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波
摘 要:為了篩選出適合在壽縣地區水稻種植中推廣的二化螟防治藥劑,特選擇7種藥劑開展二化螟防治效果比較試驗。結果表明,各藥劑在田間應用后不會對水稻植株以及天敵等生物產生明顯的影響;以20%氯蟲苯甲酰胺SC180mL/hm2處理的防效最好,藥后3、7d防效分別為31.05%、87.82%,可在二化螟處于2~3齡期前實施防治,并結合蟲情實際適當開展第2次防治。
關鍵詞:藥劑;二化螟;防效;應用
中圖分類號 S4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24-0112-02
水稻二化螟,又稱為鉆心蟲等,屬于鱗翅目、螟蛾科,是水稻種植區常發的一類害蟲[1]。近些年來,隨著我國水稻種植業結構的調整以及氣候條件的異常變化、害蟲抗藥能力的不斷提高,水稻生產中二化螟的為害情況呈現逐漸上升的態勢[1]。目前,二化螟防治中常用的藥劑有阿維菌素、三唑磷等,這些藥劑長期使用會導致害蟲抗藥性的提高,增加了田間防治的藥劑用量,這與當前國家提倡的農藥減量控害、生態環境保護的大趨勢不相符[2]。
壽縣是農業生產大縣,屬于國家首批商品糧基地,糧食生產水平多次獲得全國先進縣的稱號,常年農業生產模式以稻麥輪作模式為主,水稻種植面積超過11萬hm2。為了篩選出適合在壽縣地區推廣的安全、高效、低毒藥劑,對水稻二化螟進行安全有效的防控,筆者于2019年選擇幾種藥劑開展了水稻二化螟防控試驗。
1 材料與材料
1.1 試驗地情況 試驗地安排在壽縣雙橋鎮梨樹村,前茬作物類型為水稻;試驗地土壤肥力水平中等偏上,通透性較好,其中有機質含量25.1g/㎏,堿解氮、速效磷、速效鉀含量分別為122.3、27.2、356.4mg/㎏,pH6.6左右。試驗地有良好的排灌條件,配套溝渠完善。
1.2 試驗材料 供試藥劑共7種,分別為20%氯蟲苯甲酰胺SC、40%氯蟲·噻蟲嗪WG、24%甲氧蟲酰肼SC、35%氯蟲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劑、4%甲維氟鈴脲乳油、20%阿維·唑磷乳油、20%三唑磷·辛乳油。供試水稻品種為深兩優136。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8個處理,分別為20%氯蟲苯甲酰胺SC180mL/hm2、40%氯蟲·噻蟲嗪WG150g/hm2、24%甲氧蟲酰肼SC300mL/hm2、35%氯蟲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劑75g/hm2、4%甲維氟鈴脲乳油600g/hm2、20%阿維·唑磷乳油600mL/hm2、20%三唑磷·辛乳油750mL/hm2,以噴施清水作為對照(CK)。3次重復,區組隨機排列,小區面積60m2(10m×6m),各小區之間建立保護行。
1.4 試驗方法 2019年5月10日開始播種,6月5日移栽。按照17cm×27cm的規格進行栽插,每穴插基本苗2株,移栽后7d施入尿素105㎏/hm2、氯化鉀90㎏/hm2[2-3]。水稻處于分蘗中期時,按照試驗設計的要求選擇背負式電動噴霧器進行施藥,要求對準水稻植株進行均勻噴施,用水量均為600L/hm2[4]。其他管理措施同當地常規水稻田。試驗當天的氣候為晴,最高溫36℃左右,最低溫26.2℃,有1級西南風,施藥后3d時有33mm左右的降雨,藥后6d內保持田間有水層。試驗期間未使用其他藥劑[5-6]。
1.5 調查內容及方法 施藥后對各處理下田間的安全性進行調查;用平行跳躍式5點取樣法在藥前1d對水稻枯心情況進行統計,每個重復小區內調查水稻植株25叢,施藥后3、7d分別開展枯心植株的統計,分別計算出藥后3、7d的枯心率、防效。
計算公式如下[6]:枯心率(%)=枯心的水稻植株數/調查總水稻植株數×100;防效(%)=(施藥后CK處理的枯心率-各藥劑處理施藥后的枯心率)/施藥后CK處理的枯心率×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藥劑處理的田間安全性 經過對各處理田間安全性開展調查,對各小區內的水稻植株、葉片進行觀察,未發現植株、葉片發生褪色、萎縮等異常,此外也未發生藥劑對其他天敵等有益生物有明顯的影響,說明試驗中各藥劑處理的安全性較好。
2.2 不同藥劑處理對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 通過對不同藥劑處理下水稻植株枯心率、防效的調查比較,結果見表1。由表1可知,藥后3d防效最高的處理為20%氯蟲苯甲酰胺SC180mL/hm2,防效在31.05%左右,之后按照防效由高到低的順序依次為24%甲氧蟲酰肼SC300mL/hm2、4%甲維氟鈴脲乳油600g/hm2、20%阿維·唑磷乳油600mL/hm2、40%氯蟲·噻蟲嗪WG150g/hm2、35%氯蟲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劑75g/hm2、20%三唑磷·辛乳油750mL/hm2,防效依次為28.08%、26.01%、16.55%、16.12%、11.90%、10.32%;藥后7d時調查,防效最高的處理依次為20%氯蟲苯甲酰胺SC180mL/hm2,防效達87.82%,其次是40%氯蟲·噻蟲嗪WG150g/hm2,防效為80.46%,其余幾種藥劑處理的防效在68.87%~77.10%。
3 結論與討論
本試驗結果表明,試驗中的藥劑對水稻植株、天敵等有害生物未產生明顯影響,安全性較好。藥后3d,20%氯蟲苯甲酰胺SC180mL/hm2對二化螟的防效最高,為31.05%,24%甲氧蟲酰肼SC300mL/hm2排第2位,為28.08%,排第3位的藥劑為20%阿維·唑磷乳油600mL/hm2,防效為26.01%;20%三唑磷·辛乳油750mL/hm2藥劑處理的防效最低,僅為10.32%。藥后7d調查,20%氯蟲苯甲酰胺SC180mL/hm2的防效最高,為87.82%,其次是40%氯蟲·噻蟲嗪WG150g/hm2,防效為80.46%。
氯蟲苯甲酰胺為新型鄰甲酰氨基苯甲酰胺類殺蟲劑,觸殺、胃毒效果好,具有殺蟲譜廣、耐雨水沖刷效果好、效果持續時間長等優點,尤其是對鱗翅目害蟲幼蟲表現出極高的活性。在水稻二化螟的防治中,建議于二化螟卵孵化高峰期至低齡幼蟲高峰期進行噴霧。為了提高防治效果,施藥的最佳時間在晴日的9:00或者16:00后,不可在溫度高的中午時段施藥。二化螟在2~3齡時進入到水稻植株上產生為害,導致被害的水稻植株出現枯心死亡等現象。因此,在幼蟲2~3齡之前,需針對田間預測的蟲情趨勢針對性開展藥劑防治,如果蟲害的發生程度重,可適當加大藥劑的用量,或者進行第2次施藥。
參考文獻
[1]肖瑜紅,徐善忠,梁景晟,等.不同藥劑防治水稻二化螟效果及應用技術初探[J].安徽農學通報,2018,24(16):64,104.
[2]倪合兵.不同藥劑防治水稻二化螟效果試驗[J].現代農業科技,2020(4):106,108.
[3]柳輝林,柳世煜,羅興紅.不同藥劑對水稻二化螟藥效評價及應用技術初探[J].生物災害科學,2020,43(1):29-32.
[4]游世奇.福建長汀水稻二化螟綠色防控效果評價及效益分析[J].中國植保導刊,2020,40(5):65-66,82.
[5]顧國偉,李章達,應小軍,等.阿維·甲蟲肼等7種藥劑對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J].浙江農業科學,2019,60(6):942-943.
[6]劉中現,盧毅,陸明星.5種常用藥劑對水稻2代二化螟的防治效果[J].安徽農業科學,2018,46(10):123-124,175.
(責編:張宏民)