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秀娟
摘要:隨著計算機在當今社會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計算機與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已密不可分,各領域工作的發展越來越依賴于計算機技術,那也就要求很多人的計算機應用技術需要不斷提升。為了培養能夠適應當今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20世紀90年代,教育部相關部門開始成立專門的委員會,把計算機基礎課程納入大學的基礎課程體系中, 并且作為了重要的必修課來學習。通過對目前高校非計算機專業公共基礎課程教學現狀的了解與分析,發現存在著一些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革方案。
關鍵詞:高校 計算機基礎教育 教學改革
就當前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情況而言,尤其是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在學習計算機基礎課程的過程中,不但存在著學生自身的問題,還存在著諸多阻礙教學效果提升的問題。
一、當前高校非計算機專業教學的特點及存在問題
(一)入學水平的高低決定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就是,一個人如果對某件事兒有了深厚的興趣后,它就會自己主動去探索、去學習,而且在學習與探索的過程中還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很多高校面向全國范圍招生,各地的學生經歷不同階段的知識水平的學習,他們有著地域的差異、民俗的差異,知識水平的差異等 ,同樣也就有著計算機操作水平的差異。有的同學家里在上大學之前沒有安裝電腦,也從來沒有接觸過,更不會懂得什么硬盤、CPU等一系列的專業術語。而對于家里安裝了電腦,還經常操作的同學來說,在接觸起來,就會容易很多。同學們同樣在一個機房上課,聽到的也是同一個老師的講授,但是兩個基礎不一樣的同學在聽起來,一個像在聽天書,而另一個感覺好簡單啊!最終,將會導致部分起點低的同學跟不上課程,從而失去了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
所以,進入大學之前的基礎教育也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是實現學生對大學計算機基礎學習興趣的關鍵陣地。而高校采取的授課形式一般都是一個模式,直接影響了教師的教學,更是影響了很多同學對計算機知識的學習與掌握。也只有極少數的老師在上課時考慮到這個問題,適當的減慢速度,或者利用重復的方式,盡可能的讓大家保持一個進度。那么,如何在計算機基礎的教學過程中實施這樣的差異教學,使學生全面提高學習水平,便成了很多高校共同的問題,或者說是需要改進的課題。
(二)計算機教學實踐與實訓時間有限
1、無法實現“在做中學、在做中教”
目前,大部分院校采用的都是先理論后實踐的教學方法,這樣就無法實現“在做中學,在做中教”。部分計算機基礎的課程還是比較抽象的,如果不進行實踐,或者理論多,實踐少的話,理解起來就會有一定的難度,更不用說再去掌握且熟練操作了。
2、理論與實際操作嚴重脫節
有的課程表安排上是有問題的,排完理論課后,好長時間了才安排上實操課,這樣一來,就出現了理論與實際操作脫節的現象。該上機操作了,之前在課堂上學的知識已經忘得差不多了。對好學的學生來說,可能還問問老師如何操作,不愛學的,直接就放棄了。這樣來看,老師的工作量也同樣加大了不少。
3、脫離實訓指導資料便無法操作
一般院校在上計算機基礎課時,除了定有一本教材外,還會有相關的實訓書籍,在同學們上機實操時,老師就讓同學們按照書上步驟去操作,當時,按著步驟來操作,都會了。但是下課后又回到原點,達不到真正掌握的效果,所以學生沒有辦法脫離指導教材。
因此學生就沒有辦法去掌握這門課程,甚至在畢業后走向工作崗位都不能滿足單位崗位的需求。
(三)以考試過級為目的的學習
很多同學在大學里只為了考過計算機的一級,再高一點的考個二級,也是被要求所逼而學習計算機。其實無論學習任何專業、任何課程,如果在學習中能夠努力實踐,做到融會貫通,那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與掌握且牢記已講授的知識。
孔子曾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考試過級,只是為了檢測某一階段的學習成果,而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但是,在大多數的高校中,則就是把這種過級考試當作了學生學習的目的。考試前參加集訓班、連續幾天猛做題等等。考試固然重要,當時稍稍努力過關了,成績也不錯。可是在接下來就不再學習這一課程。甚至到畢業找工作時,便已經忘得無影無蹤。
二、加強與改進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策略
(一)運用多種教學模式,來激發學習興趣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任務驅動、激發主動
課前布置預習任務,自己上網查閱學習資料。課中讓學生講出自己搜索到的資料,老師進行點評,給出正確的答案,并對同學們不斷提出表揚,讓學生知道自己功夫沒有白廢,不但得到老師表揚,還學到了知識,且加深了印象,很有成就感。課后留作業,布置第二次課程的預習內容。自始至終,讓學生帶著學習的任務去學習,讓學生處在一個主動學習的主體中,而不是以老師為主導的學習。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老師就可以設計導教案,而學生就可以設計導學案。導教、導學相互對應。導教案設計的精彩,便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導學案完成的認真,也就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2、運用比喻、舉例說明的方法
這樣的方法,更適用于那些基礎差的同學,對于一些計算機的專業術語都聽不懂的學生,怎么讓他由抽象變為形象呢?那就需要老師的引導,運用生活中最為常見的、最為簡單的東西或者事件來說明計算機中的問題。這樣,許多同學就會明白其含義,且對本來較為枯燥的內容變的透明起來,從而產生學習興趣。
3、運用講故事的方法
其實不只是計算機的課程動用這種方法奏效,我認為運用到所有課程中都很有效。在我們的老師講授專業知識理論的內容時,可以穿插一些有趣的案例在里面,這些案例如果老師不知道的情況下,可以在網上搜索一些與知識相關的有趣案例,來解決理論不好講、學生不愛聽的難題。
(二)因材施教、分槽喂養
1、備課前,先備學生
老師面對的對象是學生,如果想上好一節課,那除了備好課程的內容外,關鍵所在還要備學生,也就是把要上課的所有同學都認識一遍,進行綜合分析,通過備學生的基礎、備學生的性格等,將學生分開層次,揚長避短。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類,并設計不同的導教案,對于水平稍高一點的學生,設定高標準的方案,而對于相對來說較差的學生,則要設定其適合的、較為低一些的標準。這樣,找準層次,做到因人、因層、因實際情況的變化而變化去授課。
2、備課堂中可能會發生的問題
課程與學生都備完了,還不算完。還要對課堂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進行備課,即“備問題”。預想在上課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提前做好預案,以保證一堂完美的授課。比如,學生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沒有反應怎么辦?學生如果提出老師暫時解決不了的問題又應該去回答學生。
3、調整課時、增加實訓
實訓教學在計算機基礎的教學過程中,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增加校內實訓。加大實訓課時,提高學生實際動手能力。不只是局限于實操資料中的練習,要多給學生留下設計的內容,給出限制時間,交上作業。這樣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再解決問題。可以建立學習小組,讓學生在實訓中,互相評比,互相追趕,形成你追我趕的學習氣氛。
增加校外實訓實踐。不管什么專業的同學,到畢業前都要去實習實踐一段時間。但不管那個專業,我想都是離不開計算機的基本操作的,但是僅僅靠在這段時間的實習,我覺得還是遠遠不夠,也就需要我們平時多與一些對口的單位企業聯系,給學生找到更多的實訓的機會,真正實現“在做中學”。
從校內的實訓實操,到校外的實訓實踐,以及到畢業前的實習實踐,形成這門課程的一個完整的教學計劃。我想應該又是一個研究的話題。
(三)制定適合的考核制度
1、組織學生階段性測試
在參加NIT考試與計算機等級考試之前,就多組織一些階段考核,通過測試,一方面,可以督促學生學習;另一方面,還能分析出學生的實際掌握情況,從而更有針對性的調解教學方案與內容。
2、組織與鼓勵學生多參加比賽
組織學生多參加計算機類的競賽,以比賽促進教學,也不乏是一種促進學生學習的好方法。
總之,高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改革工作,是一項還需要認真思考與探究的重要工作。大學生努力學習計算機基礎,熟練掌握基本操作的過程,也將是一項極為艱巨的任務。為了這項工作與任務,我們需要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注教師的教學方法,加大計算機基礎的實訓時間,以提高計算機基礎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侯相茹.大學計算機實踐教學改革的研究與探討[J],科技資訊,2013,第38期.
[2]王潤云.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教育發展研究,2003(2)。
[3]王麗麗.基于創新、創業背景下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構建的思考[J],信息通信,2015(10)。
[4]佘麗萍.“設計型學習”教學實踐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4)。
[5]蘇楠.高職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