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華
摘 要:多媒體技術集文字、聲音、圖像及動畫等信息于一體,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知識視野,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小學語文課程;突破重點難點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0-24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01-0057-01
多媒體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生動、形象地展示教學內容,對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等起到很好的功能性作用?;诖?,筆者認為,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把握如下幾點:
一、明確多媒體的特點和功能
首先,教師必須對多媒體中的影像、聲音、文字和圖片的優勢和作用有充分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駕輕就熟地運用到具體的教學實踐,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筆者以執教《觸摸春天》一課為例,作一些簡要的闡釋。課文中,“小區的綠地上花繁葉茂,桃花開了,月季花開了”,用影像來突破難點;“安靜的手指悄然合攏,竟然攏住了那只蝴蝶”“蝴蝶在她的手指間撲騰,安靜的臉上充滿驚訝”“她張開手指,蝴蝶撲閃著翅膀飛走了,安靜仰起頭來張望”,用影像來突破重點。同時,選配一段優美的音樂來渲染情感,尤其在指導學生朗讀時,也可以選配一段優美而輕快音樂來增添美感。
二、找出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用多媒體展示
采用多媒體教學,只是教學的手段,不是教學的目的。因而,在選擇多媒體素材的時候,必須遵循教學需要的原則。如筆者在執教《看月食》一課時,先制作好體現太陽、地球和月亮三者運動規律的動態課件,同時,還特意突出地球的陰影,這是重點,也是難點。在教學時,操作課件展示月亮圍繞地球轉,慢慢進入地球的影子,能反射到太陽光的部分也就越來越少,等到全部進入了影子,就形成了月食……學生們通過觀看,瞬間就明白了月食是怎樣形成的,學習的興趣得到提升,課堂立刻便活躍起來。又如,趙麗宏的《頂碗少年》是一篇閱讀課文,記敘的是一個少年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劇場所表演的一場精彩的雜技。課文中,在輕松優雅的樂曲聲中,一個英俊的少年,頭頂一摞金邊紅花瓷碗,柔軟而又自然地舒展著肢體,做出各種各樣令人驚羨的動作,忽而臥倒,忽而躍起……筆者在指導學生們閱讀課文時,將制好的課件放到銀幕上播放,學生們個個被雜技少年所表演的高妙的動作驚嘆、喝彩,課堂的氣氛自然而然活躍起來。
三、突破重點、難點,找準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最佳著眼點
巧用多媒體,講究藝術性。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什么時候應該用多媒體,什么時候不該用多媒體,必須安排得恰到好處。如教學《黃山奇石》一文時,課文介紹“仙桃石”的狀貌:“它好像從天上下來的一個巨大桃子,落在山頂的石盤上?!边@是教學的一個重點,筆者抓住一個“飛”字向全班學生提問:如果把“飛”字換成“掉”字可以嗎?為什么?學生們紛紛說出自己的看法。班長說,不能換!如果換成“掉”字,那么,這塊黃山奇石就會從山頂滾到山腳,摔成粉碎;用“飛”字,很形象,有動感,有氣勢。于是,筆者采用動態效應,通過多媒體演示奇石飛落山頂的一段動畫:一塊巨大的石頭從天上飛落下來,落在石盤上,石頭漸漸羽化成一個大仙桃,再漸漸變成一塊石頭,形象有力地說明了“飛”比“掉”好,這正是找準了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最佳著眼點,學生們豁然開朗。
四、關注時事,培育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懷
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擴展學生感受時間、空間的領域。如“神舟五號”“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船順利升空與返回,“天宮一號”相繼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飛船交會對接,“嫦娥一號”“嫦娥二號”繞月衛星的成功發射等。在組織學生觀看《新聞聯播》之后,筆者自制多媒體課件,并分別在課堂上展現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的圖像資料,發揮圖像的直觀效應和滲透作用。學生們通過觀看、欣賞,內心受到熏陶和鼓舞,課堂氣氛異?;钴S。因此,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培養了學生從小熱愛科學、立志報效祖國的情懷。
教師只要肯動腦筋,多動腦筋,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合理巧妙使用多媒體,就會突破重點、難點,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課堂就會顯示出無窮的生機。
參考文獻:
[1]趙淑英.淺談電化教育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06(5):58-59.
[2]徐淑俠.小學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狀況研究[J].魅力中國,201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