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瑋禎
摘要:精準扶貧視角下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面臨農民主體層面、培訓層面、政府層面的三大困境,可以通過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宣傳、精準確定培訓對象、合理開發培訓內容、采用科學的培訓方法、構建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大經費投入、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等路徑走出困境。
關鍵詞:精準扶貧;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困境;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0)03-0014-04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推進,新型職業農民的內涵不斷深化。精準扶貧是黨的十九大報告的重要內容,精準扶貧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存在著雙向互動的關系。筆者擬審視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現狀,探討精準扶貧視角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路徑。
一、新型職業農民的概念
“培育職業農民”的說法是2005年農業部在《關于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百萬中專生計劃”的意見》中首次提出的。隨后,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文件指出:要 “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在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中,“新型農民”被 “新型職業農民”的表述替代,文件明確提出要 “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為農業現代化培養一大批農村發展帶頭人、農村技能服務型人才、農村生產經營型人才等農村實用性人才。“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加強農民職業教育與培訓”在中央“一號文件”和各省市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被多次提及。
新型職業農民的概念可以從“新型”和“職業”兩個角度來解析。首先是新的主體地位。與“傳統農民”相比,新型職業農民不再是自給自足,憑借自己的經驗進行農業生產,他們將農業當成產業,并具備專業的農業知識和技能,主動參與到市場中,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其次是新的分類。通常,新型職業農民分為四種類型:一是從事于農業生產的生產型職業農民;二是具備專業的農業知識和技能的技能型職業農民;三是具有一定農業經營管理能力的經營型職業農民;四是服務于農業生產的服務型職業農民。最后是職業屬性。美國人類學家沃爾夫認為,傳統農民是社會學意義上的身份農民,它強調的是一種等級秩序;而職業農民更類似于經濟學意義上的理性人,它是農業產業化乃至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新的職業類型[1]。新型職業農民把農業當成一種職業,具備農業領域的職業知識、技能和道德素養,有一定的職業發展與規劃,其收入也都來源于職業。綜上分析,我們可以將新型職業農民定義為:將農業當成產業,具備農業領域的職業知識、技能及道德素養,主動參與到市場中,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具有職業屬性的農民。
二、精準扶貧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關系
(一)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是精準扶貧的途徑之一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無疑是精準扶貧的重要途徑之一。首先,提高農民的收入。傳統農民的收入途徑主要來源于剩余農產品的售賣與外出務工,其依據自己的經驗,在自家土地上進行耕作,在滿足家庭基本需求后,將剩余農產品拿到市集進行銷售,依照“農閑外出務工,農忙回家耕作”的工作模式,收入并不高,這也是我國貧困人口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根據精準扶貧的要求,對農民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可以讓其掌握相關農業知識和技能,幫助其獲得最大化盈利。其次,增強農村的整體活力。由于農村生產力低下,教育文化落后,農村空心化問題突出,農村問題日益嚴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可以為農村地區注入活力,盤活貧困農村地區。對農民開展職業培訓,可以吸引更多年輕的農民留在農村,返鄉創業,增強農民隊伍的綜合素質,提高農民隊伍的整體水平;同時,專業化培訓的開展,可以幫助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推動農業現代化。
(二)精準扶貧對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是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途徑。自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在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后,此后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提出了更高、也更具體的要求,全國各省市的政府工作報告也都重點提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目前,國內部分省份已經開展了培訓新型職業農民的實踐。如天津市頒布實施《天津市農民教育培訓條例》,甘肅省頒布實施《甘肅省農民教育培訓條例》,四川省制定《四川省新型職業農民認定辦法(暫行)》 等[2]。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實踐過程中,產生了不少問題,如培訓對象模糊、經費不足、培訓方式缺乏實踐性等。以精準扶貧國家戰略思想為目標引領,深刻把握精準扶貧的本質要求,以“人”為核心,以“扶”為基礎,以“培”為關鍵,立足經濟新常態下新型職業農民的多重現實需求,逐步形成政策扶持、規范管理、教育培訓“三位一體”,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三類協同”,初級、中級、高級“三級貫通”的系統化、規范化培育機制[3]。在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策略的指導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方向將更加清晰,培訓工作的開展會投入更多的人力、財力、物力,培訓體系的建設也將更加完善。
三、精準扶貧視角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困境
(一)農民主體層面
1.自身素質不高
貧困地區農民自身素質不高成為精準扶貧及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一大難題。首先是常年留在貧困地區未出去務工的“老年農民”,他們中大部分人年紀較大,沒有經過系統的文化訓練,學歷較低,由于身體原因,僅僅在家里做些簡單的農活;其次是農忙時期留在農村、農閑時期出去務工的“中年農民”,他們是家中的“頂梁柱”,上有父母要照顧,下有子女要撫養,雖然是家中的主要勞動力,但大部分人還是沒有接受過高層次文化的熏陶,他們盡其所能供下一代人上學,將希望都放在自己的子女身上;最后是家中最年輕一代的“青年農民”,在這一代人中,沒有上高中或者沒考上大學的早早出去工作了,而跳出“農門”、素質較高的年輕人則選擇在城市發展,不愿意回到農村。
(四)采用科學的培訓方法
與其他培訓不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要充分考慮農業、農民的特點。農業是一項與實際操作緊密聯系的產業,在培訓方法的選擇上,要避免“填鴨式”的理論灌輸,而應采取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方法,要走出課堂,更多地去田間地頭和實訓基地搞培訓。接受培訓的農民大部分有豐富的生產經驗,缺乏專業的理論知識,存在理論知識學習困難、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因此,培訓教師在理論知識教學中可以采用問題導向、分組合作等方式,讓農民主動參與到培訓當中,提高農民學習的積極性。
(五)構建完善的法律和制度
完善的法律和制度是保證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得以運行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國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法律法規及制度構建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中央政府制定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法律法規制度后,各級政府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出臺具有地域特色的培訓法律及制度,法律及制度的構建應包含培訓的責任主體、運行資金、培訓實施以及監管監督等內容。
(六)加大經費投入,鼓勵社會力量參與
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經費來源單一,無法保障培訓的長期開展。首先,建立以政府為主體、多元參與的經費來源機制。政府應在培訓中發揮主導作用,同時鼓勵各種社會力量參與,發揮企業的活力,共同致力于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其次,成立監督機構,確保經費落實到位。為避免“經費下撥到基層卻越來越少”的情況出現,需成立監督機構,對培訓經費的各項開銷進行全程監督,確保經費精準到戶。最后,整合各類培訓資源,使經費使用率最大化。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不是一個部門機構可以包辦的,需要各個部門發揮最大優勢通力合作,部門間銜接合作,避免資源浪費,切實提高經費的使用率。
參考文獻:
[1]許竹青,劉冬梅.發達國家是怎樣培養職業農民的[J].農村·農業·農民,2014(2A):33-35.
[2]程偉,張紅.國內有關職業農民研究的綜述[J].職業技術教育,2012(22):67-71.
[3]董香君.基于精準扶貧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路徑探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7(28):62-67.
[4]高杰,王薔.精準瞄準 分類培訓 按需供給——四川省新津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探索與實踐[J].農村經濟,2015(2):109-113.
(責任編輯:楊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