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金潮 張巖 張菲
摘 要:生態學原理對于改善生態環境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該文簡述了園林建設過程中,如何通過生態學原理的實踐性和關鍵性應用,為社會園林植物配置、園林工程建設、園林景觀設計等生態建設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生態學原理;園林;應用
中圖分類號 TU98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05-0078-03
現代園林應用實踐中,遵循功能性、藝術性、社會文化性是基本原則,并要滿足社會、民眾對生理、社交、安全等需求。當前,生態意識與生態處理已是社會發展中至關重要的問題,園林業的建設和發展也必須注重生態學原理的結合性應用,使園林回歸自然,呈現出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時代。
1 在園林植物配置中的應用
1.1 根據適地適樹原則選用本土植物 園林植物的配置一方面涉及到園林景觀的美化,另一方面也涉及到環境生態的穩定。只是為了追求更好的景觀效果而種植一些不適應本地環境的外來植物,就可能導致植物生長不良,景觀可持續性差,更可能對種植區域的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因此,在園林植物設計時應盡可能多的選擇本土植物。詹宇恒[1]在關于景觀植物設計中提出了本土植物與外來植物的的差異,相比于外來植物,本土植物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可使園林景觀較為穩定的存在,同時其品種也較為豐富,應用時的成本也明顯低于外來植物。此外,適當引入外來植物品種,為景觀增添新的視覺感受,合理配置本土植物和外來品種,既豐富了園林景觀,又可保證景觀植物的穩定生長。
1.2 園林植物與自然環境相適應 康志林[2]在景觀植物設計中提出,園林植物配置要與所在區域的自然環境之間有較強的適應性,適應性強的植物才能健康生長并呈現出良好的景觀效果。因此,植物配置時要充分考慮自然因子給植物帶來的影響,光照、土壤、水分、溫度等自然環境都對園林植物的生長具有一定的影響,共同決定著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根據植物對光照的要求,可分為陽性植物、陰性植物和半陰性植物;根據植物對水分的需求程度,可分為旱生植物、水生植物和中生植物;根據植物對土壤酸度的適應性,可分為酸性植物、中性植物和堿性植物。在栽植植物時要綜合考慮土壤酸堿度、光照強度、水分含量、氣候溫度以及養分狀況等,選擇適當的植物進行種植,以免因自然條件的不適而導致植物無法正常生長,甚至死亡。
1.3 保持園林植物群落多樣性 基于生態學原理進行園林植物的配置,按照多樣性原則進行植物配置,保持植物群落的多樣性,植物的種類越豐富,生態系統就越穩定,園林景觀的穩定性就越強。楊俊杰[3]在關于植物配置應用研究中提出了構建植物群落的原則,包括物種多樣性原則、地帶性原則、群落的季相變化以及垂直結構。因此,在園林植物配置時,盡可能配置多種植物群落類型,增加植物種類的豐富度和物種的異質性,并按照群落穩定性的原則合理進行群落要素的組合,以獲得較為穩定的群落和園林景觀。可選用壽命長、生長速度中等,耐粗放管理的植物,合理搭配常綠樹與落葉樹,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長速度以及成年后植株的大小,合理控制苗木栽植間距,注意群落的立體結構(喬、灌、草、和地被植物),進行多種方式的植物組合,以形成穩定的復層結構。
1.4 協調配置園林植物 維持園林植物間的協調性是為了實現植物群落內的有效共生,降低不同植物之間的不利影響,充分發揮出園林植物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是生態學原理應用的重要方向。張瑋[4]在關于景觀設計的研究中提出,自然界中植物能夠呈現出多樣化的共生狀態,可以根據自身生長的規律與周邊其它的植物產生相互的作用,并在這種作用下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植物群落。目前,園林中大多數的木本植物會對部分植物的生長起到抑制作用,如刺柏(Juniperus formosana Hayata)、櫟樹(Quercus Linn)、桉樹(Eucalyptus robusta Smith)、松樹(Pinus)中某些種類,其生長過程中會產生抑制部分其它植物生長的物質,在搭配種植時,其它植株將無法正常生長發育[5]。因此,在進行園林植物配置時,要充分考慮植物的種類以及生態習性的特征,根據互補共生的原則對園林植物進行合理的搭配種植,使植物在園林中能更好地生長,如玫瑰(Rosa rugosa)和百合(Lilium brownii),松樹和赤楊(Alnus japonica)等。
1.5 園林植物要堅持美的原則 園林植物種類繁多,千姿百態,不同園林植物有著各自不同的觀賞特性,其根、莖、葉、花、果實等皆有多種不同的觀賞效果,既可單獨觀賞其形狀、色澤,又可觀賞其整體的群落美。同時,園林植物的色彩也存著明顯的季相變化,能夠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周子游[6]在關于園林植物配置的研究中提出,園林植物配置既要有動態的美,又要有靜態的美;既要和諧統一,也要有個性化,能夠讓人在美麗的園林景觀中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
2 在園林工程中的應用
2.1 運用具有生態效益的園林植物 群落植物會受到群落周邊環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但對不同的樹種其影響程度不同,人們可以根據各種植物對大氣污染的反應程度來判斷空氣的污染狀況。孫桂琴等[7]在園林設計的研究中提出,要運用具有生態效益的園林植物進行種植。不同的園林樹種其生態作用和產生的效益不同,有的相差很大。為了提高園林植物景觀的生態效益就需要選擇那些對污染氣體有抗性且生態效益高的樹種。劉艷菊等[8]列出了北方常見植物對煙塵抗性的等級,其中柏樹(Platycladus orientalis L)、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inn)、垂柳(Salix babylonica)、白蠟(Fraxinus chinensis)對煙塵的去除作用顯著。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石油、天然氣等高能源的使用量不斷上升,SO2、HF和Cl2等有害氣體已經成為了大氣污染的主要源頭。園林植物的形態、葉量、葉面積大小以及氣孔開度等與植物吸收和凈化SO2的能力有著密切的關系,即使是生物量相同的植株其吸收硫的含量也是不相同的。羅紅艷等[9]在對北京房山區32種綠化樹種對大氣中SO2的凈化作用的比較中證明,樹木對SO2吸收、積累的能力由強到弱依次為落葉喬木>灌木>常綠針葉樹,其中絳柳(Salix matsudana f.pendula)凈化SO2的能力最強。人們在利用植物的地上部分改善空氣的同時,也在利用植物的根系來吸收污染土壤的重金屬元素,以達到改善土壤的目的。
2.2 低碳理念下園林植物的選用 園林植物可產生直接或間接的低碳效應。園林植物的固碳釋氧能力是通過植物光合作用來體現的,能有效地調節和改善城區的碳氧平衡,在園林工程中發揮著重要的直接低碳效益[10]。根據相關試驗數據表明,植物的固碳釋氧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常綠灌木、落葉喬木、常綠喬木、落葉灌木。并且灌木地被類的碳匯能力要優于草本和藤本類;闊葉植物的固碳釋氧能力要強于針葉植物;復層綠化的固碳釋氧能力要高于單一層次的植物群落[1]。同時,園林植物可通過覆蓋地表,改變熱輻射的反射率,調節城市的溫度和濕度來發揮了其間接的低碳效益。
2.3 構建多種模式的園林綠地 隨著園林學科與生態學原理的相互融合,生態學原理不斷完善、發展,為描述園林景觀的結構、功能以及動態發展等提供了一種空間語言。對園林綠地結構進行分析,其中公園、小游園、花園等相當于“斑塊”,街旁綠化、城區濱水綠帶等相當于“廊道”,而其它區域,如:商業區、居住區、工業區等相當于“基質”[11]。周國順[12]在關于生態學原理在園林中的應用中表明,園林綠地的建設除了傳統的小游園、一般城區的構建模式以外,還需要建造一定程度的綠色走廊、森林島等,用來提高城市綠地分布的均勻度;同時,還要加強城區主干公路沿線以及河流等地方的綠廊建設,用以加強綠色斑塊之間的連通性,從而使得城區與郊區融為一體,減少沿途植被的中斷,以改善城市的自然生態環境。
3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張瑋[4]在園林生態學原理在景觀植物設計中的應用淺析里提出了園林景觀設計的4大原則,包括以人為本的原則,科學性原則,藝術性原則和經濟性原則。即利用生態學原理指導園林景觀的設計,堅持“以人為本,以生態效益為首”的科學理念,正確定位城市園林綠化的生態效益,使園林景觀在符合藝術性原理的同時又具有科學性。
3.1 公園綠化 公園綠地是城市綠地系統中一個主要的組成部分,是評價城市綠地質量及綠地率占比的重要內容,也是體現城市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場所。李改煥[13]在植物生態學在城市園林中的應用中提出,不同的公園其性質、規模、分區等各不相同,因此,公園的植物配置方式也會有所差異。如:科普性公園比兒童性公園植物種類多,觀賞區域比活動區域景觀豐富,綜合性大公園比小游園植物配置多。相比于城市其它綠地類型,公園綠地的植物種類最為豐富、植物群落結構更加復雜、生態功能更加多樣、綠化美化效果好。同時,公園綠地植物群落的樹種組成、季相變化以及群落演替等組成了城市景觀生態系統的主要內容。隨著環境保護意識的逐漸加強,人們對公園建設的重視程度日益加強,生態公園的研究與建設也不斷深入。
3.2 道路綠化 道路綠化作為城市綠化的骨架,是城市的“臉面”,也是創建“園林城市”的重中之重。結合道路而形成的“綠道”是十分受到人們重視的。道路在滿足交通運輸功能的同時,也要提高其觀賞價值。通過綠化美化的設計,合理選擇植物類型,采用多種方式的配置手法,以形成一條景觀大道。何劍民等[14]在郴州市城市道路綠地景觀的研究中提出,在進行道路綠化設計時,園林植物的選擇要與道路周圍的環境和立地條件相適應,植物配置手法要具有科學性、藝術性,種植形式追求多元化,季相和色彩的變化明顯。同時,也要做到“識地識樹”與“適地適樹”,適當引進適應本地氣候條件且觀賞效果好的外來樹種以豐富道路景觀,把道路建成一個植物品種繁多、景色優美的綠色廊道。
3.3 居住區綠化 居住區綠地是城市綠地中配套綠地的一個類型,占據配套綠地中很大一部分比例且與居民密切相關,居住區綠地具有豐富的植物種類、靈活的布局、多樣化的功能,對植物的生態效益、配置以及選擇等都十分重視。白琳[15]在關于植物生態學在城市園林建設的研究中提出,居住區綠地植物的選擇主要注重植物的多樣性,為了減少物種相似性以及居住區植物的均質化程度。植物景觀配置主要強調的是對自然群落的模擬和立體化程度以及植物配置的多層次、自然化。同時,其生態效益的評價結果也作為城市生態效益評價的重要內容。
伴隨著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將生態學原理融入到植物設計過程中已成為當下生態園林建設的重要內容。運用生態學原理指導園林植物配置,建立一個層次豐富、結構完整、功能健全的人工植物群落,將保證園林持續穩定的發展,充分體現園林植物觀賞、生產、生態功能的高度統一。
生態學理念在園林工程中的應用,有利于園林與城市之間的可持續發展,也有利于植物群落對環境的改善與調節。隨著其理論不斷地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在進行園林景觀規劃時,設計師們要充分考慮到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以便在城市中建立一個人與自然互相依存、和諧發展的良好秩序,有效地發揮出城市園林生態與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詹宇恒.生態學原理在景觀植物設計中的應用[J].現代園藝,2015(13):101-102.
[2]康志林.生態學原理在景觀植物設計中的應用[J].江西農業,2018(4):83-83.
[3]高亞紅,楊俊杰,吳玲,等.生態學原理在植物配置中的應用[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2(6):90-92.
[4]張瑋,蘇靜,王慧.園林生態學原理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淺析[J].北京農業,2015(22):87-88.
[5]胡勇.論植物生態學在園林植物配置中的應用[J].現代園藝,2018(5):100.
[6]周子游.探索在園林植物配置中的植物生態學應用[J].現代園藝,2017(8):147-148.
[7]孫桂琴,王見華,熊金香,等.生態學原理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J].現代園藝,2008(12):38-39.
[8]劉艷菊等.植物對大氣污染的反應與城市綠化[J].植物學通報,2001,(18)5:577-586.
[9]羅紅艷,李吉躍,劉增.綠化樹種對大氣SO2的凈化作用[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0,22(1):45-50.
[10]榮先林.基于低碳理念的園林植物景觀設計關鍵技術及措施探究[J].現代園藝,2018(18):116-117.
[11]吳興瓊,張綠水.淺談景觀生態學原理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的應用[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7(04):142-144.
[12]周國順.生態學原理在園林中的應用[J].現代商業,2010(26):280-280.
[13]李改煥.植物生態學在城市園林中的應用[J].綠色環保建材,2018,139(9):261.
[14]何劍民,凌艷.郴州市城市道路綠地景觀現狀及其發展研究[J].農業科技與信息(現代園林),2007(05):62-65.
[15]白琳.城市園林建設中植物生態學的應用[J].現代園藝,2016(8):132.
(責編:張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