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翔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慢性鼻竇炎鼻內鏡術后嗅覺恢復的影響因素。方法:此次研究的對象是選擇我院耳鼻喉科2015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309例行鼻內鏡術治療的慢性鼻竇炎患者,將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采用描述性統計和二分類Logistic回歸進行分析統計。結果:慢性鼻竇炎患者鼻內鏡術后嗅覺完全恢復率為68.93%,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示年齡大、嗅覺障礙嚴重、患者出現術后并發癥和糖尿病史是危險因素,而患者應用清洗液是保護因素。結論:行鼻內鏡術治療的慢性鼻竇炎患者嗅覺完全恢復率較低,術后嗅覺恢復受多方面因素影響。
【關鍵詞】慢性鼻竇炎;鼻內鏡術;嗅覺;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76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6--01
慢性鼻竇炎是耳鼻喉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該病發生率較高,約占所有鼻病的半數,該病的發生多與變態反應體質、鼻竇引流受阻、人體抵抗力弱或病菌毒力強有關,臨床表現主要為鼻塞、流膿鼻涕、頭昏、頭痛、嗅覺減退[1,2]。本病病程較長,可數年至數十年,反復發作,經久難愈。現代西醫學除穿刺沖洗、手術療法外,尚無理想的治療措施[3,4]。近年來,鼻內鏡術是臨床常見的治療方法之一,效果尚可[5,6]。如何改善慢性鼻竇炎鼻內鏡術后嗅覺恢復是學者們和臨床醫師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為此,本研究筆者對我院耳鼻喉科2015年1月~2017年6月住院治療的309例行鼻內鏡術治療的慢性鼻竇炎患者進行調查,旨在找出慢性鼻竇炎鼻內鏡術后嗅覺恢復的影響因素,為針對性地采取預防干預措施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我院耳鼻喉科2015年1月~2017年6月住院治療的309例行鼻內鏡術治療的慢性鼻竇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90例,女119例;年齡18~85歲,平均(51.65±22.69)歲;身高為152~176 cm,平均身高(168.14±16.49)cm;體重為50~85 kg,平均體重(72.31±13.48)kg。根據患者鼻內鏡術后嗅覺恢復與否將本研究入組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患者在性別構成、平均身高和平均體重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資料收集工具和內容 采用自編問卷(各項指標客觀信度的Spearman相關系數均> 0.65,P < 0.05。各項指標的精確信度Spearman相關系數均>0.81,P < 0.05。重測信度各指標Spearman相關系數在0.779~0.956之間,各指標P < 0.05。內在信度>0.87)收集符合本研究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的患者。調查內容主要包括:①一般人口學資料:包括性別、年齡、職業、生源地、婚姻狀況、文化程度、身高、體重;②可能影響因素:性格、病程、貧血、分型分期、病情嚴重程度、病變部位、中隔偏曲、鼻用激素、鼻用激素時間、清洗液應用、嗅覺障礙時間、嗅覺障礙程度、術后并發癥、過敏史、情緒緊張、吸煙史、飲酒史、高脂血癥、糖尿病史等。
1.2.2 嗅覺障礙評價標準 嗅覺障礙評價標準[7]:對患者進行為期6個月的隨訪,本研究筆者認為嗅覺恢復為平均嗅覺閾值>3.0即嗅覺正常。嗅覺測試結果以患者五種嗅素的察覺閾分數總和除以5即為患者的平均嗅覺閾值,進而判斷患者嗅覺恢復的程度。具體為:①嗅覺正常:平均嗅覺閾值>3.0;②輕度嗅覺障礙:平均嗅覺閾值在2.1~3.0;③中度嗅覺障礙:平均嗅覺閾值在1.1~2.0;④重度嗅覺障礙:平均嗅覺閾值在0.1~1.0;⑤嗅覺喪失:平均嗅覺閾值為0。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比較以絕對值或構成比表示。慢性鼻竇炎患者鼻內鏡術后嗅覺恢復影響因素則采用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α入=0.05,α出=0.10。
2 結果
2.1 慢性鼻竇炎患者術前和術后嗅覺情況比較 在309例行鼻內鏡術治療的慢性鼻竇炎患者中有203例患者鼻內鏡術后嗅覺恢復,嗅覺恢復率為68.93%。
2.2 慢性鼻竇炎患者鼻內鏡術后嗅覺恢復的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年齡大、病程長、病情嚴重、患者合并中隔偏曲、嗅覺障礙嚴重、患者出現術后并發癥和糖尿病史是慢性鼻竇炎患者鼻內鏡術后嗅覺恢復的危險因素,而患者使用鼻用激素時間≥12周和清洗液應用是慢性鼻竇炎患者鼻內鏡術后嗅覺恢復的保護因素。
2.3 慢性鼻竇炎患者鼻內鏡術后嗅覺恢復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年齡大、嗅覺障礙嚴重、患者出現術后并發癥和糖尿病史是慢性鼻竇炎患者鼻內鏡術后嗅覺恢復的危險因素,而患者應用清洗液是慢性鼻竇炎患者鼻內鏡術后嗅覺恢復的保護因素。
3 討論
嗅覺障礙是耳鼻喉科最常見的臨床癥狀之一,而慢性鼻竇炎是引起嗅覺障礙最常見的原因之一,該癥狀的存在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甚至威脅患者的生命[1,2]。對于傳統抗炎、抗過敏、促進黏膜纖毛傳輸、改變機體免疫缺陷和中醫中藥治療等藥物治療效果欠佳的慢性鼻竇炎患者,鼻內窺鏡手術是主要治療手段之一,手術效果是學者們和臨床醫師關注的焦點問題[3]。為此,探尋慢性鼻竇炎鼻內鏡術后嗅覺恢復的影響因素意義重大,能夠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本研究筆者查閱慢性鼻竇炎患者鼻內鏡術后嗅覺恢復相關文獻,制定可能影響因素自編問卷并將其應用于收集2016年1月~2019年6月在我院耳鼻喉科住院治療的309例行鼻內鏡術治療的慢性鼻竇炎患者,結果發現:年齡大、嗅覺障礙嚴重、患者出現術后并發癥和糖尿病史是慢性鼻竇炎患者鼻內鏡術后嗅覺恢復的危險因素,而患者應用清洗液是慢性鼻竇炎患者鼻內鏡術后嗅覺恢復的保護因素。
綜上所述,行鼻內鏡術治療的慢性鼻竇炎患者嗅覺完全恢復率較低,鼻內鏡術后嗅覺恢復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我們應該采取針對性的預防干預措施來增加患者鼻內鏡術后嗅覺恢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患者的預后。
參考文獻
宋麗華,齊力.鼻內鏡對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治療術后嗅覺恢復的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24):6499-6501
謝斌,連磊.經鼻內鏡手術在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治療中的臨床應用[J].當代醫學,2013,19(2):92-93.
王芳玲,徐智廣,馬小允.慢性鼻竇炎治療研究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33):4321-4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