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朝慶



【摘 要】在中國傳統民歌的傳唱過程中,我們常常將傳統曲調填入新詞演唱。反之,也可以將經典的唱句填入新的曲調,這一方法也更好地實現了中國傳統民歌的傳播。本文以說明為主,舉例不同地區的三個版本的《櫻桃好吃樹難栽》以及其他傳統民歌歌詞的移植問題,對民歌歌詞移植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傳統;民歌;歌詞;曲調;傳播
中圖分類號:J614.9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8-0045-03
中國傳統民歌指的是產生于日常生活場合,由民間百姓口耳相傳,具有實用性和娛樂性的歌曲。在傳統民歌的傳唱過程中,我們經常為一些好的曲調填上新詞演唱,我們把這種現象叫“舊瓶裝新酒”。如:安徽民歌《八段錦》的曲調被填上《八月桂花遍地開》的詞后,就成為一首群眾喜愛的經典歌曲;又如:安徽的《鳳陽歌》傳入山東、河南、陜西、云南等省的戲曲和曲藝中,有的被填上新詞,得以廣泛傳唱。反之,一些好的歌詞也會被填入各種曲調中演唱,如《櫻桃好吃樹難栽》這一曲的歌詞,可以在山西的“信天游”、云南的“花兒”里見到,還包括了山東民歌與安徽民歌。這些民歌的歌詞幾乎大同小異,都以“櫻桃好吃樹難栽”這一經典句而展開。
同一內容的詞被填入不同的曲調中,由于風格各異,也各顯千秋。以下筆者以山東聊城、安徽肥東和安徽和縣的三首《櫻桃好吃樹難栽》為例做簡要分析。
一、流行在山東聊城的秧歌《櫻桃好吃樹難栽》
山東的“秧歌”是一種舞蹈體裁,也就是人們經常看到的“扭秧歌”。演員腰間系一根彩綢,手抓著彩綢的兩端,扭動著各種舞步。在舞蹈的同時唱的民歌叫“唱秧歌”,這是屬于“舞歌”類的民歌。
二、流行在安徽肥東的門歌《櫻桃好吃樹難栽》
這是流行在肥東的一首“門歌”,所謂“門歌”就是沿門乞討時演唱的歌曲。乞討者為了取得施主們的歡心,唱一些喜歌,在江淮地區稱這類歌曲為“門歌”。這些歌的曲調一般來自當地的民間小調,這是屬于“風俗歌”類的民歌。
三、流行在安徽和縣的秧歌《櫻桃好吃樹難栽》
以上是安徽和縣的一首“秧歌”,它與前文提及的東北“扭秧歌”有所區別。安徽這一魚米之鄉,以水稻作為主要農作物,農民們把在秧田里插秧、薅草等勞動時唱的歌,統稱為“秧歌”,屬于“田歌”類的民歌。而山東的“扭秧歌”則屬于“舞歌”類的民歌。
以上三首民歌都圍繞著“只有辛勤的勞動,才能換來幸福的生活”這一帶有勵志性主題的歌詞展開,并且都用“櫻桃好吃樹難栽”作為點睛的主題句。而這首歌詞的發源地與原作者,如今都無從查考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傳統民歌的交流中,它已被移植到全國各地的不同曲調中。在移植后,各地的詞雖然略有不同,但確實源出一曲,只是因曲調的變化而產生了差別。例如以上山東聊城的《櫻桃好吃樹難栽》作為一首“舞歌”,因此考慮到舞者的步伐,旋律流暢、歡快,也給人以喜氣洋洋的感覺;安徽肥東的《櫻桃好吃樹難栽》作為一首“門歌”,因此帶有較強的說唱性;安徽和縣的《櫻桃好吃樹難栽》作為農民在秧田勞動時演唱的歌曲,演唱時有領有合,氣勢宏偉,如同勞動號子的風格,和前兩首民歌的情緒截然不同。
相反,我們會把其他民歌的歌詞移植到新的民歌中。如: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經過了文化大革命,結束了對民歌的禁錮,各地人們開始整理和演唱一些民歌。當時安徽省文化廳組織各地音樂工作者選編一本“安徽民歌集”。以下是安慶地區宿松縣的一首民歌《不夠再來添》,
這首歌的旋律優美、深情,歌詞樸實,情意真切,聽起來蕩氣回腸,將女子對情郎哥的愛戀之心體現得淋漓盡致。該民歌也被地方戲“文南詞”吸收為唱段,名為《大倒貼》。在以男權為主的舊社會,男人玩弄女人拋撒金錢理所應當;相反女人給自己心愛的男人錢則不尋常,俗稱“倒貼”,大部分人都理解為當時的妓女給心儀的嫖客錢為“倒貼”。
在選編“安徽民歌集”時,人們就想把這首民歌編撰進來。但由于剛剛結束文革,人們的思想剛剛得以解放,雖然可以將一些愛情題材歌曲搬上舞臺,而要把《大倒貼》選編入“安徽民歌集”,還是有所顧忌。因此,該歌的記錄者陶演想到他記錄的另一首安慶民歌《田寬路窄怎讓開》。
這是一首反映青年男女愛情的山歌。陶演把歌詞稍做修改后,移植到《不夠再來添》的曲調中,成為一首全新的歌曲《田埂小路》。
《田埂小路》由于進行了歌詞的移植,改變了原來歌曲《不夠再來添》的陳舊面貌,描述了一個姑娘在眾目睽睽的集體勞動中,大膽地和她的阿哥手拉手并假裝拔繡鞋,送他一根絲腰帶的模樣,表現了一個聰明、機智的農村姑娘熱情似火的愛情生活。此歌一經演出深受群眾歡迎,隨后還被錄制成唱片,成為一首廣為流傳的民歌。
綜上,可以看出民歌的歌詞與曲調是相互依存的。歌詞在演唱與傳播中發展,而曲調也會因歌詞的改變而有所變化。由于民歌沒有版權問題,每個演唱者都可能按照自己的愛好改編,包括曲調和歌詞,且不論改編的成功與否。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傳統民歌總會隨著時代而經歷數次變遷,許多民歌幾乎經過無數次改編,而每一次改編都融入了人們的智慧,也體現了時代的風貌與思考,因此民歌也是廣大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