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星 杜瀟
摘要:近年來,經濟的發展,促進我國科技水平的提升。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國信息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部分技術已被應用到了國土空間規劃的編制中,這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的穩定推進,及促進國土空間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需要人們樹立大數據思維,規劃從業人員需將其有效的運用到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中,從而為人們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空間。本文就國土空間規劃大數據應用方法框架展開探討。
關鍵詞:國土空間規劃,大數據,方法框架
隨著近些年我國相關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同時相關大數據技術的引入,我國相關的國土空間規劃逐漸出現了新的變化。作為影響國家發展和相關政策規劃的重要數據基礎之一,國土空間的規劃對于相關的宏觀調控和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等具有重要的影響,同時也是影響相關決策正確性和準確性、科學性的重要基礎,是改變國家當前國土資源和空間資源利用狀況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提高相關國土資源利用效率調整的重要舉措。通過應用大數據信息技術,并通過相關大數據統一規劃和編制宏觀策略,是國家政策實施和規劃的重要趨勢,也是當前大數據研究和應用的重要嘗試與拓展。
一、大數據對國土空間規劃的意義
(一)國土空間規劃產生大數據
我國是一個政府主導型的國家,所有政府出臺的文件都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重要影響。尤其是國土空間規劃,是一個地區未來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所以,國土空間規劃在發布后,能夠有效的指導人們的各項活動。在人們各項活動的背后,是海量的數據。數據本身并沒有價值,關鍵是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通過對數據的處理,挖掘有價值的數據,并對人們的生產生活行為進行總結。
(二)大數據可以支持國土空間規劃作業
數據的來源種類很多、數據主體也很多,這導致具有價值的數據密度較低,要想產生的數據在國土空間規劃中可以得到良好的應用,應構建國土空間規劃數據資源體,完成體系建立后,對各項數據的采集和形式進行規范,可以為空間規劃作業的順利開展提供數據支持。
二、生態空間規劃大數據應用方法框架
(一)通過大數據應用健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
當前,國土空間規劃對于其自身功能和作用的掌握并不全面,對于相關規劃職能的應用也并不夠完善,這些都是缺乏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主要體現,同時也是影響相關協調性和整體性的重要原因,而通過對大數據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更好地掌握當前國土資源的利用狀況和發展趨勢,同時,對大數據信息的應用也能夠更好地構建起具有整體性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為國土空間規劃構建起自上而下的協調規劃方式,即通過對于大數據信息的處理,選擇出最為合理的國土規劃趨勢和發展形勢,并通過相關的宏觀調控,完成對國土空間的合理規劃。
(二)生態空間結構規劃
一般來講,空間結構規劃主要包含對空間等級體系的確定和空間網絡體系的構建。生態空間等級體系一方面取決于生態資源自身規模體量和服務功能重要性,另一方面還應受到生態資源空間之上的人類活動狀態的影響。理論上,生態資源規模體量越大、生態服務功能越重要,且在其容量范圍之內的人類活動活力越高,其資源的等級應該越高,反之亦然。因為這些生態資源既體現了高質量的生態功能,同時也能夠實際服務于更多的人類活動,例如游憩、療養等。其中,空間規模及重要性主要通過斑塊矢量數據和生態空間適宜性評價中的生態資源重要性評價結果進行綜合判別。區別于傳統方法僅對活力從空間規模層面的判斷,空間活力的測度還應包含時間維度的活力,這樣才能反映生態資源的全時段實際利用狀況。首先,需要建立生態資源活力評價指標體系,可以從活動規模(單位時間與空間內的活動人數占比)和活動時序變化(工作日與非工作日人數占比差、人數時序波動、活動持續度等)兩方面進行構建,其次,采集居民活動位置大數據,利用因子分析、核密度分析等方法進行空間活力測度與可視化,最后,將空間活力與空間規模及重要性結合進行生態資源空間等級的判別。生態空間網絡規劃方面,傳統方法主要在空間內的河流、山地、草地、林地、風等自然生態資源分布基礎上,根據人類生態功能服務需求與城市開發建設目標等,經驗歸納式的確定空間內的生態廊道網絡,通常以“屏—軸—環—楔—廊—心結合模式”等進行布局構建。但是,生態系統與外界其他系統之間、生態系統內部子系統之間各組成要素連接的中介應該是生態過程中發生的能量、物質及有機體的流動,因此生態空間優化需要結合生態流來構建聯通穩固的生態空間網絡。生態空間網絡規劃,一方面需要利用水、生物遷徙廊道、風等數據和情景分析、仿真模擬等方法分析構建自然生態流網絡,另一方面通過獲取人類活動軌跡大數據和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分析構建人文生態流網絡,進而綜合確定生態空間網絡體系。例如,雖然兩個生態地塊相對獨立,但是地塊間人類活動聯系較為緊密,則適宜通過對林木、草、河流等的增加種植或拓寬河道來連通這兩個地塊,進而確保生態空間流動體系的完整與暢通。
(三)規范數據整理模式
首先,傳統土地利用、空間規劃采用條塊式的管理模式,造成現有多門類數據之間標準不統一、相互矛盾,數據交叉、沖突、重復建設的情況時有發生。故需要統一標準、規范,對現有的大數據資源進行清理、整合。國土空間大數據雖然來源復雜、類型繁多,但相互銜接性較強,可通過關聯規則,規范數據信息資源采集的內容、方式、頻率等,對數據進行整合,建立信息資源庫體系,從而為科學決策和科學管理打好基礎。其次,數據整理過程及發布環節必須重視數據保密性。國土空間大數據中的地形圖、地理信息空間數據、經濟運行數據、居民活動個人隱私數據等重要信息均涉及國家機密,必須受到嚴格保護,防止其遭受惡意用戶或黑客的攻擊。如果這些信息不能被妥善保存和管理,而是被濫用,將會給國家和個人帶來極大的侵害。
三、結語
綜上所述,大數據在國土空間規劃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這種作用當前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相關部門在編制國土空間規劃時,應當更加清醒認識大數據的重要性,采取更好形式采集大數據、分析大數據、共享大數據、利用大數據,確保國土空間規劃更科學、更完備。
參考文獻:
[1]謝錦鵬.基于“多規融合”的國土空間規劃協調性評價.廣東土地科學,2017,13(4):18~22.
[2]嚴波,孫斌.大數據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設探析.前沿,2015,12: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