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霖
摘 ?要:幼兒園數學領域課程改革,重點在激發孩子們的探究興趣,為他們搭建體驗的平臺,培養他們初步的探究能力。為了讓數學活動更加有趣,促使孩子們自主探究,我們進行了大量的實踐與探索。本文總結了數學活動中推動幼兒自主探究的策略:一是生活化的數學內容,激發幼兒探究興趣;二是設計數學問題情境,在情境中自主解決問題;三是教師介入指導,推動幼兒不斷創新。
關鍵詞:數學活動;自主探究;策略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改革要求體現幼兒的主體地位,發揮他們的學習主體性。為此在幼兒園數學領域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們通過設計一系列的數學活動,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來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推動他們自主探究,使他們在親身參與中獲得個性化的體驗,本文對此進行了詳細探討。
一、生活化的數學內容,激發幼兒探究興趣
在幼兒園數學領域課程中,我們從孩子們最為熟悉的生活出發,提煉數學素材,并應用于幼兒數學活動中,以激活幼兒的已有經驗,調動他們的思維,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索與獨立思考,滿足他們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增強他們學習的內驅力。
如,在學習《認識數字5》數學活動中,根據幼兒的年齡段特點,我們希望通過數學活動讓孩子們初步感知數字5的實際意義。在設計活動內容時,我們利用多媒體技術設計了逛公園的課件,引導孩子們動手操作,在公園里找到5只小鳥、5棵小樹、5個小朋友、5枝花。這樣的數學內容,在生活中經常能夠見到,使孩子們產生了親切感,他們都爭先恐后地來到講臺前要求動手操作,他們用小手這里點點,那里觸觸,不一會兒就轉遍了公園,并在“找一找”和“數一數”中自主解決了數學問題,深化了他們對數字5的實際意義的認識,并獲得了直接的經驗。接下來,教師還可以拓展數學內容,引導幼兒思考周圍生活中還有什么事物可以用5來表示,如自己跳繩跳了幾下?轉呼啦圈轉了幾圈?在生活化的數學內容中,孩子們容易主動發現、提出問題,并能結合已有經驗通過獨立思考來解決問題,有效提升了他們自主探究的水平。
二、設計數學問題情境,在情境中自主解決問題
幼兒園傳統的數學教學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關注于知識的傳遞,忽視了幼兒自主探究式學習,而且師幼之間缺乏必要的互動,孩子們只是在被動地接受已有的知識與前人的經驗,不利于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數學活動中,為了發揮幼兒的學習主體性,我們通過設計數學問題情境,引導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自主解決問題,以培養他們的探究興趣,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他們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如,在《學習測量》的數學活動中,為了激起孩子們探究測量知識的興趣,有的教師為孩子們提供了大量的測量工具,并設計了問題情境:“小朋友們,老師想把教室里長長的暖氣管子用彩紙包起來,可是我不知道它有多長,你們知道用什么工具能量出它的長度嗎?”“這本書要包一個書皮,需要準備多長的紙呢?”……孩子們從教師提供的問題情境出發,使用自己喜歡的測量工具積極加入到了測量的活動中來,有的孩子用直尺開始測量一本書到底有多長,有的孩子用繩子測量暖氣管子有多長……最后,為了培養孩子們自主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繼續提問:“還有什么可以用繩子來量呢?”“小棍還能測量哪些物品的長度呢?”有的孩子在教師的啟發下,也在不斷地發現與提出問題:“繩子可以測量課桌的長度嗎?”“直尺能不能測出教室里窗臺的長度?”“我的和小伙伴的身高用什么來測量呢?”在一個個問題情境的引領下,孩子們自行選擇測量的對象與測量工具。
三、教師介入指導,推動幼兒不斷創新
基礎教育領域的課程改革要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他們的創新水平。在幼兒園數學活動中,我們圍繞如何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促進他們深度學習進行了實踐與探索。在培養幼兒創新能力的過程中,我們通過有效的教師介入指導,提高了幼兒深度學習的質量。
如,在“小路的長度”數學測量活動中,根據已有的經驗,孩子們都使用教師提供的直尺量出了小路的長度,孩子們模仿能力強,見一個用直尺測量就都使用直尺測量。為了培養孩子們的創新能力,我們組織孩子們進行小組討論,看看還有什么辦法能測出小路的長度。有的孩子說“用眼睛看,就能知道小路有多長”,有的孩子說:“我用腳能量出小路有多長。”“那我用手也能量出小路有多長。”通過討論,孩子們發現除了用標準的測量工具來測量物體的長度外,還可以用身體來當測量工具。這次活動中,孩子們找到了可以替代尺子的測量工具,并通過親自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有效促進了他們發散思維的發展,推動了他們進行深度學習。
“幼兒在數學活動中是在探究具體事物、發現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嘗試發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系的過程”,在孩子們自主發現與探究的過程中,教師應該保護與鼓勵他們發揮探究的天性,并采用適宜的教學方法與指導策略,以不斷提高他們探究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翟玲玲.淺談幼兒園數學教育生活化[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11):113.
[2]黃靜.幼兒園情境性數學教學活動的實施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8(10):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