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紫微
【摘 要】“和聲學”是作曲專業技術理論的必修課程,也是一門音樂基礎理論課程。主要學習和研究西方多聲音樂中的和弦結構與和弦流動狀態以及多聲音樂語言與風格運用的規律和邏輯。課程的開設使學生掌握古典和聲學的基本理論,認識和了解多聲音樂在作品中的應用及發展規律。以前的和聲學習,側重學生的書寫能力,熟練掌握四部和聲寫作規律、和弦重復音、連接法的運用、正確的和聲進行;但是隨著教育新理念的展開,強調實踐教學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所以在此課程中會開始思考如何把理論向實踐進行轉化的方法以及教學模式的創新。
【關鍵詞】和聲;藝術實踐;鍵盤和聲;創新——實踐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8-0148-01
一、《和聲》理論課程開設狀況
“和聲學”是作曲專業技術理論的必修課程,也是一門音樂基礎理論課程。主要學習和研究西方多聲音樂中的和弦結構與和弦流動狀態以及多聲音樂語言與風格運用的規律和邏輯。課程的開設使學生掌握古典和聲學的基本理論,認識和了解多聲音樂在作品中的應用及發展規律,樹立學生在音樂演奏、演唱等過程中的多聲思維和較高的演釋力和鑒賞力,培養學生對音樂作品中的和聲現象的分析力與理解力,以便能更充分地發揮自己本專業的能力。
在傳統的《和聲》課程學習中,只側重學生的四部和聲書寫能力,要求掌握四部和聲寫作規律、和弦重復音、連接法的運用、正確的和聲進行;但是隨著教育新理念的展開,強調實踐教學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所以在此課程中會開始思考如何把理論向實踐進行轉化的方法以及教學模式的創新,雖然屬于一直探索及研究階段,但是教學成果的多樣性變化絕對是顯而易見的。
二、《和聲》理論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創新——實踐型”手法
(一)教學理念的創新
作為音樂專業的學生,“基本樂理”“和聲學”課程是專業基礎理論課,課程的開設學期也是根據課程難易程度所安排的,傳統的課程因為以講授及練習為主,難免會顯得枯燥、乏味,并且知識點難度較大,部分學生掌握困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在新的教學理念的創新中,會重新定義課程的安排,務必使學生認識和了解多聲音樂在作品中的應用及發展規律,樹立學生在音樂演奏、演唱等過程中的多聲思維和較高的演釋力和鑒賞力。
(二)教學模式的創新
增強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例如,增加鍵盤操作能力,在這些知識點的講授過程中,每章每節都要將四部和聲轉換成鍵盤和聲,也就是把上三聲部寫在一起,用右手彈奏,左手彈奏低聲部,以及其他一些演奏形式。經過和聲學知識與鍵盤的結合后,深入體會和聲學的價值與內涵,利于今后的鋼琴伴奏的原譜寫作,以及鋼琴演奏時的作品分析等方面。
在音樂院校、師范類音樂系中關于音樂專業課程的開設,都有一定的特殊性,是以小組或者單個學生為授課形式,《和聲》屬于理論課,所以是以班級授課的形式呈現的,可以建議開設小組課,真正地進行操作訓練。
采用不同的藝術體驗活動來進行和聲作業的展示,打破了傳統的書寫作業為主,使學生以不同的專業形式按照不同的組別進行展示,可出現合唱型作業展示、器樂型樂器展示以及樂器加人聲等,藝術體裁無限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教學效果最大化。
(三)教學過程中的“創新——實踐型”教學法實施
為了《和聲》改革課程順利進行,必須加強和聲學基礎知識的學習,但是和聲學課程理論性比較強,知識點復雜,需要通過大量的書寫訓練來達到知識點的鞏固;并且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鍵盤彈奏能力,課程的設定要求任課教師必須有過硬的彈奏水平,清晰的和聲知識點思路,簡單實用的示范或其他示范的形式來指導學生進行課程的學習,達到學習的目的。
突出藝術實踐中音樂學習重要性,以及關于音樂教學的要求,音樂教學過程就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而“注重音樂實踐”的基本理念強調的是音樂課的過程就是音樂實踐過程。對于課程的實踐學習,是在熟練掌握專業基礎理論課的同時,又具備了一定的鍵盤彈奏能力,那么新課程的設置則是把兩者相連接起來,通過和聲的理論知識學習,又可以感受到和聲學的另一個方面,并且更能與實際生活接軌,進行簡單的歌曲和聲編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三、《和聲》理論課程的改革意義
教學改革,多增加高校音樂專業教育教學的交流、師資互訪,增加合作交流機會,掌握最新教育動態,在教育理念、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評價機制、教材修訂等方面,都盡量接近現代教育發展的基本理念。《和聲》課程的開設是學生掌握新的專業技能,加強學生在鍵盤彈奏能力上的培養,更好地進行專業學習,掌握專業技能,實現專業展示。以培養全面綜合性人才為目標,加強教育的深化與改革,培養學生更深層次的藝術水平,擴大就業前景。
參考文獻:
[1]伊·斯波索賓等合著.和聲學教程,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年1月.
[2]孫維權編著.從迷人的音樂中感受和聲的魅力,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年5月.
[3]楊通八編著.和聲分析教程,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