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梅
摘 要:“閩南童謠”散見于福建東南沿海等地,是歷代百姓所創造的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現今的幼兒教育有提出把教育教學與社會資源結合,培養幼兒愛家鄉的情感等觀點。筆者根據多年的幼兒教育教學經驗,以傳唱“閩南童謠”為載體,正視目前存在的問題,并進行相應的策略分析及改造,從科學了解幼兒情感狀況,確立培養目標;深入挖掘“閩南童謠”資源,建立資源文庫;充分利用“閩南童謠”資源,開展多彩活動等方面進行闡述,以期打造出以“閩南童謠”為載體的優勢幼兒教學資源,助力激發幼兒愛家鄉的情感。
關鍵詞:閩南童謠;家鄉情感;幼兒教學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7-11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01-0114-02
根據教育部相關幼兒教育教學指導綱要,幼兒教育教學應與社會資源結合,培養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閩南童謠”貼合當地語境,親近自然生活,具有天然的親和力。其內容豐富多彩,多充滿童真趣味,又能在不知不覺中增強幼兒對家鄉文化的了解和認同,是激發幼兒愛家鄉情感的重要載體。而福建省漳州市實驗幼兒園(以下簡稱“我園”)充分利用本土資源優勢,將“閩南童謠”與幼兒教學結合,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閩南童謠”在教學活動中的運用實施及相關問題
(一)運用實施形式
1.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
“閩南童謠”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其教學形式可以更加多樣多元。可以進行線上歌曲唱練教學,可以進行線下傳唱比賽表演;可以與游戲結合,打造出各式各樣的游戲體驗;可以結合相關的歌曲背景,進行歌曲人文科普,展現歷史風俗人情;可以借著歌曲教學走出教室,進行相關的展館參觀,進一步豐富升華所學。總之,“閩南童謠”因其多樣的教學形式而充滿魅力。
2.有效做到家園之間的聯動
“閩南童謠”也是父輩們從小傳唱到大的歌曲,所以幼兒在園中學習后,很容易再與父母溝通。這樣可以形成有效的親子互動機制,促進家園之間的聯通。園所也可以借機在親子會中進行“閩南童謠”的插入,有效吸收家長參與。
3.進行信息技術化教學
“閩南童謠”的豐富形式可以借助如今的多媒體技術得以呈現。一大批優秀的歌曲借助動畫、實物的圖像化展示,可以直觀地展現在幼兒們面前。多媒體發音釋義更精準,也能讓幼兒更好地理解歌詞的韻味。這加深了幼兒學習的體驗,達到了寓教于學于演的目的。
(二)實施中所遇到的問題
1.對“閩南童謠”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研究不深入
歌曲散亂,教學沒有章法、不連貫是目前“閩南童謠”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缺乏統一教材,缺乏相關的資源庫,使得“閩南童謠”看著是一個很龐大的體系,但資源都不在園中。教師此方面能力不足,也未必能教好。另外,本土化不足,不能與當地的實際結合。泉州有泉州的風土人情,漳州有漳州的格調,所以歌詞展現不一樣。不能直接把廈門的童謠拿來給漳州的幼兒用,即使拿來用,幼兒也未必懂。所以,目前不僅僅需要閩南語區各園相聯合,投入相關資源,共同搜集優質“閩南童謠”,達到量的合格;也需要進行本土化改革,根據當地需要重新進行部分填詞,強化教師教學水平,以期達到質的合格。
2.更多地強調一種娛樂性,對幼兒的情感培養升華不到位
目前園區的教學方式還僅僅停留在教,之后讓幼兒學會念童謠、唱童謠,這就夠了嗎?筆者認為這是不夠的。一味地追求說、唱使得“閩南童謠”的學習變得娛樂化,使得幼兒們認為這只是一首兒歌或者一首歌曲,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學習這一首童謠。而每首童謠背后所蘊含的機理,或是人生哲理,或是風土人情,或是某個民間技藝,或是某種精神,都淡化了,這使得“閩南童謠”這一大資源庫被浪費。我們之所以要進行“閩南童謠”的教學,不僅僅是讓幼兒掌握韻律,學會說、唱,更多的是讓幼兒理解家鄉,感受家鄉,熱愛家鄉。
二、以“閩南童謠”激發幼兒愛家鄉情感的策略分析
(一)深入挖掘“閩南童謠”資源,建立資源文庫
1.利用多種途徑,廣泛收集相關資料
“閩南童謠”散見于福建、臺灣各地,所以需要教師們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廣泛收集。除了互聯網,教師還應到各地的圖書館、文史館、檔案館進行搜尋,或走街串巷,深入社區中,通過現場詢問、發放表單等形式進行搜集。教師通過以上辦法,初步羅列出數千首閩南歌曲。
2.進行相關歸納整理,建立資源文庫
教學要有計劃,要有階梯性,這就使得教學資源也應有階梯性。教師應將收集到的閩南歌曲分門別類,進行歸檔整合。如采用生活類、節日類等分類方法,人物、動物、神話等類別組合,將每首歌都繪制成電子文檔并進行音樂錄制,賦予其相關“身份”,形成一個有規律、易查找的資源庫,以適應教育教學需要。
3.提煉篩選資源,精心設計相關活動
并不是每首歌都適用于幼兒教學。有些閩南語發音過于晦澀,很多人說福建人發音不標準,很大程度是因為閩南語走火入魔而致的“因噎廢食”。目前還是更適合采用輔助培養的方式。有些童謠教導的思想過于陳舊,與新時代價值觀也不符合,所以要把一些不合時宜的、糟粕的資源剔除。
(二)充分利用“閩南童謠”資源,開展多彩活動
1.借助地域節慶,開展童謠合唱、情景劇表演或比賽
“閩南童謠”與閩南地區的四時節氣緊緊相結合。如《新正歌》中對新年的熱鬧景象進行了描繪,并對正月初一至十六的相關習俗都進行了演繹。《正月童謠》也是對正月景象和風土人情的精彩演繹。在春節前夕,可以組織幼兒進行相關童謠的學習。這一方面使得幼兒了解到正月期間家鄉的風土人情,另一方面也可借此開展相關活動。如春節期間閩南地區都有氛圍濃厚的廟會,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在人群多處開展春節相關童謠的歌詠比賽。這一方面可以使年味更足,增加幼兒的表演性和自豪感;另一方面,也能讓觀眾回味起過去的童真與節日的美好,帶動閩南文化的熱點性傳播,弘揚閩南的文化。“閩南童謠”還與民族、時代結合,烘托出了濃濃的愛國主義,表現了閩南人誓死不屈、堅貞挺拔的民族氣節。在“七七”事變、“九一八”事件的紀念日中,教師可以教幼兒“閩南童謠”,讓幼兒明白有國才有家,愛國愛家之情油然而生。《唔唔嚶》——一首閩南語版《搖籃曲》,其意境優美抒情,歌詞朗朗上口,講述了濃濃母愛的故事,讓幼兒明白,父母對幼兒無私偉大的付出,引導幼兒要做個懂事、爭氣的人,對幼兒進行潛移默化的勉勵。
2.依托歌曲豐富資源,開展游戲
“閩南歌曲”曲庫龐大,可以和各種各類的游戲結合。游戲作為生動且易讓幼兒接受的教學方式,可以有效地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再認識家鄉,再發掘文化,內心樹立起一種信念。“閩南歌曲”可以和體育游戲結合。如《扒龍船》一歌就是對賽龍舟的精彩描寫。雖然涉水很危險,但是可以利用現有教學資源,利用桌椅等現成資源,進行分組競賽。在游戲里讓幼兒高唱《扒龍船》,隨后認識到龍舟的組成部位,感受到比賽是一項團體性運動,需要大家團結一致。“閩南歌曲”還可以和語音游戲結合。閩南歌曲中很多歌曲都是雙向互動式的,這樣就可以讓幼兒兩兩分組,你唱我答。幼兒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歌詞的再創作,使之更符合時代背景,更容易被傳唱。在此過程中,幼兒的閩南語言對話能力也將得到提升。“閩南歌曲”最本質的還是一種音樂,如將音樂與游戲結合,必然會迸發出一種新的游戲體驗。如《秀才騎馬弄弄來》這首歌,韻律上下波動,還需要幼兒進行的肢體表演才能讓人身臨其境。此歌很具有表演性和觀賞性,很適合開展音樂游戲,類似的還有許多。
3.利用環境滲透,渲染熱愛家鄉氛圍
“閩南童謠”中有很多歌曲都涉及家鄉豐富的手藝文化。比如《捏尪仔》一歌中所唱到的那樣:“捏尪仔師傅本事多,甚物尪仔攏會做,互你看甲目珠花。豬八戒,食西瓜,唐僧大師騎大馬。沙和尚,會擔壓,孫悟空,把戲多,會飛天,會鉆地看著實在真滑稽。”可到了如今時代,小朋友們更多接觸的是電視機之類的東西,很少再會觀賞如“尪仔”之類的本土精美文化。“尪仔”在漳州就是漳州木偶雕刻,其雕刻栩栩如生,被稱為“活的玩偶”。但是受到時代的影響,其一度因手藝人青黃不接而沒落。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在學習唱歌之余,了解什么是“尪仔”,“尪仔”長什么樣,并帶領小朋友們去當地的“漳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紀念館”參觀實體的“尪仔”,拜訪當地的手工藝人,讓幼兒們感受到原來家鄉還有那么有魅力的東西。又如《布袋戲真趣味》一歌:布袋戲,真趣味,搬戲真稀奇。先關燈,則開始,故事人物多拄天,勿會輸電視,阿媽阿公攏合意,囝仔看了笑瞇瞇。布袋戲又被稱作傀儡戲,師傅通過用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縱表演,整體精彩絕倫,活靈活現。而今由于布袋戲技藝復雜,所以,會操縱的手藝人越來越少,布袋戲變得越來越小眾。但小眾不代表沒有受眾,如今又演進為霹靂布袋戲,在東南沿海乃至日本、東南亞地區都有大批擁躉。教師可以好好利用這一本土文化盛宴。由于布袋戲還有口白,按照劇情演繹,本土看得懂的人往往流連忘返。為了將其向幼兒進行推廣,我們請來著名的“徐竹初木偶劇團”工作人員進行演出,進行布袋演繹,配合“閩南童謠”,使幼兒愛家鄉的情感愈發深刻,也會為培養下一代手藝人埋下理想的種子。
“閩南童謠”滲透著先輩的汗水,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我們去弘揚、傳承。將之與幼兒教學結合,取其精華,確實可以有效地讓幼兒體會、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感受到家鄉的美麗。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地拓展教學思維,豐富活動形式,創新教學手段,整合“閩南童謠”優質資源,開發優質課程,讓“閩南童謠”離幼兒更近一些,讓生活離幼兒更近一些,讓家鄉成為幼兒記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李 暉.閩南童謠的多元文化價值及其當代傳承[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2):126-129.
[2]鄭薏苡.試析民間童謠的地域文化特色——以浙江溫州童謠為例[J].江西社會科學,2010(12):188-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