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豪 李雪 蔣志華


摘 要:貿易業作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地區乃至國民經濟活動的影響力與日俱增,貿易強省建設已經成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近年來,學術界關于貿易強省建設進行了大量研究。基于此,從貿易強省的內涵特征界定、建設路徑探索和評價體系建立等三個方面,對貿易強省的相關文獻研究進行梳理和歸納,對貿易強省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進行探索。
關鍵詞:貿易強省;高質量發展;文獻述評;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F752.8?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4-0167-03
隨著我國產業發展進入后工業化階段,第二產業對經濟的助推力度逐漸減弱,第三產業則逐步增強占據主導地位,成為助推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貿易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廣東、福建、河南、四川、浙江、湖北各省相繼將貿易強省建設作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一個著力點納入地區經濟發展戰略。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拓展對外貿易,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推進貿易強國建設。明確了我國外貿發展的目標,指明了實現路徑,貿易強省建設也從地區經濟發展需要上升到為國家發展戰略,為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一、貿易強省相關研究與綜述
現有貿易強省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1.貿易強省的內涵特征界定與綜述。貿易強省是貿易活動發展到一定程度和水平之后,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前提下提出的,但就貿易強省的內涵及特征問題,并沒有比較公認和統一的定義。朱慧強(2001)提出貿易強省應該具有“兩個基本條件”,即國際市場發展變化的參與程度和國際市場發展趨勢的影響力度高于全國水平,同時具有“四方面標志”,包括總體規模、商品結構、市場分布、經濟效益達到相應水平[1]。張振舉、張莉(2013)認為,外貿強省是既有“外貿大省”進出口總額排名居國內前列的特點,又有貿易結構合理,進出口附加值高,且具有穩定的可持續發展特征的省份,兼顧了量和質的評價[2]。宋紅軍(2019)認為,貿易強省除貿易規模外,其對外貿易更應表現出較強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和發展的可持續[3]。結合現有研究,貿易強省在內涵上強調“量”和“質”的兼顧,以及“影響力”“競爭力”和“潛力”的并存,具備如下特征:一是貿易規模占據全國前列,影響力大;二是貿易水平高于全國平均,競爭力強;三是商品結構合理,經濟效益高;四是市場分多元化,貿易穩定。
2.貿易強省建設路徑探索與綜述。貿易強省建設是以貿易產業為發展重心的省份經濟發展必須面臨的挑戰,各方學者從不同角度對貿易強省建設路徑進行了探索。石大立(2007)從貿易壁壘、地理條件、勞動力條件方面梳理了廣東省農業貿易強省建設的種種挑戰,并提出相應建議[4];賴存理(2007)結合浙江省自身優勢,提出培育出口品牌是貿易強省必由之路[5];葉雙瑜(2010)提出優化外貿主體結構,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深化對臺經貿合作,提升外貿出口競爭力作為貿易強省建設支撐[6];李珍(2013)以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角度,從商品結構、市場分布、政策環境、服務體系為福建貿易強省建設獻策[7];陳俊藝(2018)從規模、結構、競爭力等方面,分析了福建貿易強省建設的優勢和不足[8];吳永保(2018)針對湖北省貿易強省建設,提出構筑新網絡、培育新主體、發展新業態、拓展新通道等實施途徑[9]。結合現有研究,貿易強省建設路徑應緊跟貿易強省內涵,通過增強貿易主體實力,培育貿易品牌,優化市場分布,加強貿易競爭力等途徑實現貿易高質量發展,各省就貿易強省建設思路應結合自身發展實情,突出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
3.貿易強省評價體系與綜述。貿易強省是對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成果的肯定,不少學者就貿易強省建設成果的測度和評價進行了研究。董思雁等(2008)以江蘇省為研究對象,提出就貿易規模、主體、市場、結構、優勢、方式、依存度七個方面作為衡量指標,并給出了相應經驗數據作為衡量標準[10]。蔡春林于2010年出版《中國外貿強省指標體系研究》,對中國外貿強省指標體系探索進行了較為詳盡的闡述,但囿于其研究重心在“外貿”,對“國內貿易”部分存在測度空白。蘭健等(2019)從貿易主體、貿易內容、貿易市場三個維度計算貿易強省綜合得分,分析了浙江貿易發展情況。
結合現有研究,貿易強省評價應該貼合貿易強省特征,包含對貿易主體、貿易規模、市場分布、商品結構、競爭優勢等維度的測度,且不能將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分割開來。
二、貿易強省相關研究評述
從貿易強省的現有研究文獻來看,研究者主要對貿易強省的思路、內容、對象以及測度方法四個方面展開。
1.研究思路。從目前的研究來看,貿易強省研究多以“方法論”思想為指導,從發展目標出發,提出建議,重視實踐效果,以省份為研究對象,能更精準地研究地區貿易發展態勢。但研究多集中在對外貿易活動的測度,對“國內貿易”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評價指標欠缺。
2.研究內容。從現有的研究來看,貿易強省著力于貿易該怎么發展,研究以貿易發展路徑、貿易發展評價為主,雖然學界就“貿易強省”并不是“貿易大省”這一概述已達到共識,但“貿易強省”的概念并不明確,還未形成統一的標準。多數研究并未弄清楚“什么是貿易強省”,就開始著手“怎么建設貿易強省”,雖然結合各省各地區自身貿易發展條件以及貿易成就,提出了一些建設思路,對貿易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和規劃,但由于缺乏對貿易強省整體構建的全局把握,未將貿易強省和貿易大省界限分明地區分開來,實施效果是否能往“強”發展還是往“大”擴展還值得商榷。
3.研究對象。從目前的研究來看,貿易強省研究進度在各省間差異較大,廣東、福建、河南、浙江、四川、湖北、遼寧、江蘇在貿易強省建設方面已做了一定探索,其中以廣東、福建、浙江三個具有臨海地理優勢的省份研究較為豐富,走在各省前列。從貿易地理優勢來看,同樣具有臨海地理優勢的江蘇雖然提出了建設貿易強省口號,但相應研究還是空白,同為2018年對外貿易排名前十的山東更是未對貿易強省建設予以足夠重視。
4.研究方法。從現有的研究來看,貿易強省研究多依賴定性分析,借用定量方法研究相對較少,對比分析運用不足。多數研究分析視角過分局限自身,未與同層面對象比較,同時貿易強省研究未形成健全的測度標準,且現有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太過簡單,不能實現對貿易活動的精確測度,無法全面反映國際貿易形勢和貿易發展成果。
三、貿易強省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貿易強省是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廣闊的綜合性概念,結合現有貿易強省研究成果,本文對貿易強省內涵進行歸納,緊緊把握貿易強省內涵特征,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標,對貿易強省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初步探索。
1.貿易強省內涵界定。本文認為,貿易強省是指以內資企業為貿易主體,貿易規模居全國前列,擁有以服務貿易和高技術產品為主導的貿易結構,貿易市場開拓能力強,全球生產網絡融入度高,有巨大貿易發展潛力及競爭力,品牌建設的路徑探索卓有成效,對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大,對國家貿易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省份。
2.貿易強省評價指標設置思路。貿易強省評價指標應緊密結合貿易強省,兼顧“質”和“量”,反映貿易主體、貿易規模、貿易方式、產品結構、貿易市場、貿易競爭力等方面。第一,反映貿易主體。貿易主體數量多,實力強,具備強大的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能力,是貿易高速發展的直接承擔者。第二,反映貿易規模。貿易規模大,是貿易質量轉型的基礎,貿易依存大,是建設貿易強省的前提。第三,反映貿易結構。貿易結構合理,以服務貿易和加工貨物貿易為主,高技術產品和特色產品在商品結構中占比大,獨有性強,經濟效益高,是貿易可持續的保證。第四,反映市場分布。市場分布多元化,抵御經濟波動的能力強,是貿易穩定的保障。第五,反映貿易競爭力。具備資源或地利優勢,在貨物服務和商品服務占據優勢,是貿易競爭力的體現。第六,反映貿易品牌。貿易品牌建設完備,有打造出口品牌或創建名牌產品,是貿易影響力的支撐。
3.貿易強省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基于以上指標設置思路,從國內貿易主體、國際貿易主體、貿易規模、貿易結構、市場分布、貿易競爭力、貿易品牌七個維度,共選取23個指標,其中包含11個代表性強的核心指標(帶*號),并從貿易活動主體、貿易發展成果、貿易發展潛力等三個角度構建貿易強省評價指標體系(見下表),可為貿易強省建設成果測度提供一定參考。
參考文獻:
[1]? 朱慧強.廣東從外貿大省向外貿強省過渡的幾個問題的思考[J].南方經濟,2001,(9):65-69.
[2]? 張振舉,張莉.廣東由外貿大省向外貿強省轉變的困境與對策[J].廣東經濟,2013,(4):24-28.
[3]? 宋紅軍.貿易強省建設視角下河南省數字貿易發展策略研究[J].北方經濟,2019,(4):41-44.
[4]? 石大立.發揮政府的促進作用? 把廣東建成農業貿易強省[J].現代鄉鎮,2007,(3):11-12.
[5]? 賴存理.培育出口名牌是貿易強省的必由之路[J].政策瞭望,2007,(2):21-23.
[6]? 葉雙瑜.加快轉變 跨越發展 建設國際貿易強省[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0):4-7.
[7]? 李珍.基于外貿發展方式轉變的福建貿易強省策略研究[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20-22.
[8]? 陳俊藝.積極培育競爭新優勢 大力推進福建貿易強省建設[J].發展研究,2018,(2):65-69.
[9]? 吳永保.著力推進貿易強省建設[J].政策,2018,(2):52-53.
[10]? 董思雁,趙銀德.江蘇省向外貿強省邁進所面臨的問題和對策[J].商場現代化,2008,(34):28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