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瓊
【摘要】目的:研究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在臨床閉角型青光眼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擇臨床治療的閉角型青光眼患者(房角黏連范圍小于180度)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根據其入院順序對其進行分組,將200例閉角型青光眼患者進行分組,主要包括兩組,其中觀察組實施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聯合房角分離術治療;對照組實施小梁切除術治療,將兩組各項臨床指標以及治療效果進行對比。結果:觀察組治療后視力(0.79±0.32)°、眼壓(12.01±1.32)mmHg、前房深度(3.22±1.32)mm、房角粘連閉合(59.65±1.32)°與對照組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0.00%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P<0.05。結論:乳化白內障吸除術聯合房角分離術在閑角型青光眼患者(房角黏連范圍小于180度)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安全性較高,值得研究推廣。
【關鍵詞】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臨床;閉角型青光眼;應用價值
在臨床常見青光眼疾病類型中,閉角型青光眼十分常見,其主要是由于人體眼球前房角閉合,眼內房水伴有排出障礙所引起,主要以眼部脹痛等作為臨床表現出。閉角型青光眼主要包括兩種類型,即原發性和繼發性,二者之間在治療方式方面存在一定差異。本研究通過分析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的優勢,并對其效果進行探討,詳情見下文描述。
1.1基線資料 將閉角型青光眼患者列為本次研究對象,共收治200例,收治年限在2017年度至2018年度間,觀察組100例、對照組100例。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閉角型青光眼診斷標準,②所有病例房角黏連范圍<180度。排除標準:由于個人原因中斷研究者。
觀察組100例中,男50例、女50例,年齡段在39歲~72歲,平均年齡(55.51±1.24)歲。對照組100例中,男51例、女49例,年齡段在40歲~72歲,平均年齡(56.32±1.57)歲。
二者各項資料無差異,用P>0.05表示能夠比較。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小梁切除術治療。首先將人體角膜緣作為基底的結膜瓣,并在結膜瓣下采用隧道刀做一個4mm×5mm的鞏膜瓣,并將其下的Imm×3Mm的小梁切除,并剪出部分的虹膜根部,使其前房得以恢復,應用尼龍線進行縫合。
觀察組實施乳化白內障吸除術聯合房角分離術治療。
在術前給予患者采用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大瞳孔,使用0.4%奧布卡因進行表面麻醉,做側切口和透明角膜緣切口,將黏彈劑注入前房內,連續環形撕囊,水分離及水分層,超聲乳化吸出晶狀體核,將晶狀體皮質吸出,拋光后囊,囊袋內將折疊式人工晶狀體植入,前房注入卡巴膽堿縮瞳,沿著患者虹膜根部向患者前房角部位360度將黏彈劑注入,使用灌注液沖刷房角,最后對殘留黏彈劑進行完全清除,從側切口恢復眼壓和前房,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患者術眼,并進行包扎。
1.3觀察指標 觀察組、對照組各項指標進行比較,指標包含:各項臨床指標以及治療效果。
1.4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用SPSS2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涉及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卡方檢驗,涉及計量資料,用±表示/T值檢驗,兩組各項指標中(各項臨床指標以及治療效果)存在差異,則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1對比2組各項臨床指標 觀察組閉角型青光眼患者治療后視力(0.79±0.32)°、眼壓(12.01±1.32)mmHg、前房深度(3.22±1.32)mm、房角粘連閉合(59.65±1.32)。與對照組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比較兩組治療效果 觀察組閉角型青光眼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0.00%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75.00%,P<0.05。如表2。
閉角型青光眼一般以小梁切除術為主,但隨著該種方式的不斷應用,其出現較多弊端。而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乳化白內障吸除術聯合房角分離術在臨床受到廣泛應用,其在房角黏連范圍小于180度的閉角型青光眼患者中具有顯著治療效果,降眼壓機制為:1.能解除瞳孔阻滯、加深前房,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房角擁擠,對眼壓升高進行控制,預防房角粘連發展,2.能重新開放粘連關閉房角,增加房水排出量,使眼壓降低。同時還能夠有效降低角膜并發癥風險,在應用黏彈劑過程中,不僅能夠為粘連房角的分離奠定基礎,同時能夠使手術創面的良好閉合性得到保證,能夠使患者眼壓得以降低,促進患者早期康復。
本文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治療后視力(0.79±0.32)°、眼壓(12.01±1.32)mmHg、前房深度(3.22±1.32)mm、房角粘連閉合(59.65±1.32)°與對照組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0.00%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P<0.05。
綜上所述,乳化白內障吸除術聯合房角分離術在閉角型青光眼患者(房角黏連范圍小于180度)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安全性較高,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