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教師專業發展的范疇包括職業認同感、教育理解、專業知識、教學實踐等方面的內容,專業發展的途徑有培訓、教研、教學反思等。在“互聯網+”時代,教師作為主動的學習者和反思的行動者,專業發展有更多個性化需求,通過支持系統的建設與應用,教師專業發展途徑更加多元,資源的支撐更具選擇性。
關鍵詞:教師專業發展;支持系統;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1A-0047-03
中小學教師是整個教師隊伍的基礎,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對學生健康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多年來,良好的師資建設政策使中小學教師得到了保障并且穩定地發展。新時代新時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對教師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這需要我們在教師隊伍建設上有新的舉措和思考。
一、教師專業發展內涵的再界定
在“互聯網+”時代,知識傳播和再創造變得越來越多元,教育要面對更加復雜的外部生態,其內部對價值的理解上更加關注人的價值,不僅僅是對學生,對教師而言,其生命價值也越來越受關注。教師在專業成長上也從原來的被動改變轉變為內生性學習和實踐性反思。繼而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發展為“教師在教育實踐中,通過與受教育者、同行共同完成教育教學活動,內生性學習和發展學科知識、技能和情感,也更加注重實踐性教育行為的不斷反思和行動”[1]。教師專業發展的范疇包括教師的職業認同感、教育理解、專業知識、教學實踐等方面。
二、區域性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支持系統的框架
在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主要有集中備課、教研活動、各級各類培訓活動、評比活動、教學沙龍等。各地也有不同的學習共同體,如名教師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青藍工程等。中小學教師主要通過閱讀、講座、研討等方式,提升專業知識和專業理解,通過參與教學與反思、教研、評比等活動不斷提高教學實踐能力。教師專業發展顯性的表現為職稱及榮譽稱號。各地在職稱和榮譽稱號上有不同的形式和要求,以此激勵教師專業成長的方式和策略也不一樣。“互聯網+”時代,如何給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支持是各地教育信息化的一項重要內容。
以常州市教師發展情況為研究對象,根據教師專業發展的范疇,結合教師職稱評審及榮譽稱號評比要求,我們提出了區域性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支持系統框架(見圖1)。
支持系統以中小學教職工基礎信息庫為數據基礎,通過信息管理系統將各子系統的數據進行整合互通。建立中小學教師發展數據模型,將教師參與的培訓、講座、研討、學習等繼續教育情況,教師參與教研活動情況,教師參與教學研究情況等教師發展相關的數據聚合在中小學教師發展檔案庫,對檔案庫的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
教師職稱評審及評比活動的數據可直接從教師發展檔案庫中獲取。對于缺失的數據,管理員應及時在檔案庫進行錄入,保證數據的唯一性和準確性。教師的評審和評比結果數據反饋到教師發展檔案存檔。通過信息管理系統的數據統計與挖掘,將數據結果反饋給各級用戶。通過教師發展個性化指導模型為教師提供專業發展的路徑及所需獲取的支持。對于系統之外的數據,通過建立標準化數據接口,與外界其他系統進行數據共享。
三、常州市教師發展信息化平臺的應用研究
1.常州市教師發展信息化平臺的建設內容
基于區域性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支持系統的框架,我們設計開發了常州市教師發展信息化平臺,平臺建設的主體為人事部門及教師培訓部門。根據兩部門的職責,信息化平臺相應的子模塊有所調整。
常州市教師發展平臺由門戶基礎平臺和四個應用系統組成,應用系統包括教師網絡學習空間、教師專業發展檔案庫及年度考核系統、教師在線職稱評審系統、教師信息管理系統。平臺以常州市中小學教職工基礎信息庫為基礎,數據聚合在教師在線發展檔案庫,子系統之間數據互連互通,整個系統通過標準化接口與第三方應用進行數據共享。
門戶基礎平臺是常州市教師專業成長信息化門戶展現的平臺。門戶基礎平臺主要將具備內容管理、全文信息檢索、實現多業務多應用系統的應用集成,提供支持Web、移動客戶端的一體化資源訪問的應用界面。同時,為應用系統提供統一信息門戶、統一認證、數據交換、統一權限、高并發訪問處理、數據管理和資源服務支撐,保證相關應用數據與第三方系統無縫對接。教師網絡學習空間為教師提供在線學習、在線選課等服務,包括培訓信息同步、培訓學時導入、網絡培訓、學習管理、混合式研修、課件管理、考試管理、自主學習、在線自主選課等功能。教師專業發展檔案庫對教師的職業生涯進行全過程跟蹤記錄,并提供專業發展模型,為教師提供個性化指導。在線職稱評審系統對教師職稱評審進行流程化管理,與其他子系統進行數據共享。
2.基于教師發展信息平臺的應用案例
(1)借助信息化平臺,優化“名師大學堂”菜單式培訓的管理與實施
經過多年的努力,常州市“名師大學堂”品牌培訓項目從最初的6個微型課程,發展到現在每年的100多個課程,受益教師從不足500人次發展到近3萬人次,內容涵蓋基礎教育各個學科。由于課程數量增加幅度比較大,參訓教師人次也呈指數化發展,傳統報名方式和組織管理難以勝任這一變化。但借助常州市教師發展信息平臺的在線選課、刷卡考勤、在線評價等功能后,突破了傳統管理瓶頸,優化了報名、管理及評價等培訓的每一個環節,培訓效果也得到顯著提高。
“名師大學堂”菜單式培訓信息化管理的首頁任務就是教師自主選擇學習專題。傳統選課形式為教師下載單機版選課單,以學校為單位將教師的選課信息上傳至培訓機構,培訓機構根據各個學校選課情況,動態調整各個專題的參訓學員,以致一部分教師參加的并不是自己選擇的專題培訓,沒有滿足個性化需求。借助信息平臺后,教師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從公布的課程中選擇所需學習內容。借助信息平臺的優勢,“名師大學堂”選課實現了從信息單向傳播向實時交互的轉變,不僅滿足了教師個性化選擇的需求,也給教師提供了更全面更透明的專題信息,同時也優化了選課過程,提高了選課效率。
菜單式培訓的初衷是為有學習需求的教師提供個性化專題培訓,但在實施中,有些地方并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有些培訓課程沒有按照原定人數來組織,導致培訓效果大幅降低。應用信息化平臺后,我們可以直接從教職工基礎信息庫中獲取參加培訓的教師信息,保證了信息收集的準確性和時效性。同時,采用刷身份證的方式考勤,使參訓教師更有存在感,提高了參訓率,提升了培訓效果。
由于菜單式培訓的專題自主選擇性及培訓時間短暫性,“名師大學堂”培訓評價主要是對培訓專家的授課及培訓環境進行評價。我們前幾年在“名師大學堂”項目實施中采用了傳統的現場培訓評價,由于參訓教師的不重視及填寫的不規范,評價參與率和有效評價率沒有達到預期值,對專題評價受到一定影響;同時由于參訓人次數以萬計,為評價的后期統計也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應用信息化平臺的在線評價后,評價參與率和有效評價率有了顯著提升,使得培訓評價更加準確、可靠,同時在線評價可以直接進行信息化數據分析,減去了現場評價數據的回收和數據錄入等煩瑣的工作,提高了評價統計分析的效率[2]。
(2)基于信息化平臺,創新青年英才培養研修方式
為加快青年教師的培養步伐,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常州市開展了青年英才培訓對象的評比,并對入選的青年教師開展為期2個周期,每個周期2年的研修活動。研修方式包括專家引領、理論深造、現場學習、課題研究、實踐提高等,并要求對研修的過程性任務和成果進行量化考核。
青年英才的研修持續時間長,具有量化的培訓任務,如果采用傳統的管理,不僅工作量大,且過程性材料容易遺失。常州教師發展信息化平臺的混合式研修正好能滿足這次研修的管理需求,可進行全過程的、針對性的管理,如實時發布學習任務,組織學員在線交流互動等。一個階段后,可對學員的學習情況進行匯總,動態調整學習任務和學習進度。基于信息化平臺的混合式研修將青年教師培養的過程考勤、學習任務提交、成果分享、專題討論、在線學習等活動進行有機整合,保證了各個環節的有序開展,全過程跟蹤學員的學習進程,使學習的效果顯性直觀。
參考文獻:
[1]王曉莉.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與歷史發展[J].教育發展研究, 2011(18):44.
[2]胡兵華,李巖.運用信息化手段,優化菜單式培訓[J].江蘇教育研究, 2014(8A):67.
責任編輯:李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