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榮華
摘? 要:如何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是每一位老師值得研究的課題。在一系列的教研活動中,很多老師都提出了各種各樣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該文中,以“課題突破法”“結構分析法”為抓手,將筆者的一些關于閱讀方面的經驗結成文字,例談如何在閱讀課上形成一個主話題,旨在建立一個和諧、平等、開放的對話平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閱讀? 主話題? 構建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2(a)-0234-02
最近參加了一系列的語文研討活動,“一課一得”“刪繁就簡”“語文要素”等這些旗幟鮮明的詞語一個個跳進了老師們的眼簾,這應該是針對語文教學中多年存在的詬病而提出的教學新指南。記得王榮生教授也多次說過,一堂課需要聚焦一個核心教學內容。為此,筆者認為根據不同文體、不同學情,用閱讀主話題去教學倒很值得探討。所謂閱讀主話題是指能把整個教學過程貫穿起來的,能使學生支離破碎的感悟轉化為整體感悟,能讓全課就一下子 “立”起來,達到“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的效果的話題,這不僅可以很快地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還可以喚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建立一個和諧、平等、開放的對話平臺,這也是符合學習者的認知結構特點的。
那怎樣來構建閱讀主話題呢? 只有研讀文本,用智慧的雙眼挖掘文本才能構建出有效的閱讀主話題。筆者結合教育實踐,歸納出課題突破法、結構分析法、人物品讀法等來確定具體的閱讀主話題。
1? 課題突破法
課題突破法,顧名思義,就是緊扣課題來確立閱讀主題。
有一類文章課題就是眼睛,是對文本內涵的高度概括和濃縮,是對文本主題的重要詮譯。透過這雙眼睛我們能一窺文本的大概。把它挖掘好,精心經營到我們語文教學中,將會使我們的語文課堂簡約又不失靈動。
1.1 以題眼凸顯閱讀的內容
有些課題中包含了一個或幾個關鍵詞,它或者給我們展示文本的描敘對象,如《奶奶的白發》《好學的爸爸》;或者給我們呈現文本的故事大概,如《陳毅探母》《小松鼠找花生果》。在教學時,我們就可以緊扣這些題眼來構建閱讀主話題。如《奶奶的白發》,教師可以把目光聚焦到“白發一詞上構建閱讀主話題。讓學生在“找白發”“品白發”“悟白發”的過程中,感受到奶奶為我們操碎了心,感受到小孫孫想不再讓奶奶操心的美好心愿。整堂課由于有了“白發”的引領,學生的感悟不再是支離破碎的,而是整體融合的。學生學習的視角不再是單一的,而是多角度、全方位的。
1.2 以課題創設閱讀的環境
在以課題來構建閱讀主話題時,還可以考慮從閱讀環境的創設上來生成閱讀的主話題。例如《小池塘》一課向我們展現了一幅明亮、美麗的池塘風景圖。而課題“小池塘”在揭示文本描寫對象的同時,還把我們直接帶到了小池塘邊。在設計本課閱讀主話題時,就從課題入手,創設情境,通過生動的畫面,配以教師渲染性的描述,引領學生跟隨春風姐姐的腳步,來到池塘邊,一起去感受小池塘的美。明亮的小池塘給我們創設了尋找美、感受美、欣賞美的閱讀環境。這樣的課題為我們構建閱讀主話題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契機。
1.3 以課題營造閱讀的氛圍
有些課題充滿了濃郁的感情色彩。如《世界多美呀》,用驚喜的語氣給我們展現了小雞眼中的美麗世界。而《我叫足球》則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在介紹足球的同時,流露出足球的驕傲與自豪。我們在構建閱讀主話題時不妨把這些課題傳遞出的感情色彩也融入進去,奠定閱讀的情感基調,營造閱讀的情感氛圍。
1.4 以課題揭示課文的主旨
課文的主旨就是我們以往所稱的中心思想。有的課題或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地向我們揭示了課文的主旨,或采用象征、比喻、借代等手法向我們披露了文章的主旨。《吃水不忘挖井人》作為一篇一年級的閱讀課文就屬于第一種。教學時根據課題來精心構建閱讀主話題,先以課題為突破口,引導學生弄清它所講述的故事內容,理解它的含義,再圍繞這個主話題,透過語言文字,引導學生一步步走進故事,走近毛主席,感受到毛主席急百姓所急、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感受到鄉親們飲水思源,感激、懷念毛主席的一片深情。
2? 結構分析法
如果說課題就像一處住宅的門牌號碼,讓你不會進錯門,那么課文的結構就像房子的獨特構造。你是走進了北京的四合院,還是跨入了江南的深宅,是在現代都市的高樓大廈中,還是在山村田園的農家小院。這些直接影響著我們的閱讀欣賞路線。為此我們研讀文本時需要仔細品鑒文本的結構。而我們的語文教學必須尊重文本,因此在構建閱讀主話題時,可以從文章的結構角度上來思考。我們的語文教材中一般出現以下這些結構,現做一簡單的分析。
2.1 線型結構
所謂線形結構,就是全文由一條主線,一脈貫穿下來。這條作者表情達意的線索,就是作者行文的構架,就是文本的脊梁所在。閱讀作為對文本的再次創造,如果能沿著作者寫作的線索來進行“重構”,定能走進作者的世界。因此在確立閱讀主話題時要關注文章的線索。如《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一課“殺”和“愛”兩條線索一明一暗,一個冷酷一個溫馨,矛盾而又統一。在教學時把愛騾子作為閱讀的主話題,既實現了對教材的有效取舍和重組,又體現了學生會的不教,學生能讀懂的不講,刪繁就簡,在學生可能有所悟,但悟得不深不透不廣的地方濃墨重彩這一原則。這樣的教學讓學生對文本有了整體解讀,從而使他們思維塊化,感悟整體化。久而久之,學生就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審視文本,閱讀的效率高了,思維靈性也就有了。
2.2 串型結構
有的文章猶如糖葫蘆,由一個人物、一條線索串起一個個故事,如《西游記》等就是典型的串型結構。我們的小學語文課文不可能像名篇巨著那樣鴻篇巨制,但筆者發現有些課文可以分成若干小部分,現姑且也稱作串型結構。例如《騎牛比賽》一課,先給我們描繪了一位技藝高超的騎手在賽場上的精彩表演,接著借騎手和小姑娘的對話揭示了高超的技藝是通過長期的艱苦努力練就的。前后兩部分既可以自成體系,又有著密切的關聯。在教學中,按“技藝高超—上千次”的順序來設置主話題,先引導學生圍繞“技藝高超”這一話題,通過正面描繪、反面對比、側面烘托3個層面來感受騎手的技藝高超。接著又以“為什么這位騎手沒有從牛背上摔下來”這一設問,把前后兩部分勾連起來,讓學生在自主的能動的閱讀空間里,在這有效的主話題的統領下,課堂教學頭緒簡化、環節簡約、目標簡明。
2.3 扇型結構
有的課文或由一個中心向外輻射開去,或以總分的形式加以體現,則把它歸入扇型結構中。這類結構的文本一般都有中心段可尋,我們只要抓住這一關鍵段或關鍵詞句,確立主話題,既省力,效果又好。在實際閱讀教學中,有些課文的中心(文眼)卻藏在課文的字里行間,需要我們虔誠地行走在語言文字之中才能挖掘出文本的中心。例如《我叫足球》一文中,伴隨著足球的發展歷程,給我們展現了足球的“快樂”,足球的發展歷程在文中用了兩大段文字來講述,給學生的印象是零散的跳躍的,而其中涌動著的足球的快樂精神卻是永恒的、一致的。
2.4 特殊結構
在我們的教材中還有一些特殊結構,例如詩詞、小古文等,那就需要我們根據它們各自具體的結構特點,因材施教,確立各自不同的閱讀主話題。
當然,在構建閱讀主話題時還可以采用人物品讀法、題材分析法等,筆者就不一一贅述了。但有一點需要提出:審視文本的角度不同,所處的年段高度不同,構建的閱讀主話題就會不同。因此教師需要根據教材的特點,根據學生的實際選擇合適的方法,恰如其分地構建閱讀主話題。
參考文獻
[1] 王榮生.閱讀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 王榮生.語文教學內容重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 夏家順.語文教學內容重構的三個方略[J].語文建設,2019(11):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