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芳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是具備文學內涵的科目,我國語言文化精深,語文內容也應當豐富多彩。學生時期是一個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啟蒙時期,國學啟蒙教育講授傳統美德,在此階段向學生傳授國學,就是教他們用傳統文化做生命的底色。中國優秀的古典經文意存高遠,可以培養學生的古典文化底蘊和優雅情懷,使其能夠從小汲取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營養,實現自身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教師必須要弘揚國學經典誦讀。本文就小學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融入國學經典誦讀提出了幾點整合實踐,以期有效促使學生深化語文素養以及提高語文能力。
關鍵詞:國學經典;小學語文;實踐策略;文化傳承
國學經典是我國歷代千百年來的結晶。在社會發展中,人們開始注重國學的學習,不管是學校、家長還是教師中的任何一方,都希望學生在學習中可以通過深入的了解,熟悉國學經典,增加對國學經典的誦讀,從而豐富學生自身的內涵,提高學生的修養。
一、誦讀國學經典,培養識字能力
小學一、二年級學生識字是主要的教學任務,識字也是學生提高閱讀能力的基礎。在這個黃金階段接觸大量的文化經典,在誦讀經典的過程中采用形式多樣的識字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讓學生體驗吟誦經典快樂,培養學生識字能力,提高學生識字效率。
(一)細讀吟誦,潛移默化
小學低年級階段的教學過程中,在引入經典詩文時,要注意把握好詩文的量和誦讀的度。教師可以從朗朗上口的《三字經》《弟子規》入手,用反復誦讀、爛熟于心的細讀方法進行吟誦。因為吟唱時巧妙利用了漢字的音韻和律動,前后兩句地址押韻,所以,學生哪怕把這段詩文重復幾十遍、上百遍也不會疲勞。反復多遍的吟唱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語感,一方面也加深了學生對漢字的印象。學生學起來輕松,記起來容易,一改識字枯燥乏味的弊端,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誦讀中愉悅識字,同時受到傳統思想教育。
(二)圖文結合,出其不意
小學低年級段誦讀的經典詩文中的漢字,在音、形、義方面都別出心裁,另有風味,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把這些漢字制作成集圖、聲、動為一體的課件進行演示,或通過教師的簡筆畫進行直觀展示,對識字教學能起到著出其不意的效果。
二、誦讀國學經典,拓展閱讀視野
閱讀教學的重點就是培養語文學習的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生完成145萬字的閱讀任務,光靠語文課堂上的閱讀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把課外閱讀引入進來,而誦讀經典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一)學習經典,追溯歷史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幼學瓊林》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論語》《莊子》更是民族思想的精華。對照經典,既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當時的人文地理,又可以搭建起學習的平臺,讓學生近距離了解古人們的成長歷程,從而去感悟古人的民族氣魄。
(二)熟讀經典,厚積薄發
熟讀成誦進行語言積累是語文教學的法寶,也是語文學習的有效手段。小學階段必背的古詩文,每一篇都是學生語言文字積累的優秀范文,少給學生講解分析,多讓學生自由誦讀。在熟讀成誦中,感受文字的節奏、韻律。不知不覺中,修辭手法的生動、遣詞造句的暢達、布局謀篇的周密,都將內化為學生能力的一部分。誦讀的過程是培養學生語感的過程,是博聞強記的過程,是潛移默化的過程,是精神熏陶的過程。
(三)品味經典,陶冶心性
“讀經典一部,勝雜書萬卷。”從小背誦經典就好比站在歷史的高點,又如同與一位偉人進行“對話”,猶如一趟心靈的旅行。“黃香溫席”“孔融讓梨”傳遞的是一種孝道,“聞雞起舞”“懸梁刺股”傳遞的是一種毅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傳遞的是一種博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傳遞的是一種禮儀,“駟馬難追”“一諾千金”傳遞的是一種誠信……通過誦讀讓學生學會處世的方法,學會如何面對困難,學會如何陶冶心性。
三、誦讀國學經典,豐富習作素材
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就是說,讀是基礎,寫是提升。在習作教學中恰當地借助經典的力量,將誦讀古詩和作文教學結合起來,引導學生誦讀經典、引用經典、仿寫經典,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一)巧妙引用經典,彰顯文章詩意
在小學階段,作文的開頭、中間和結尾部分都是作文的重頭戲。在這三處恰當地引用經典詩文,會使文章極富感染力。如在文章開頭處引用:“‘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漆黑的夜掩蓋不住我不斷落下的淚水,綿綿的鄉愁縈繞在傾盆大雨之中……”可渲染氣氛。再如文章中間部分穿插:“冬天悄悄地走來,它有著‘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孤獨,也有著‘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的暗香,還有著‘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的感傷。”幾個名句,定會使文章詩意盎然,讓人回味無窮。
(二)模仿創寫經典,領悟寫作技巧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最大限度地依靠經典詩文,指導學生在誦讀過程中領悟語言魅力和寫作技巧,讓學生對經典進行模仿創作,是提高學生習作能力的有效途徑。小學生模仿力最強,可塑性強,在作文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引導學生觀察語言現象,找出語言規律尤為重要。如在學完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一詩時,教師帶領同學們反復吟誦、品味,進一步引導學生領悟作者的寫作技巧和用詞精妙,布置學生仿寫一首詩。三年級學生的一首《望巧克力》出爐:“日照巧克力生香氣,遙看巧克力在眼前。飛流直下三滴涎,恨我不能嘗一嘗。”
綜上,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誦讀國學經典,讓經典詩文在語文課堂上綻放光彩,是傳承中華文化的最好體現。教學中,教師只要深入鉆研教材,科學安排教學環節,適時、恰當地借用經典,有機地同識字、閱讀、寫作和學生的生活結合,發揮其特長,為語文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劉素娟. 誦讀國學經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分析[J]. 華夏教師(7).
[2]羅彩玲. 小學語文教學中國學經典誦讀指導策略探討[J]. 新課程·上旬,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