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燕碧
《語文新課程標準》倡導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根據變化的情況來組織語文課堂教學中涌現的各種信息,并整合形成新的場景、程序,推進教學在過程中生成新知,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的過程,它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它應該是五彩斑瀾的,蘊含著無窮生命力的過程。因此教師應該用變化的、動態的、生成的觀點來看待課堂教學,著力構建開放的、動態的語文生成性課堂教學。
一、生成性課堂的含義
生成性課堂(也稱生成性教學)是指在教學中,充分重視師生學習活動的多樣性和教學環境的復雜性,通過師生和生生互動形成的動態課堂教學。
二、生成性教學的現狀分析
傳統的課堂教學(預設性課堂)十分重視教學預設,教師習慣在課前就規劃好所有的課堂內容和環節,并且希望學生在課上能夠按照既定好的路線走。教師往往根據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按部就班地教學,面對課堂中始料不及的學生的想法、表現等,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有的聽而不聞,避而不談;有的只是蜻蜓點水,一語帶過;有的甚至對學生的疑問進行攻擊,壓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具有絕對的控制權,要求學生必須言聽計從,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被扼殺了。這樣的語文教學課堂變得機械、沉悶,缺乏生氣和樂趣,往往會使學生形成消極的學習態度,不利于師生關系的建立,更不利于課堂的有效生成。
近幾年,隨著新課標的改革和深入發展,教師開始注重在課堂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彈性預設的前提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設置一定的時間和通過不同的情境、活動等,幫助學生自主構建知識概念,讓課堂教學充滿生命的氣息,使學生興趣盎然。
三、初中語文生成性課堂教學的幾點建議
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和探索,認為教師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去努力構建生成性課堂教學:借助教育互助平臺、創設情境、從容應對教學意外、注重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展示作品等方式,使課堂教學呈現出一定的豐富性、多變性、趣味性。
(一)借助教育互動平臺,構建生成性課堂
古代孔子的“啟發誘導,舉一反三”和蘇格拉底的“對話教學”就是最早的生成性教學的雛形。教師需要圍繞學生的主體性來安排課堂教學,注重課堂的動態性,可以借助近幾年推出的希沃白板5、101教育PPT等教學互助平臺,做好課程資源信息的重組。其實也就是將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讓技術融入課堂,使用互動工具,打造酷炫的互動課堂。
1.巧妙的運用希沃白板5中的資源庫、學科工具、課堂活動、思維導圖、動畫、蒙層、圖表、克隆、層級、超鏈接、班級優化大師和希沃授課助手等功能,讓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在活動中發現、整合信息,并及時給予點評,以達到鼓勵學生和舊知促進新知識的學習遷移。
2.適時利用101教育PPT的AI助教,活躍課堂。它是一項智能語音控制功能,可以和師生進行簡單的智能問答,還能根據語音指令開啟101教育PPT上的部分功能,實現任意走動教學。比如在聽到老師“上課”的口令后,AI助教就立馬揮揮手打招呼,并帶領班級同學回應“起立,老師好”;老師提醒同學們“上課不要開小差”時,AI助教會幫忙貼心地提醒同學們:“快回神啦!”上古詩文時,可以通過問AI助教一些百科知識,如“李白的《將進酒》全文是什么”。生成性課堂上的這些意外亮點,往往能讓教師轉變思路,編制出合適學生需要的、促進學生思考的問題,把規則的預設轉化為靈活的生成,及時鞏固知識。
3.利用手機端互動工具與語文具體的教學需求結合,將“學、用、創”融為一體。如在語文教學中,教學生生字詞或者檢查古詩文默寫,圖片快傳,能拍下學生的課堂作業,并一鍵上傳到大屏上展示,便于老師和學生共同批改講解,及時查漏補缺。
(二)創設情境,激發獨特體驗
教師將知識點放在一個實際生活問題中,讓復雜的知識變得條理清晰可視,突破重難點。生成性教學強調學生在“做”中學,那么情境構建與課堂活動就是開展生成性課堂的關鍵所在。
(三)從容應對教學意外,順勢生成動態教學
教師在課前備課很充分,預設也很好,但課堂上學生往往不順著教師的思路走,跳出我們預設的框架,這時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變動。教師針對教學中的意外,應該學會從容接納和應對,順勢構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學環節,演繹多變性的課堂。
在語文課堂上,面對教師臨時生成的問題,學生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有的學生可能會借題發揮,出現一些與話題無關的怪論,有的甚至會口無遮攔,有的思維活躍,擴展太廣了。對此,教師要正確引導,借題發揮,就學生提出的問題設置成相反的觀點,組織學生討論,將學生的思維引到對課文的這樣或那樣的聯想。
(四)注重與其他學科的融合
許多知識并非獨立的,而是具有關聯性的。語文蘊含天文、地理、歷史、科學、音樂等學科的知識,如果把這些知識串聯起來,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習者認識、建構、生成知識。
(五)展示作品,擴展動態生成
知識的生成是一個不可見的過程,教師如果需要判斷學生是否生成了新知、是否需要提供針對性幫助,還需要將學生生成的知識動態化、可視化表現出來,因此,作品生成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結合學生的學情安排作品創作、知識歸納、成果展示等活動,讓學生把構建、生成出的知識表達出來。在《春》中,教師先讓學生朗讀課文,后觀看有關春天的動態圖片,并鼓勵學生畫出自己眼中的春天,或者根據當堂課在網絡上下載的圖片進行組合,最終將作品展示,這樣達到講與練有效的結合,學生快速生成獨特的體驗,發表個人見解,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綜上所述,語文課堂具有及時性、不確定性、不可預設性,因此需要教師構建語文生成性課堂,注重挖掘、把握、處理好不斷生成的新的教學資源,使課堂魅力無限,活力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