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飛
【摘要】?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中庸》。根據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精神和《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新理論,結合學校實際情況來討論了體育教學中備課的思考,其中包括嘗試性闡述了“體育與健康課程”理念、準確把握動作技能、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三個主要等問題。
【關鍵詞】? 學校體育 體育教學 運動技能 身心健康
【中圖分類號】? G633.96?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07-158-01
前言
眾所周知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好的課不僅讓學生學會知識與技能,而且讓學生全面發展。筆者的認識是:一要認真研讀《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二是深入鉆研運動項目,準確把握運動技能;三要找準學生個性,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本文主要采用文獻資料調研、訪問調研、邏輯分析等方法,結合當前體育課程改革的實際,對體育課程資源的概念與分類、開發與利用的途徑及開發應堅持的主要原則進行探討。
一、認真研讀《課程標準》,領會“體育與健康課程”理念
面向21世紀的我國體育教育,具有時代的特征。新的高中體育課程,體現課程的時代性、基礎性、選擇性,對高中體育課程以明確的定位,在《高中體育課程標準》中,列舉了5項基本的理念,作為體育課程設計的基本指導思想。當下我們的體育教師應認真研讀《高中體育課程標準》,掌握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有效學習體育知識與技能。
1.轉變體育教師教育觀念與角色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要更新觀念,由體育課程的執行者向課程決策者轉變;由教學權威意識向平等參與轉變;由學科的個體化向學科合作化轉變。教師角色發生了根本的轉變,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合作者,是體育教學的研究者和設計者。
2.轉變學生觀,從塑造“服從者”,走向培養“主動者”
新的課程標準注重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了學生知識經驗和情感的需求。在課堂教學中,每個學生都可以就某一個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問題,課程標準提倡的“學法的多樣化”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理念。使得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其個性得到了張揚。作為一個體育教育工作者,我們給予學生的不能僅僅是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一種習慣,為學生健康成長是我們每一個體育教師的不懈的追求。
3.改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從“單一課堂”,走向“多元課堂”
新課程標準提倡在教學中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學習方式。這就需要改變原有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并運用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主動學習的能力,有利于學生的發展。讓學生帶著問題獨立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這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要。
總之,新課程標準下,在通過師生、生生互動生成的課堂中,注重了知識的生成過程,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角色的變化、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變化,都是以學生的身心發展為中心,以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為宗旨。
二、深入鉆研運動項目,準確把握動作技能。
1.抓住運動項目的文化背景
每一種運動項目都有自己的起源歷史和發展現狀,每一種運動項目都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掌握運動項目的文化背景,有利于體育教師更好地理解其特點、功能,有利于傳授該內容相關的文化知識,提高學生的同體育文化素養。
2.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重組優化運動項目
學生的運動項目毋庸置疑,它是由教育專家們精心編寫而成的前人豐富有經驗的綜合。但由于編寫教材受人員、地區、環境等條件的影響,它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萬能”書。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受學生情況、教師素質、場地情況等因素的影響,決定了教師對運動項目的處理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切不可完全照搬,搞一刀切。要能夠借助工具,靈活運用、合理整合,讓運動項目煥發新的活力。
3.適度開發運動項目,用智慧增強學習體育的魅力
教師不僅要用好、用實運動項目,而且要針對地域、學生背景的差異,創編運動項目,正確解決項目水平與學生接受能力之間的矛盾。物理學家嚴濟慈瘟經說過:“教師對他所教的每一門課程,懂得愈透徹愈深刻,就能講得愈簡單、愈清楚。
三、找準學生個性,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1.把握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體育教師要準確掌握學生各個年齡段各項素質發展的敏感期,合理應用的運動項目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
2.激發學習需求,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
馬斯洛認為:“人的動機源自于需要”。學生由于對學習過程有著自我的期盼和要求,形成了個體的學習需要,這些需要有些是外顯的,有些又是內隱的,無論是哪種需要,通過教師正確的引導和合理的滿足,都會成為學生打開自身內在學習驅動的鑰匙,使學生的學習實現真正的自主。
3.尊重個性差異,確保每個學生受益
正確看待學生的差異: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我們要用智慧去對待差異。合理的滿足學生的需要應從教學的角度出發,使教學內容適合學生中的大多數。并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對班級中的“少數”個別對待,照顧這部分學生的個體需要。
實施體育新課程并不只是簡單的內容更新,而是一種教育理念的更新。我們領會體育新課程的教育理念,必須及時更新教育觀念。我們要不斷地學習與實踐,不斷地反思與總結,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讓備課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
[ 參? 考? 文? 獻 ]
[1]曲宗湖,楊文軒.現代社會與學校體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
[2]李金龍.學生課余體育指南.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3]李祥.學校體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張武升.教育創新論[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金欽昌.學校體育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
[6]俞繼英.學校體育指導.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
[7]龐正偉.體育教學論.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03.
[8]毛振明.體育教學改革新視野.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
[9]季瀏.體育與健康課程與教學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