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芬(華語世界首席心靈作家)
我們經常會向他人傾訴不滿,抱怨有些事務的不公。其實所有引起我們不滿的人和事,都不是絕對的,是你對這些人和事的看法和反應,讓其成為令你不滿意的人和事。因此與其埋怨那個人或那件事情,不如回過頭來正視自己內在的脆弱和傷痛。
在日常生活中,最常出現的抱怨是希望聆聽者能夠理解,并且給你安慰。如果你的抱怨是抗拒、批評、發泄,聆聽者也很關心你的話,會想辦法消除你的痛苦。但是久而久之,對方一定會覺得很累。如果他自己的狀況不好,可能還會引起你們的沖突。至少,你們相處的質量會打折扣。但不是每個人都是很好的聆聽者,尤其是你抱怨的內容如果和他多少有些相關的話,他可能一下子就會進入防御狀態,很難去安慰你,理解你的痛苦。
相反的,如果你的抱怨帶著鉤子,并且只要你存有讓傾聽者改變的想法,基本上就是在批判對方,也就是告訴對方是錯的。有多少人愿意被赤裸裸的指責自己是錯的呢?與其批評對方的言行,不如告訴他你內心真正的感受,也就是愿意坦露、剖析自己的脆弱和傷痛,并且為自己的脆弱傷痛負起責任。那么對方的反應一般會是同情你、理解你,并且愿意和你心連心的共同面對這個令人傷感的情境。
有些人會將抱怨說成是在向他人傾訴、袒露心聲。可是,抱怨和袒露心聲不同。抱怨者會構建起一個“受害者、加害者和同情者”的三角關系,突出自己的受害者角色,會扭曲加害者的事情,同時會對傾聽者有很強烈的期望,期望傾聽者能同情自己,和自己一起譴責加害者。相反,單純的袒露心聲時,傾訴者只是在如實地講述自己的感受,沒有一點修飾,也沒有希望傾聽者給自己一些什么固定的回應。這時傾聽者主要就只是在陪伴,而且傾訴者一般會逐漸冷靜下來,自我剖析問題癥結所在。
從抱怨者的對立面來悉心觀察,抱怨者有時候并不是想改變什么,只是在不停地傾訴,不停地吐槽。聽他人抱怨時,我們也會有一個心理發展歷程:首先,同情抱怨者;其次,希望幫助他們,要么出主意,要么身體力行地為他們做些事情;最后,發現抱怨者好像根本不想改變局面,甚至好像還沉浸其中,于是感覺到煩,不想聽。因此在想抱怨時不如換個表達方式,袒露心聲往往更為有效。如果自己經常有抱怨的行為,不如學會將自己的內心變得強大起來,并且用行動去積極改變不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