教師是他們航行的明燈,教師自身具有高超的朗讀能力,對學生就有很好的引領示范作用。這首先要求教師普通話說得好,沒有明顯的發音瑕疵,更重要的是教師對于文本的理解,不僅要深刻地理解課文,而且要朗讀出來,給學生起到示范作用。教師是學生的榜樣,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聽著老師朗讀如同沐浴和煦春風,自然沉醉其中,潛移默化中提升朗讀能力。
合理安排課堂內容 現階段多數課堂以老師講、學生聽為主,受此影響,課堂上教師主要講解字詞句,很少讓學生朗讀,而是將朗讀放在自習課上,使得整個課堂成了老師對課文的剪裁課,將課文分解成字詞句,有時候一篇課文上完,學生還沒明白這篇課文到底講的是什么。這種傳統的“滿堂灌”的方式,往往導致學生最后只是學會了幾個生字生詞,而教師對學生個人的朗讀水平、朗讀能力知道的并不準確。在新課標下,要求以學生為本,低年級朗讀不能以單純的講解來進行,而應該鼓勵學生進行實踐,只有通過朗讀本身,才能最終提高朗讀能力。
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在課文《荷葉圓圓》中,有“臉蛋兒”一詞。有次課堂教學中,筆者請一位學生朗讀。該生對于兒化音的發音不準確,重復幾次后仍然不能準確發聲,他臉漲得通紅,不敢再朗讀。有的同學也開始偷笑他。此時,如果再進行批評,那么學生的自尊心肯定會受到傷害。這時候筆者告訴學生,自己對“n和l”的發音一直到上大學才分清楚,總是把“女子”說成“驢子”。這樣,一個小笑話,化解了尷尬的氣氛,該同學也終于鼓起勇氣完成了后面的朗讀。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多數都是比較感性的。很多同學在朗讀時會遇到“攔路虎”,也可能會犯錯誤。這時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受到尊重和鼓勵的學生為了給老師留下好印象,也會努力地學習表現,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重視朗讀,養成習慣
重視朗讀 小學低年級階段是語文學習的重要階段,朗讀不僅是鞏固知識,理解文章,更是自我表達的一種方式。所謂“聽說讀寫”,讀也是表達的重要方式之一。朗讀可以更好地開發學生的大腦,提升學生對語言藝術的審美能力,從而產生愉悅身心、釋放壓力的作用。比如,央視的《朗讀者》欄目會聚了大量的學者名家,他們都在身體力行地推行朗讀這一方式,用朗讀提升生命的質量。
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在每天早上晨讀時,學生端正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開始一天的學習。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晨讀是他們識字記詞的大好時機。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朗讀,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攻克課文中的生字生詞,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且會讓他們的語文學習更有自信。隨著年齡的增長,字詞也不再是晨讀的關鍵,小學生可以利用晨讀來感受書本的魅力。例如,小學一年級下冊第一課是《柳樹醒了》,第二課是《春雨的色彩》,課文編排非常走心。小學生在教室里朗讀著課文,看著眼前的美景,自然可以感受到春日的美麗,表達出內心的欣喜。這種情景交融,讓學生不僅學到知識,也提升了欣賞自然的能力,化成自己內心深處的一絲美好。
結束語
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對小學低年級學生而言,朗讀是他們必須攻克的難關,從字詞句開始到逐漸掌握朗讀技巧,養成朗讀習慣,最后形成自己獨特的朗讀氣質。要讓朗讀成為學生一生的能量場。作為小學生語文學習的引路人,小學語文教師應當不斷提升自我,為學生樹立榜樣,利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特別是網絡多媒體的穿插運用,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生活,讓學生愛上朗讀,愿意朗讀。同時,小學生也應該明白朗讀的重要性,有克難攻堅的決心,培養良好的朗讀習慣。師生的共同努力,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和培養插上一雙有力的翅膀。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丁堰鎮丁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