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健梅
摘 ?要:語文閱讀教學過程是傳承并發展中華民族言語文化的過程之一,教師要保護語文課堂的純潔性,完成語文教學的育人功能。課外閱讀是一種涉及內容廣泛的實踐活動,要使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真正獲益,就要給學生以高尚的價值取向和一定的哲理指導。
關鍵詞:課外閱讀;價值;哲理
閱讀的過程是一個情感享受的過程,沒有讀者和作者的兩情相悅,閱讀將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所以學生的閱讀應當是自由的。但隨著閱讀經歷的增長,也不能讓他們像草一樣隨風倒,要理性地閱讀,有哲理作指導的閱讀,才是真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閱讀。
一、價值取向
語文閱讀教學過程是傳承并發展中華民族言語文化的過程之一,教師要保護語文課堂的純潔性和完成語文教育的育人功能。語文閱讀要求學生有獨特高尚的價值取向,精神情感不能停留在低水平階段。學生的情感是豐富多彩且具有個性的。教育具有使個性社會化的和使社會個性化的雙重功能,我們如何在這關鍵的時刻提升學生的社會主流價值觀,又不折磨學生呢?
首先,老師還是要有些“書卷氣”。如果各種書刊已如萬馬狂奔,在學生心里輪番踩踏,而我們老師自己卻還顯得索然無味,不能在學生心里留下絲毫痕跡,自動放棄這個陣地,其后果是很難想象的。在要求學生讀書的同時,我們自己也要多讀書,讀好書。“腹有讀書氣自華”,只有好的書籍才能使我們在處理教材時匠心獨具,在傳授知識時錦心繡口,在面對學生時溫文儒雅。更重要的是,語文老師應有語文老師的專業智慧,而不能人云亦云地湊熱鬧。只有當我們比那些所謂的“明星”們顯得更有智慧,更有深度,更有魅力時,才能引領班上的讀書潮流,才能成為學生的“重要影響人”,才能極其自然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從那些我們認為不良的書刊中吸引過來。
其次,老師要給學生批判的自由,不能讓學生始終都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有的老師在講一篇文章好時都不敢說其中的不足,說一個作者好也不敢說他的缺點,學生也就只能記住這些“好”,不能發表自己的見解,結果是老師教得別扭,學生學得辛苦。在一些讀書辯論賽中,我們可以發現總的來說,讀書多的、層次高的勝過讀書少的層次低的。老師固然應是一個智者,是爬行于文本間的蠕蟲,但在學生辯論時,“老師我”是不在其中的。此時學生對作品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才真可謂是百花爭妍。有一次一個同學拋出這樣一個命題:“當下一些言情小說中的女主人公都是在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身上撕了一片襟袂來做了一件衣裳。”在班上引來了眾多同學與他激辯,在這些推崇和批判的爭辯中,學生的審美情操得到了提升,精神領域得到了擴展。
二、哲理之初
課外閱讀也是一種涉及內容廣泛的實踐活動,它與歷史、政治、地理、經濟、科技等密不可分。對于這么大的一個實踐活動沒有理念指導是不行的,這個理論最好就是一些基本的哲學理論,有了它的指導才能化繁瑣為簡單,化高深為質樸。
余秋雨在《理性閱讀提高人格水平》中說:“社會生活節奏在加快,而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又是有限的,這是大多數人都會面臨的問題。我覺得在這種情況下,更應當倡導理性閱讀,也就是說,閱讀不能是盲目的。”竊以為很多人閱讀并非沒有理性,而是沒有理論,不能運用理性去指導自己如何閱讀,也就看不見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和嚴密的邏輯。比如學生寫字,可以隨意地寫字,認真地寫字和寫出一手好字,后二者的不同之處在于認真寫就是要有理性,想寫好字就要有理論作指導。波普爾說理論是一張撒出去抓住世界的網,世界固然很大,卻可用理論加以概括。讀書的理論猶如經緯線,能將茫茫書海格致化,有了它我們不至于失去方向,它讓我們知道什么是對我們真正有益的,我們真正喜愛的是什么,我們真正要追求的是什么。什么理論能為學生的課外閱讀作指導呢?是一些初步的哲學理論。哲學可以帶領我們的思維由此岸到彼岸。它可以使我們具有良好的洞察力,使我們不至于把一部傳世名著看成一本“故事會”。當我們洞察到隱藏在名著后面的那一個讓我們一直耿耿于懷的神秘謎底時,我們就終于可以長吁一口氣,會心地一笑了。當然學生一般不可能讀懂那些晦澀的哲學書,但我們若在課堂上有意或無意地教給學生一些初步的哲學知識,給他們來一個哲學啟蒙,讓他們在繁重的課業之余進行更有效的閱讀總是可以的吧!閱讀不只是讓學生感悟、理解,而是要在學生的身心涵養、思維素養上有所作用。為此,國家還專門為中學生出版了一套《少年哲學向導叢書》,這套叢書每本都很薄,淺顯易懂,涉及面還很廣,可以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判斷力、獨立思考能力,對他們閱讀其它方面的書是有很大的指導作用的。
用哲理指導學生閱讀,似乎即不能讓學生放松心情去閱讀,也談不上什么技巧去應答考試中出現的閱讀題,短期內收效并不明顯。但這就好比蘇格拉底似乎教給了學生些什么,但又具體說不出是什么。若說他沒有教給學生什么,但學生在心中又好像得到了什么并終身難忘。新課標要求學生“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有了哲理導航的閱讀,學生的閱讀能力、個性特征正在形成并將繼續發展,學生的精神世界正在擴展并將繼續豐富,這不正是我們語文教育要求學生要形成和發展的語文素養之一嗎?
有個問題,讀多了學生會不煩,難度大了學生會不會怕?閱讀畢竟是精神食糧,一個注重精神世界的人不可能不讀書,一個生性敏感的人不可能懼怕讀書。學生是有閱讀需求的,學生與世界接觸的還少,視野還不夠寬闊,不夠深遠,他們閱讀需求比成人更旺。閱讀如吃飯、如飲酒,只要對學生的口胃,學生如何會沒有興趣?只是時間長了,同一種東西吃久了,必然心生煩厭,這個時候就要提升和擴大學生的胃口。如果有了更高價值取向的吸引,學生對閱讀內容的要求必然要升高,他會知道什么是有意義的,什么是沒意義的,什么是高級趣味,什么是低級趣味。如果有哲學理論的指導,學生對閱讀材料范圍的要求必然會擴大,對于世界這張網他就知道他已經了解了些什么,他還可以探索些什么。他不會滿足于一些字面上虛弱的迷茫和一些媒體上幾碗心靈的雞湯。他也不會想的太多而讀的太少。他會多讀書,讀好書,在不斷的滿足與不滿足中前行,逐步建成他自己的精神宮殿,在那里“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魯迅《看圖識字》)。所以一人個在長期的閱讀中,將是成就與挑戰共存,興趣與思想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