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艷 王嫻嫻


[摘要] 目的 探討住院分娩助產的最佳護理管理模式與效果。方法 隨機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該院收治的122例住院分娩助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時間將分娩產婦分為兩組,每組61例。對照組61例分娩產婦應用傳統全程陪產護理,觀察組61例分娩產婦應用分類護理模式,對比兩組分娩產婦的難產率、新生兒APgar評分。結果 觀察組61例產婦的難產率低于對照組產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61例產婦的新生兒APgar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住院分娩助產產婦應用分類護理管理模式,難產率最低,新生兒APgar評分越高。
[關鍵詞] 住院分娩;助產;護理管理模式;分類護理模式;全程陪產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20)01(a)-0016-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best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and effect of midwifery in hospital. Methods A total of 122 hospitalized midwifery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7 to December 2018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study subjects. The mother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time of admission, with 61 in each group. In the control group, 61 cases of childbirth women were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full-time paternity care, an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61 cases of childbirth women were treated with classified care. Results The dystocia of the 61 wome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neonatal APgar score of 61 maternal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Classified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is adopted for midwives in hospital delivery. The dystocia rate is the lowest and the APgar score of the newborn is higher.
[Key words] Institutional delivery; Midwifery; Nursing management model; Classified nursing model; Full-course paternity nursing
分娩是一個自然、正常的生理過程,產婦以及胎兒均有一定的分娩適應能力,但難產也是常見情況。產婦在分娩過程中消耗大量體力,胎兒遲遲沒有分娩出來,為了確保產婦與胎兒的安全,此時給予分娩助產是必須的[1]。為了進一步提高產婦分娩質量,該文隨機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該院收治的122例住院分娩助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了分類護理模式與傳統全程陪產護理在住院分娩助產產婦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該院收治的122例住院分娩助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時間將分娩產婦分為兩組,每組61例。對照組產婦最大年齡34歲,最小年齡20歲,平均年齡為(27.36±3.28)歲;孕周在36~41周,平均孕周(38.3±1.8)周;初產婦41例,經產婦20例。觀察組產婦最大年齡36歲,最小年齡20歲,平均年齡為(28.45±3.57)歲;孕周在36~40周,平均孕周為(38.1±1.3)周;初產婦38例,經產婦23例。對比兩組分娩助產產婦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61例分娩產婦應用傳統全程陪產護理,助產護士全程陪伴產婦分娩,分娩期間指導產婦呼吸、用力等。
觀察組61例分娩產婦應用分類護理模式,根據產婦分娩方式的不同分為3類(自然分娩、有可能自然分娩、剖宮產),并針對產婦分類給予特定的陪產護理,詳細標準如下。
①根據產婦個人意愿進行分類:根據產婦自己的要求,在對產婦有利的情況下,醫生、護士必須充分尊重每一位分娩產婦的意愿,尊重產婦自己的選擇。若可自然分娩產婦要求進行剖腹產,在可自然分娩產婦與家屬意愿一致,均要求剖腹產的情況下[2]。醫護人員應該尊重產婦、家屬的選擇。若產婦要求保護會陰部,則剖腹產產婦則要求擇期生產、產婦難以順產要求剖腹但家屬要求自然分娩時,醫護人員需要拒絕那些不合理的、會損傷母嬰健康的要求,準確分析利弊,做好相關解釋工作,以母嬰生命安全為重。
②根據醫院所提供的服務類型進行分類:這一項分類主要針對醫院的分娩服務,將婦產科分娩室中的醫師、護士按照技能水平、臨床經驗進行分類,分為主診、普通兩種,主診醫師、護士需要全權負責評估產婦自然分娩可能性,并在產婦自然分娩或剖宮產期間全程陪伴在產婦左右[3]。而普通醫師及護士則主要負責產婦陪產護理。
③根據產婦經濟水平分類:該項分類處于對分娩產婦的經濟水平考慮,對那些經濟水平差的產婦給予最基本的助產服務,只做必要的檢查,鼓勵產婦盡量自然分娩,縮短產后觀察時間。若需要胎心監護與給藥,盡量使用價格低廉、免費的[4]。尤其是那些經濟特別困難的產婦,醫護人員可以上報院長,在院長同意后給予免費分娩。對于那些經濟水平好的產婦,可以為她們提供單人間,無痛分娩,母嬰同室以及家屬陪產等服務,分娩時盡可能滿足產婦需求[5]。
1.3? 觀察指標
兩組分娩產婦的難產率、新生兒APgar評分(統計歸納新生兒APgar評分,并求出平均分)。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難產率
觀察組有61例產婦,其中順產產婦58例,難產產婦3例,轉剖宮產后順利分娩。對照組有61例產婦,其中順產產婦43例,難產產婦18例,轉剖宮產后順利分娩。觀察組的難產率明顯小于對照組的難產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新生兒APgar評分
觀察組61例產婦分娩出61例新生兒,其中APgar評分9分及以上新生兒33例,APgar評分8分新生兒有26例,2例新生兒的APgar評分在8分以下。對照組61例產婦分娩出61例新生兒,其中APgar評分9分及以上新生兒21例,APgar評分8分新生兒有26例,14例新生兒的APgar評分在8分以下。觀察組61例產婦的新生兒APgar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分娩是一個動態過程,產婦在分娩過程中,容易受到多種因素(產道、產力、胎兒、家屬等)的影響,引發嚴重的負面情緒,繼而影響產婦的分娩結局。而有關研究指出,產婦的負面情緒能夠影響催產素效果,繼而導致產婦分娩出現不良現象[6-9]。正規產婦服務在產婦分娩過程中起到重要價值,通過指導產婦呼吸、在產婦宮縮期間給予有效按摩,指導產婦采取合適、舒適、助產體位,指導產婦放松精神、放松身心等均能夠促進產婦自然分娩,改善產婦的不良情緒[10]。
但是,近年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為了提高婦產科分娩室服務質量,婦產科進行相應的重大改革,引入了分類分娩護理模式。分類護理能夠對產婦進行風險評估,根據產婦意愿進行分類,從而為產婦提供不同的、具有針對性的服務,確保服務價格符合產婦的心理預期,保證產婦的護理滿意度[11]。同時,在為產婦服務期間,要充分考到產婦的分娩風險,分娩意愿。為產婦提供最符合其需求與其實際情況的服務,才能夠從根本上提升產婦的服務滿意度程度,才能最大程度上地避免護患矛盾、醫患矛盾、醫患糾紛,才能夠確保醫療機構的名聲,不斷提升醫院競爭實力[12]。分類護理模式是一種創新的護理方案,也是一個風險預防護理模式,應用該方案的前提是能夠準確分析產婦的心理意愿以及產婦的實際情況,以科研結論為基礎,從而為產婦提供針對性服務,能夠避免產婦或產婦家屬產生“醫院亂收費”“住院花費過多,醫院坑人”等思想,同時能夠明確每一位分娩室醫護人員的崗位內容,確保分娩服務更具科學性與合理性,能夠確保分娩服務的質量與效率。
綜上所述,在住院分娩助產產婦中應用分類分娩護理模式,可以提升分娩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 張紅梅,張麗莎,呂丹丹,等.助產護理對高齡產婦分娩結局的影響觀察[J].中國傷殘醫學,2016,24(5):183-184.
[2]? 李雪蓮.住院分娩助產的最佳護理管理模式研究[J].醫療裝備,2016,29(2):198-199.
[3]? 吳永霞,劉煥年.分娩活躍期產婦應用分娩球助產的效果觀察[J].護理管理雜志,2015,15(4):297-298.
[4]? 陳小鳳,李金果,喻曉燕,等.氣囊仿生助產技術在產科分娩中的臨床應用[J].華夏醫學,2016,29(5):69-72.
[5]? 鄧軍燕,姚楚娟,張慧敏,等.氣囊仿生助產術聯合自由體位對分娩結局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14(15):60-62.
[6]? 趙梅.護理臨床路徑在陰道產鉗助產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7,11(21):174-175.
[7]? 賴志燕.助產護理干預對高齡產婦分娩方式及產程的影響分析[J].白求恩醫學雜志,2016,26(2):257-259.
[8]? 馬海燕,秦秀妹,黃靜.氣囊仿生助產術在初產婦足月頭位分娩中的應用觀察[J].當代醫學,2017,23(30):68-70.
[9]? 田丹.住院分娩助產的最佳護理管理模式研究[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8(1):135-136.
[10]? 韋飛飛,湯晶玉.助產護理干預在高齡產婦分娩中的臨床應用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7,21(12):1492-1493.
[11]? 黃蓉,侯燕文,萬宏偉,等.助產士主導的“溫柔生產”集束化模式對自然分娩影響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5,31(20):1483-1486.
[12]? 伏裕,魏煒.在圍產期由助產士對孕產婦進行全面護理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6,14(8):67-69.
(收稿日期:2019-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