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均斌
(重慶禮嘉實驗小學校)
因為疫情,我們基于互聯網學習生態的學習共同體創建、精心研發“發現·空中課堂”,創造性地開啟了居家學習新模式。
化“危機”為“契機”,基于我校“面向未來”全新育人模式的構建、基于未來教育的趨勢和未來,我們努力達成以下三個“變”:
第一,是變任務為剛需,追尋未來教學的本真。
這次疫情,讓我們教學的服務空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學校的圍墻被打破,我們認為,智能空間將是未來學校的基礎;教師的服務屬性將越來越社會化,教師的角色越來越多,分工越來越精細,人機協同越來越多。
第二,是變助教為助學,研討未來學習的變革。
未來學校呼喚新型課程實施方式。我們認為,課程育人、智能認知工具能促進教學范式變革,富有挑戰性, 倡導學習智慧的深度學習將成為重點。真實情景的、泛在的學習體驗將是未來學習的重要方式。
第三,是變無序為有序,促進未來師生的成長。
疫情之下,如何進行學校管理?我們認為,讓數據成為教學管理轉型的核心要素。我們應該努力達成:一是可視化管理、提升自動化管理水平,降低管理負擔;二是智慧決策,為教育教學決策提供數據支持,讓數據說話;三是遠程督導,實現全方位的、隨時的監督和指導;四是安全預警,實時監控運行狀況,提高管理水平。
我們以打造健康、綠色的網上學堂,建構高質量的居家學習生活作為一個核心目標;開發三類課程;采用“研討會+師生會+親子會”的“三會”共學共育模式;實現“教學內容、教與學方式、評價方式、家校協作”等四個改變;努力實現學生更有價值的自主生長,愉悅健康的身心目標;簡言之為“1334”模式。[1]
一個目標:建構高質量的居家學習生活。
眼前的疫情就是最好的教材,幫助孩子參與更多體驗和學習,把知識轉化為人生智慧,升華為人格力量,讓生命在這場大課堂中得到洗禮與成長。
秉持這樣的教育理解,我們組織全體教師進行研討,并很快達成了共識:停課不停學。我們接下來實施的“空中課堂”學習就是要以發展學生興趣,調整學生作息,特別是重點培養其自主閱讀、自主鍛煉、自主勞動、自主探究、自主規劃等能力,實現其更有價值的自主生長。
三類課程:為學生生長提供無限可能。
停課不停學,核心是學什么。課程是師生成長的跑道,因而必須進行課程開發。
利用假期及開學,我們開發了三類課程,分別是:
一、基礎課程。主要以語文、數學為主。
二、專題課程。以英語、科學、道法、班會德育課程為主。
三、生活課程。主要以藝體課程、勞動課程為主。

目前,我們的課程開發涵蓋了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等小學各科基礎課程,累計總量達到100多節。應該說,我們的課程開發真正實現了學校教育提出的“教育即發現”的教育理念;基本實現了所倡導的快樂學習、便捷學習、同步學習、重點學習、個性學習、協作學習、創新學習、終生學習八種學習方式的變革,真正讓孩子們感受到了學有趣、樂無窮!這是在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一所小學校對課堂教學所做的努力和思考。
三會共育:讓線上學習形神兼備。
課程的創新需要管理的創新。我們充分發揮骨干教師、優秀教師的示范帶動作用,整合校內外一切優質資源,讓線上教學有形、有容、有神。
首先,教師會。在線教學質量的提高需要云上教研的支持。尤其是這次在全校鋪開,加之前期信息技術等專業培訓又沒有跟上,因此,我們采取了“以戰代學”“以戰代訓”的措施。
一是主題學習。以學習課程建設、了解最新前沿的網絡教學理念為主題,學習多媒體視角下新的教學方法,探索多種媒介的使用技能為主。
二是示范引領。每周五在行動例會上推出榜樣教師,傳播好的教學方法,成熟的教學經驗,并建立互助圈,專業上老帶新,技術上新帶老,互相引領,互相示范,促進各個層級教師專業、技術上的成長。
三是討論互動。每周,各學科采用聚焦主題,思維碰撞,生成問題,達成共識的傳統討論式教研,輪動主持,再通過提出疑惑、問題,解決問題的互動式教研和問卷、訪談等方式了解當前云課堂教學中師生自身存在的困惑、難點,進行數據匯總,并做集中處理。
其次,師生會。一是周一至周五每天下午3點到4點半,就是師生交流時間,由班主任老師組織、全學科教師參與,主要是進行學習反饋、線上答疑、居家指導等。
二是每周五下午云端主題班會,每周五晚7點到8點(目前已推出7期)。立足兒童視角,把“生活”當“功課”的育人視野,智慧靈動利用“戰疫”這本厚重的生活之書,給學生上好這堂關于生存、責任、敬畏、感恩、勇氣、使命、價值等的人生大課,要用心用情用智培育孩子們學做大寫的“人”。
最后,親子會。周一至周五每天下午6點到8點半,這是生動的親子時光。家長與孩子一起,交流當天學習收獲、開展親子閱讀、體育鍛煉、進行下棋觀影、故事分享、游戲互動、簡單家務等。[2]
四個改變:讓智慧教學真正發生。
停課不停學,關鍵是怎么學,必須智慧教學。
停課不停學課表(如下圖)

我們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努力:
一是教學內容的改變。全員教師加強大課程研發能力,切實改變生搬硬套按照教材進度上課的模式,并加強教材開發與內容整合。
例如,我們的道德與法治學科,將教材內容與當前生活有機結合,學科課程與專題學習有機結合,確定了六個專題的微課學習內容,涉及勞動教育、人與動物的關系、公共衛生安全教育、生命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國際關系等方面的教育。
科學學科:結合疫情背景,開設了科學防疫課程,共包含八個主題內容:“淺談病毒歷史淵源”“認識新型冠狀病毒和新型肺炎”“飛沫傳染造成的全球擴散”“戴口罩之有效防疫措施”“直接傳染的防不勝防”“洗手的重要性和訣竅”“病毒的潛伏期和隔離措施”;同時關注學生興趣培養以及動手能力的提升,為小孩子們提供了居家科學小實驗微課,嘗試引導孩子們進行挑戰式學習(CBL),每周給孩子們拋出一個挑戰任務,用問題引導孩子們去想解決方案,有了方案,再去解決問題,最后與家人分享成果。這便充分讓孩子們經歷了感受、想象、實施、分享的過程。
在綜合實踐學科開展的勞動教育中,小孩子們擼起袖子把活干,“掃地拖地”“疊被曬衣”“刷鍋洗碗”……個個都爭做家庭小主人。
二是教學方式的改變。以目標帶動、任務驅動、學習單互動為主,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發展自主學習力;我們把課程學習中的疑難問題及內容作為資源建設的重點,并選擇恰當的課程資源呈現形式,更好地提供微課程資源與方法專題輔導。[3]
在每個周末,教師會提前發給家長學習資源“大禮包”,里面包含了每周學習計劃安排表(細化到每一天的教學內容、目標、作業評價),每周電子教材,單元整體導讀微課,每一篇課文范讀音頻,每一天的重點學習內容的輔導微課或PPT,每日作業設計)。
語、數學科采取微課加導學案的形式,重在對學生能力進行培養,對課本知識進行弱化,同時要求放慢教學速度。
音樂學科:主要以疫情歌曲主題式系列課程呈現,融入音樂元素開展。教師與孩子們一起在線錄制了一首原創歌曲《歡迎你回“家”》。
為了讓學習方式更加個性化、趣味化,我們綜合學科大膽進行跨學科融合,共分成了5個板塊實施:小小演說家(英語+音樂);小小藝術家(美術+手工);未來科學家(科學+編程);防疫宣傳員(道法+心理);一起來韻動(體育+形體)。
三是評價方式的改變。變過去的單一評為自己評、家長評、教師評;利用師生會,每日小結、每日反饋。
附:自主規劃表

家校共育評價表

四是家校協作的改變。變過去的教師單獨布置為家校協同、共同配合。學校要充分依托互聯網靈活性強,容量大等特點,邀請家長加入云端會,讓家長直觀感受學校教學理念、學校課程、班級活動,對學校空中課堂學習有更直觀的了解。同時,教師要傾聽家長的疑惑、建議,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優化改善后期的教育教學。[4]
實現停課不停學,我們認為,很重要的一個前提,就是需要搭建一個云學校并高效運行。
我們做法是:確立“順利運行為核、方便操作為先、兼容整合為主”的原則,一鍵式進入,各部門協同,真正實現智慧辦公。由學校校長辦統籌,學校部門負責人牽頭,組成三支研究團隊;學生發展中心牽頭班主任教師團隊組成云學校學生研究中心,課程部、教師發展中心牽頭學科教師組成云學校課程研發、教師培訓中心,行政辦公室、總務處牽頭班主任、職員等組成家校協同發展中心。
三中心、三個研討群、圍繞一個頂層設計、若干個系列化的云端課程集,立體支撐起了一所云端學校的運營。
在構建云班級時,我們采用:
1.比選平臺。以安全性、專業性、穩定性、兼容性為研判標準,比選多家科技公司,我們選定小黑板作為云班級。
2.建構場景。打造微課交流、班會、家長會等(學習互動)環境。
3.做好培訓。以全員培訓、分組實測、個人實操培訓為序,切實組織各項培訓。
4.夯實技術。成立有小黑板技術公司工程師、學校信息技術骨干教師加入的技術支撐小組,全程在線提供技術咨詢、協助和救急。
停課不停學,我們努力把防控疫情、落實停課不停學各項工作、與熔煉團隊凝聚力三者相結合,組建學科停課不停學工作三級網絡辦公團隊,做到教學研究和組織管理結合,網絡學習方式和學習資源包開發結合,培養鍛煉教師,激發每一位教師的潛能。
“發現·空中課堂”歷時3個多月,初步建立了完善的學科課程研發機制、督導機制、信息發布機制;基本呈現了彈性教學、自主學習;按需選擇、尊重差異;開放資源、平臺支撐;學校組織、家校聯動的在線教育景象。問卷調查顯示:所推出的課堂、課程深受學生喜歡、家長好評,家長好評達到100%;多位教師的課程、課堂被學習強國、重慶云課堂等優選刊播。重慶日報、上游新聞、兩江新區官網等媒體予以相關報道。
最重要的是,我們的教師已基本建立線上到線下的課程整合意識,全校教師已經完成課程鏈接教學計劃。
疫情過后,學校不可能裝作什么也沒發生再回到原有的賽道。順勢而為,構建面向未來,適應學生發展趨勢的教育被提到議事日程且顯得尤為迫切。
我們感受到加快學校管理干部能力、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尤為迫切!對于新技術新工具,我們需要加強學習并熟練掌握。同時,我們的課程研發能力也亟待提升,教與學的方式也要深度變革,學生管理面臨更大挑戰、家校共育需要更多協作。這才是對教育價值的深度認知、本真追尋。這樣的新問題,是學校重新啟程的新思路,是學校對未來學習方式變革,未來教育生態重構做出全新設計的新理念。
我們愿:回歸常識,探尋教育;面向未來,問道教育;繼續瞄準時代燈塔,追尋智慧學校智慧教育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