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霞
【摘要】古詩、古詞這兩顆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最璀璨的明珠,以凝練的語言,深邃的意境,真摯的情感,倍受人們的喜愛,如何讓這份民族文化瑰寶為學生所接受?如何拉近古詩詞與現代生活的距離?古詩詞的教學難度無疑比教學現代漢語寫成的詩文要大的多,傾盆大雨式的題解、填鴨注入式的串講……使古詩詞教學常常走入誤區。教材中編入了那么多令人叫絕、千古傳誦的經典古詩,然而在學生眼中卻如過眼云煙。因為他們沒有從古詩教學中體悟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感受到民族文字的精妙,沒有想到要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從古詩中體悟的真實意境。沒有情感,何談滋養?要想繼承和發展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我覺得在古詩的教學中還得從讀寫結合開始。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讀寫結合
一、感悟詩意
新課程標準指出:誦讀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體驗情感,領悟內容,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如此循序漸進的誦讀,必須先了解詩句的表面意思。而要了解詩句的表面意思又非得考慮到為“寫”做鋪墊的環節。
二、入境誦讀
(一)誦讀再現古詩情境
教師在指導朗讀時,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讓那畫面浮現于腦海之中;也可以通過教師的范讀,輔佐于形象、生動的肢體語言,讓學生仔細觀察,從而使學生能較快地進入到那悠遠的詩境當中。
比如在教《游園不值》這首古詩時,在學生讀懂詩意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扮演葉紹翁,來體會詩中的意境,同時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學生們一定熱烈討論,積極參與,也一定會得出:“小扣”應是先輕再略重、先慢在快一點敲:篤、篤、篤、篤,篤篤篤篤!噠噠噠噠!“憐”應是輕手輕腳、小心翼翼,眼睛盯著地面(怕踩壞了地上的“蒼苔”)。如此,學生在表演中體會詩歌鮮明生動的形象,體會真切感人的情景和耐人尋味的哲理。同時,通過對表演者動作、神態等方面的觀察,學生自然就能將這首詩寫成一篇有血有肉的記敘文了。
(二)結合生活經驗,走進詩人內心
葉圣陶曾說過:“單憑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真切的語感,唯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一點一滴積聚起來,積聚的越多,了解就越深切。”
在古詩教學中,我們也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來教學,縮短學生與作品之間的距離。劉國正在《讀詩答問》中指出“內容過深或情感過于隔膜、學生完全不理解的”作品不要選為學生學習的內容。“讓學生讀舊詩”(指古體詩)“固然不能要求他們都理解,卻也不能象舊時私塾中讀蒙書那樣,完全不要求理解。因此,我們要盡量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要忽略這點而使詩歌教學陷入艱難晦澀的地步。只有走進詩人的內心,才能使學生的作文與古詩保持一致的基調。比如教學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表達的是一種做客他鄉,感到孤獨無親,更加思念自己親人的感受。小學生由于年紀關系,尚未經歷過類似情景,教師就轉移對象,引導學生體驗自己遠離父母到親戚家時間較長時的那種感受,從間接體驗中產生語感。
三、讀寫結合成美文
學生學習的文本教材是讀寫結合的平臺,師生互動的閱讀教學是讀寫結合的基礎,學生的習作訓練(包括老師的下水文)是讀寫結合的階段目標。在現代白話文教學中,它是一節課的靈魂,是體現語文教學知行統一的根本。在古詩的教學中,這一理念同樣適用。我們認識到古詩對提升學生寫作水平的獨特功能。
(一)讀寫結合,詩為我用
在古詩教學中,有機地滲透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在欣賞古典詩詞的同時,吸收其精華,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寫作能力,促進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提高。
蘇軾的古詩《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看,不就是觀察嗎?我們反復誦讀這兩句詩,讓學生悟到它正是講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橫、側、遠、近、高、低”,觀察要有順序,這就是觀察的順序。觀察時有順序,寫作才有條理。“各不同”是變幻多姿的廬山的特點吧。觀察要抓住特點,這樣才能做到寫什么像什么,避免“千人一面”和“千篇一律”。
(二)小中見大,布局謀篇
形象性是詩歌的審美特征。思維的形象性是指思維通過形象表現出來。如南宋詩人葉紹翁的《游園不值》也是一首形象性很強的古詩。游園未遇主人,“小扣柴扉久不開”。如果正逢主人在家,且主人欣然應允,得以入園觀景,呈現在詩人眼前的會是一番什么景色?請同學以《游園》為體寫一篇記敘文,注意按一定的順序寫,抓住重點景物寫具體。這樣既鞏固了寫作知識,又培養了思維的創造性。詩人以“一枝紅杏出墻來”而領略“滿園春色”,以一斑而窺全豹,實在是生花妙筆。我們能否用這種“小中見大”的寫法寫一篇記敘文?這樣的練習可以訓練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同學們在寫作中布局謀篇的技能。
朱熹說過“學便是讀,讀了又思,思了又讀,自然有意”。有“意”自然就有寫的欲望。這樣,古詩的教學就不會是教師“輕輕松松”的“三段式”,而是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結合課堂所學、所悟,用自己的語言,把詩句所描繪的景致或記敘的事情,恢復為現實的畫面或鏡頭。經過生活情景的再造,對文章所表達的思想也就心領神會了,內心深處所體驗和積淀的思想感情也就得到了萌發!這樣,學生不但能聆聽到了古人的心跳,還能學到了古人那妙筆生花的寫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